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11国科学院共同起草全球气候变化宣言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6-26

 

  呼吁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11国科学院院长签名,将向今年G8峰会提交
    本报讯 为向今年G8峰会提交全球气候变化宣言,由英国皇家学会发起,中国、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日本、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国科学院共同起草了一份全球气候变化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现在,该宣言已由11国科学院院长签名,代表中国科学院在宣言上签名的是院长路甬祥。
    宣言认为,气候变化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全球正在变暖,近几十年的变暖很可能归咎于人类活动,而这种增暖目前已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上的生物至关重要——没有温室气体,平均温度将比目前低30℃左右,但人类活动正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度上升。
    宣言提出,为大幅度长期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应确定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目前为大幅度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而采取的措施将减少气候变化的量级和速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承认:尽管在气候变化某些方面仍缺少足够的科学确定性,但这不应当成为延缓采取成本合理的果断措施的理由,而这些措施将能阻止人类对气候系统造成的危险干扰。
    宣言建议为气候变化的后果做好准备。宣言认为,制定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需要来自全世界各领域的专家的共同努力。
    宣言迫切要求世界各国按照UNFCCC原则,迅速采取措施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确保将该问题写入所有相关的国家和国际战略中。宣言说,作为各国国家科学院,我们致力于同政府一道帮助制定和实施国家和国际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宣言呼吁世界上包括即将参加2005年7月英国G8峰会的各国领导人:承认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明显并不断加剧;发起世界性的研究来科学探索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其相关的排放情景,以使各国避免注定无法接受的影响;确定目前能采取的实质性长期削减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有效步骤,承认迟缓的行动将增加负面环境影响的风险,并且将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在明确认可发展中国家合法发展权的同时,和它们一道建立最适合它们国情的科学和技术能力,使其发展创新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开发和配置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同其他国家分享这些技术和方法;动员科学和技术界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以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气候变化的信息。

    [科学时报]

 

相关

第252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国家利益下的严肃话题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当前,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变化已不再只是简单的科学问题、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日前,在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第25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官员、学者谈出了自己的思考。 
    
国家利益 政府主导 
    全球环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联、交叉和渗透,并和各国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了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成因和后果,从而更好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是为了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谈判中掌握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赢得谈判的主动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越来越多地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

    与会专家介绍,2001年6月11日和2002年2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两次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讲话,宣布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时美国对应战略和政策的“新途径”,这些新途径的实施,标志着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重大战略调整。其核心中的一点就是以国家政策做导向:美国对应全球气候变化政策所面临的挑战是在国家利益面前,在对气候变化机理和驱动力认识知识有限的前提下,美国政府将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政策采取国家利益优先,严肃、理性的行动。
    目前,国际上多个国家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其目的一方面是要了解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在于,发达国家普遍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作为未来20年、30年在国际间进行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在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服务甚至发展空间的分配上。可以预见,越来越严格的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行动,必然会对全球产业、贸易、金融、服务都带来深刻影响,并调整国际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科学研究范畴,而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差距在哪里?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指出,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称,距全球变化研究强国的目标更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迄今为止,全球变化研究主要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指导的,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总体上是跟踪性的,以“原料输出”为主,原始创新的研究较少。第二,我国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科学家,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导向能力还比较弱。第三是有分量的成果十分有限,尽管我国科学家在国内外全球变化研究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在新的科学概念和新的科学领域的提出、科学成果的最终总结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还十分有限。此外,我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为国家发展提供科学支持方面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都主要是局限在中国国内的区域研究,缺乏全球视野,对回答全球性重大问题方面尚有欠缺。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整体性和系统性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精髓,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区域层面的研究,全球视野和系统概念是必不可缺的。
    我国目前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了在全球尺度下,我国可能出现的全球环境变化情景,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对世界范围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还非常欠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无论其成因、影响,还是解决该问题所涉及的外交、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甚至与全球的能源、资源供求关系密切相关。为此,中国的研究人员也需要扩大视野,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舞台逐步扩大到相邻地区,乃至全球。 
    
转变思路,服务国家需要 
    李家洋认为,需要对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发展思路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从科学行为变为国家行为;二是从跟踪研究转到主导研究;三是从分散转到整合——中国全球变化研究需要整合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各方面力量,选择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备全球意义的全球变化研究议题,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攻关;四是从自然科学家为主转到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融合;五是从立足中国转到面向全球;六是从输出原料转到输出深加工产品——科学进步并不是以文章的数量,而是以科学问题的解决来衡量的。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实际观测和数据采集是必需的,发表SCI论文数量的增加也是一件好事情,但不能以此为满足,应集中力量解决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从输出原料到输出深加工产品的转变。
    徐冠华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区域环境恶化的突出矛盾。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冲突将会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早做部署。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最终解决,惟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把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升到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家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这样的战略高度,作出系统安排和科学部署,以把握住战略主动权。
    徐冠华说,要下决心提高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科技机构和专家队伍的能力,培养一支国际一流的、具有明确和坚定政治立场的、从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科技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要重视和实际参与国际法规的制定,既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贡献,又能从制定制度的源头上维护我国的权益。

   [科学时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