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发现”号七勇士全家福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8-14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颜亮) “发现”号航天飞机9日安全返航,7名宇航员也结束了充满危险的14天太空之旅。这些宇航员在事业上有执著的追求,也在生活中充满鲜明的个性。

  柯林斯:怕坐过山车的指令长

  瘦削的身体内藏着一股精神,柔美的笑容里透出一种狠劲。48岁的妈妈宇航员柯林斯成功地完成了此次艰巨的飞行任务,而且挽救了美国宇航局的声誉。

  1999年,拥有两个硕士学位的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但与文学作品中的巾帼英雄不同,柯林斯不是个胆大的人。 “我不会在游乐场里坐过山车,因为我害怕。我只坐过一次,以后不会再坐了”,48岁的柯林斯说。然而,柯林斯从小就一直怀有一个梦想——飞行。对梦想的执著,帮助她克服了恐惧和数不清的困难。

   野口聪一:带着粽子上天

  首次上天的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从小就对宇宙探险充满兴趣,憧憬有一天能飞上太空。此次他终于梦想成真。

  此前日本宇航员已多次搭乘美国航天飞机上天,但此次野口聪一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他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对航天飞机表面材料进行检修,更换了出现故障的空间站控制装置,回收了航天飞机外的实验装置。

  在升空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野口聪一上天后吃什么,野口聪一笑着回答说,他会带着拉面和粽子上天。 (小标题)詹姆斯·凯利:事业在太空

  41岁的空军中校凯利2001年曾随“发现”号飞往空间站,此次是他二度上天。此次飞行任务中,他扮演了机长柯林斯的助手。到达空间站后,他则负责操作轨道器遥控臂对设备进行监测维修。

  过去近20年里,凯利一直在驾驶高性能飞机,其危险性令凯利的妻子唐一直担惊受怕。不过凯利的事业在太空。他向两个十多岁的儿子解释了“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技术原因,而对两个更小的女儿,凯利更多的是解释“为什么我要坚持自己想做的事”,“为什么我热爱太空”,“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必须回到太空”。

   斯蒂芬·鲁宾逊:太空摇滚乐手

  鲁宾逊已经四次飞往空间站。此次作为随机工程师,他负责保证“发现”号的顺利起飞和降落。他在地面上苦练修复航天飞机绝热层的本领,终于在此次太空使命中派上了用场。他在三次太空行走中,修复了受损的绝热层,保障航天飞机平安归来。

  鲁宾逊拥有机械工程学的博士学位,颇具音乐天赋,是宇航员摇滚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刚成为宇航员时,他在地面控制室工作,他会用音乐叫醒太空中的同事。

  安德鲁·托马斯:太空新郎官  

  53岁的托马斯是个资深宇航员,曾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停留过近5个月。这次,托马斯使用了全新的检测手段,在太空检查航天飞机是否在发射过程中受损。他还协助詹姆斯完成了对空间站的维修任务。

  托马斯拥有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今年春天刚刚结婚,他的妻子也是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失事不久,他就接受了重返太空的任务。“我们需要恢复飞行,”他说,“不能让那些航天飞机无限期地停在地面……我们需要这么做,因为我认为纳税人为这个项目付了钱,他们希望看到(复飞)。” (小标题)查尔斯·卡马尔达:年过半百的新手

  53岁的卡马尔达此次是首次升空。他的任务是协助机长柯林斯工作,另外他控制人造卫星对“发现号”的降落进行了拍摄。

  拥有博士学位的卡马尔达为登上“发现”号激动不已。没有几个宇航员像他这样到53岁才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

  卡马尔达的母亲今年80岁了,在航天飞机发射和落地的关键时刻,母亲可能需要吃点儿镇静药。他说,孩提时代,他就整天做些让母亲担惊受怕的事。

  温迪·劳伦斯:绰号“太矮”

  这次航天飞行将是劳伦斯第四次遨游太空。此次她主要负责控制多功能增压后勤舱,将科研设备和其他必需装置送入空间站,并装上要带回地球的货物和垃圾由航天飞机运回地面。

  劳伦斯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飞往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她本来可以在空间站上工作,可惜她1.6米的个头太矮,穿不了俄罗斯的太空行走服,结果没能完成这个壮举。从那以后她得了个绰号“太矮”。(完)

 

相关报道

发现号成功降落 女机长称很高兴返回地球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9日20:12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经过14天太空之旅后成功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发现号航天飞机划过加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于美国西部时间凌晨5点12分(北京时间20:12)安全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标志着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首次航天飞机飞行划上圆满的句号。

  任务控制中心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停下来后,通过无线电表示:“祝贺你们完成这次真正壮观的试验飞行,欢迎回家,朋友们。”

  而女机长柯林斯则回答道:“我们很高兴回来,我们也祝贺整个团队出色完成了这次任务。”

  发现号航天飞机这次穿过大气层的飞行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一段,特别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引起了人们更大的担心。但是这次发现号的降落非常顺利,任务控制中心没有报告任何问题的出现。

  由于天气原因无法在佛罗里达州降落后,发现号越过太平洋和南加里福尼亚州,穿过了洛杉矶市以北的空域,进入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发现号航天飞机自7月26日升空之后,绕地球飞行219圈,行程580万英里。(清晨)

发现号平安回家 创造多个第一

  “发现”号平安回家!

  当地时间8月9日,经历了让人提心吊胆的14天太空之旅后,“发现”号航天飞机划过加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8时12分(北京时间9日20时12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完成了自“哥伦比亚”号事故以来美国航天飞机的首航。

  改降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发现”号原定最早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5时07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但由于佛罗里达州着陆地点天气不理想,美宇航局放弃了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两次降落机会,临时决定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

  “发现”号此行可谓一波三折,充满惊险色彩。最初,“发现”号由于传感器故障推迟升空,其后,在升空瞬间大块绝热泡沫材料脱落,宇航员被迫在太空紧急维修,而最后,返航时间一再推迟,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开创了航天历史的新纪元

  “发现”号发射成功和平安返航成为了美国重返太空的一个“象征”。自“哥伦比亚”号失事以来,航天飞机一直是美国人民心中的难言之痛。“发现”号此次航行打消了公众对航天飞机安全性的质疑,回应了一些组织和公民团体对航天飞机计划的批评。“发现”号的成功发射和成功返回,将促使美国在老的一批航天飞机退役后研制新型航天飞机。按布什政府提出的太空探索计划,航天飞机将在2010年前退役,整个太空探索计划将包括重返月球,载人飞行器上火星探险等。

  “发现”号的发射成功和平安返回,标志着老一代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结束,新的航天纪元的开始。

  柯林斯对完成任务很满意

  任务控制中心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停下来后,通过无线电表示:“祝贺你们完成这次真正壮观的试验飞行,欢迎回家,朋友们。”而女机长柯林斯则回答道:“我们很高兴回来,我们也祝贺整个团队出色完成了这次任务。”

  “发现”号航天飞机这次穿过大气层的飞行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一段,特别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引起了人们更大的担心。但是这次“发现”号的降落非常顺利,任务控制中心没有报告任何问题的出现。

  包括一名澳大利亚和一名日本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降落之后在飞机上停留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等待完成航天飞机着陆后的各项检查。

  这些宇航员的家属都等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他们与亲人的团聚被安排在了周三的休斯敦航天飞机任务控制中心。(宗合)

  “发现”号创造多个第一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9日成功着陆。在这次历时14天的重返太空之旅中,“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瞬间”。

  第一次握手。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自2002年底以来与航天飞机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握手。随后的9天中,“发现”号宇航员与空间站宇航员结下深厚的友谊,9名宇航员还一同悼念了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机组乘员及其他牺牲的航天事业先驱。

  第一次后空翻。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许,“发现”号飞到国际空间站下方183米处,指令长柯林斯操纵航天飞机作了一次翻转,使机腹朝向空间站。这是航天史上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太空后空翻”。这个不寻常的动作是为了让空间站宇航员为机腹拍照,检查航天飞机表面绝热瓦是否受到损伤。

  第一次太空修理。北京时间8月3日20时40分左右,“发现”号宇航员鲁宾逊被空间站机械臂“举”到航天飞机腹部,只用了几秒钟就将那里伸出的两块绝热瓦缝隙填充材料“拉”了出来。这是航天飞机24年飞行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太空维修。这次维修为“发现”号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此外,“发现”号还第一次携带了一根约15米长的遥控扫描系统来到太空。它能连接在航天飞机原有的机械臂上,使其能够伸到航天飞机的腹部,让附着在顶端的相机为航天飞机拍照。

  “发现”号此次还成为航天史上截至目前“出镜率最高”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发射时,发射平台及周围就有摄像机和照相机107架,外挂燃料箱、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轨道器上也安装了摄像机,“发现”号全身还安装了110台数字摄像机,空间站宇航员也对其进行了“拍照查体”,地面控制人员通过分析传回的图片检查航天飞机表面是否受到损害。“发现”号此次的“全方位出镜”为今后的航天飞行开了一个先例,摄像监视和图片分析成为保证航天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安全措施之一。

  什么样的天气适合降落

  美国航天飞机能否安全降落,天气是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根据气象分析,美国宇航局一般需要在航天飞机开始脱离环地轨道之前70到90分钟做出是否允许飞机降落的决定。

  为保证飞机安全降落,美国宇航局规定着陆点区域2400米高空以下的能见度为至少8公里,着陆点周边55公里内不能有雷雨、闪电和降雨。对于风速也有严格限制,规定了航天飞机逆风、顺风、侧风时的最大风速。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全国天气服务中心休斯敦航天飞行气象小组为宇航员、指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过去和未来天气情况分析,通过从几个不同地点设置的雷达、发射场雷电预警系统、云层到地面间雷电巡察系统、全美雷电侦测网以及高空气象探测气球等收集的数据信息综合做出航天飞机起降的天气预报。

  8日凌晨,美航天局因为降落地点云层太低,影响能见度,将“发现”号的降落推迟1天。宇航员约翰·赫灵顿说,航天飞机快下降到地面时的速度仍然很高,云层太低意味着飞机指令长不会有充分时间考虑飞行决定,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就更加危险。他说,“云层越高,机会越好。”

  日出15分钟之前的降落被视为夜间降落。据美宇航局统计,航天飞机从1993年9月到2002年3月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夜间降落了14次,从1983年到1991年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夜间降落了5次。(欣华)

    [江南时报]

抹去过去的伤痛 美载人航天的未来全仗发现号

  新浪科技讯 在第34号发射台上有一块纪念墙匾,上面写着“Ad astra per aspera”,这里曾是通往太空的大门,它静静地矗立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美国宇航局巨大发射场一个孤零零的角落里。这个发射台已经废弃不用了,在1967年发射“阿波罗1号”宇宙飞船时,发射台发生大火,吞没了太空舱,三名宇航员遇难,所以,“通往星空的路困难丛生。”

  40年过去了,这样的困难仍然无处不在,而“发现”号航天飞机上5名男宇航员和两名女宇航员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美国宇航局未来几十年的方向。“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7名宇航员已经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告别,离开国际太空站,准备返回地球。如果这次STS-114太空飞行任务和机组人员不能在8日凌晨安全着陆的话,那么在近乎悲壮地发射后13天,美国宇航局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将会面临着崩盘的危险,美国人为之骄傲的太空探索计划也将成为问题。

  但今年4月份登上美国宇航局领导职位的迈克.格里芬信心满满地说:“太空将仍会被探索,这是没什么好说的,人类将不会被永远限制在这个星球上。如果我们,美国,从太空探测的道路上撤退的话,其他的人将会去探索,我认为,这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

  在格里芬承认没有能够保护“发现”号航天飞机免受碎片威胁后,一些人认为,美国宇航局不能胜任这一任务。2003年,正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碎片导致该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死亡。有一些批评者是国会议员,而国会控制着美国宇航局每年170亿美元的预算。共和党国会议员达娜.罗拉巴彻日前说:“我们对那些拿了钱又有很多时间但仍什么还没做的人抱有太大的信心,航天飞机事故烧的是无数的钞票。”

  美国众议院以383票赞成15票反对的表决通过了太空探测展望草案,根据这一议案,现有的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目前正在设计的乘员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不过这一议案还有待于参议院通过,届时,有关“发现”号航天飞机近期的一系统问题将被提及。

  美国宇航局将在近日公布有关月球、火星以及更远的星球探测的详细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宇航员将让人类重返月球,到2018年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有人操纵的前哨,然后再从那里向火星和更远的星球进发,不过这一切要想实现要到2025年,需要花费2170亿美元。

  民主党议员巴尼.弗兰克对美国宇航局派人到火星进行探测的计划缺乏热情,地球离火星3500万英里,需要耗时500天才能完成索任务,而且花费巨大。弗兰克说,由于太空飞行事故频繁,成为派机器而不是人员到火星上的论据。另外,太空探测计划还需赢得公众的支持。据民意测验显示,美国人正在对宇航局的努力失去信心。不过,布什总统却重申他支持有人太空飞行计划。布什2日对“发现”号航天飞机机长艾琳.柯林斯说:“就在此时此刻,在白宫里就有一个你的崇拜者。”随后,他又说STS-114任务是“向我们继续领导太空科学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48岁的柯林斯和她的6名同事都重申了对太空探索的信心,而且太空探索永远也不可能没有危险。可是,他们重返地球的情况将是对这种危险到底能够降低到何种程度的一种检验。航天飞机项目副经理维恩.希尔说:“每一次飞行都是对这架航天飞机的实验,重返地球的飞行时速达17500英里,重量达100吨,这种飞行所需要的安全保障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像。”

  在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外部进行了为期9天的在轨检查后,美国宇航局认为,“发现”号可以安全重返地球。不过,人们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重返地球时发生爆炸造成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仍记忆犹新,所以“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地球也将是对机组人员神经的考验。澳大利亚宇航员安迪.托马斯说:“人们不应该对安全有任何的虚假感觉,除非航天飞机的轮子完全停在了地面上,否则整个任务就不能算是安全地完成了。人们将会观看航天飞机重返地球,肯定会有一些紧张,也有一些担心。”(杨孝文)

航天飞机老了 让人担惊受怕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 科技点评:航天飞机老了

  新华社记者姜岩

  航天飞机老了,美国宇航局早已决定在2010年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按照人类80岁的寿命作为参照,1981年首次升空的航天飞机目前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无论是谁,一旦步入老年,必然会呈现出老年人的特点,航天飞机也不例外。

  再怎么了不起的人物,步入老年后必然会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美国其他一些航天计划的实施,都需要航天飞机高强度的出征。然而,航天飞机仅剩3架,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连飞行安全都无法得到充足保障。这次“发现”号重返太空安全问题不断,连美国宇航局都曾一度宣布暂停航天飞机的发射。此外,航天飞机采用的技术特别是信息和材料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力不从心并不让人奇怪。

  对于迟暮之人,人们的期望会越来越来少,担心会越来越多。担惊受怕可以说是人们对这次美国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的主要评价之一。航天飞机是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太空、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冒进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航天飞机有3500个重要的分系统和200多万个零部件,只要其中1个分系统或零部件失灵,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有专家认为,航天飞机就像一枚可以飞行的巨型炸弹,是一个高度危险的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巨系统。1986年“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并未动摇美国继续长时间发射航天飞机的信心。尽管“发现”号这次安全返航,但美国宇航局仍对是否恢复正常的航天飞机发射犹豫不决。

  尽管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成就斐然,但是美国的载人航天多年来只依赖航天飞机,连原先比较成熟的载人飞船都没有了。航天飞机到2010年就要全部退役,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还表示,甚至可能让它们提前退役。但目前,航天飞机的接班人“下一代载人航天器”还在设计中,升空的时间初步定在2014年。看来,美国载人航天青黄不接的局面很难回避。

  航天飞机拥有辉煌的历史,但其未来却显得日益黯淡。作为载人航天史上重要的一幕,航天飞机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航天者们对太空大无畏的探索,必将对子孙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完)

太空史是一部失误史 太空探索无法避免事故

科技时代_太空史是一部失误史 太空探索无法避免事故
“起源”舱摔毁

  新浪科技讯 这是太空探索最响亮的口号:“失败不是选项!”可是口号归口号,太空探索仍然是一项冒险的事业,探索过程也充斥着各种失误和混乱,例如火箭点火失败,卫星进入太空失去联系,星际探测器出现故障等。也许,用“凡人皆有过”这句格言形容太空探索可能更加贴切一些。

  太空史是一部失误史

  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意外,而且经常是由于紧张日程安排造成的。有时,资金投入少也会带来更多风险,原因是对硬件的测试次数减少。失败确实令人心情沮丧,一丝的疏忽最终都可能会演化为一场巨大的灾难。

  太空探索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各种失误,只不过这种失误的代价过大。比如,卫星的保险丝烧毁,太空探测飞船撞到了探测目标上,降落伞未能打开,地面操作人员传输了错误的指令。本来许多灾难可以避免,可什么还是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太空灾难呢?在查明灾难的原因之前,这似乎一直是个谜。对于太空探索的复杂性,人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太空探索反而越令人着迷。

  这事实上就是新书《太空系统失灵——灾难和卫星、火箭和太空探测器的营救》所关注的焦点。该书由英国太空历史学家戴维·哈兰德和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太空科学家拉尔夫·洛伦茨合著。

  人类太空探索所经历的磨难有许多。在著书过程中,哈兰德和洛伦茨也不禁对人类探索太空过程中的疏忽发出感叹。比如,在“泰坦(Titan) 4A”助推器、气象卫星“火星观察者”号和地球资源卫星遥感飞船等一系列太空探索失败后,专家调查小组在1993年底在对这些灾难事故研究后,将原因归咎于“工作人员调整频繁,组织结构不透明以及责任缺失。”

  在另一个例子中,由于耐温包装材料和耐温胶带被误用,结果一颗造价不菲的“国防支持计划”卫星坠落。哈兰德和洛伦茨还指出,由于一位气急败坏的空军指挥官威胁要在“泰坦 4”火箭上装一块匾,而发射方不答应,结果火箭在发射台整整呆了1000天,而每推迟发射一天,就损失350万美元,当然最倒霉的是美国纳税者,因为这笔钱来自他们的腰包。在书中,两位作者还详细谈到日本、欧洲和中国火箭发射事故。

  值得关注的发射事故

  通过对太空船失事报道进行详细分析,哈兰德和洛伦茨强调了“冗余价值”,他们还形象地比喻说,人有两个肾,但事实上一个肾就能维持人的生命。两位也作者承认,发射故障数量正在减少,“它们的意义普遍变得无足轻重。”

  书中还谈到1993年“火星观察者”号的失事。在进入火星轨道前三天,它忽然失去同地面的联系。由于无法最终确定“火星观察者”号失事的原因,专家后来只是敷衍说,探测器使用的是为地球轨道卫星而不是太空探测器设计的技术。因而,“火星观察者”号的制动发动机根本不适于在行星空间恶劣环境中运行数个月时间。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美宇航局“火星气候探测器”和“火星极地着陆者”的失事,这也是宇航局在1993年所追求的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哲学做造成的恶果。即使大获成功的“伽利略”号太空探测器也曾遭受过重大挫折:其高增益天线由于安装不合理,结果大大降低了飞船的无线电传输能力。这迫使地面控制人员重新对“伽利略”号机载计算机程序重新编排,以便能令其完全使命,提供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

  卫星存在瑕疵的经典案例最早能追溯到美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卫星(1958年发射)。“探险者1号”出现了严重的角度问题,其中一些就与建造过程的误差有关。

  “不可抗力”成为挡箭牌

  过去几十年,许多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都遭受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比如陀螺仪故障,电池不好用,甚至是润滑油遭到污染,结果令太空船出现颠簸情况。哈兰德和洛伦茨也表示,有时飞船遭受的问题是“不可抗力”造成的。

  太阳风暴有时会威胁到太空船的安全,而高速运行的太空尘埃也可能给它们造成伤害。甚至太空船有可能会被人造碎片击中。不过太空船上的防护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种危险。但作者也指出,在太空船出现问题后,卫星制造者或操作者可能故意宣布这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敢承认自己的渎职。

  有时,甚至最微小的失误也会引起大麻烦。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宇航局“起源”号返回舱的坠毁事件。“起源”号于去年9月坠落于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起源”号返回舱数据储存罐遭到重创,致使里面所存的过去近3年收集的太阳风粒子受到污染。

  科学家后来发现,返回舱重力开关装置的设计缺陷很可能是造成事故的一个原因。这些开关本该感应到太空舱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遇到的阻力,然后开始计时程序并最终启动,打开降落伞。但由于安装失误,导致降落伞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能打开,太空舱因此坠毁。

  太空事故不可避免

  当一颗造价两亿多美元的卫星坠落到地面上时,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感到伤心不已。前苏联于1982年发射的“金星13号”行星探测器出现了太空史上最为奇怪的事故之一。“金星13号”成功降落在金星表面。但当照相机镜头盖弹出,准备对金星地形地貌进行拍照时,它却鬼使神差地正好落到取样机械臂的位置。安装在“金星13号”机械臂的科学装置所传输的数据“忠实”地记录了照相机镜头盖的构成,而不是金星表面。

  在谈到《太空系统失灵——灾难和卫星、火箭和太空探测器的营救》一书时,洛伦茨告诉美国太空网,他曾考虑过换一个题目,比如比较模棱两可的《失败的一百万个理由》。洛伦茨说,人类总在太空一次次重复同样的错误,尤其是在涉及磁强计极性的问题上。磁强计是一种测量磁场的强度和方向的工具。洛伦茨说:“通过研究这本书,人们可以了解一次成功的任务要涉及多少道工序。”洛伦茨承认这是他不愿每天都去考虑的现实问题,“否则我会发疯”。

  洛伦茨说,他希望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后在将失败斥为“不可能”之前,多想一想太空任务的艰巨性。洛伦茨强调说:“最疯狂的事情确实发生过。失败并不会轻易走开。”由于太空系统几乎全部是“一次性的”,面临时间和预算压力,再加上不确定的操作环境,这使得一些事故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

  对预警信息不加注意

  哈兰德说,在将这本书整理成册后,他们发现了一些吃惊之处。哈兰德强调,他只是位作家,而不是航空航天专家,“所以,我没有制造或操作过硬件。我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

  哈兰德告诉太空网:“令我深为震惊的是工程师们在挽救境况不佳太空船时的决心,感觉他们就像是竭尽全力抢救病入膏肓患者的医生。”哈兰德表示,一旦太空船遇到不幸,工程师们会深深地自责,感到万分痛苦。

  但哈兰德同时指出,虽然存在着许多“可吸取教训”的信息,但一些根本就没有被注意到,即使“阿波罗”飞船也是如此。哈兰德说:“我认为有些飞行控制人员不汲取教训,比如,在销售人员解释工具的工作原理后,‘阿波罗’号飞行控制人员竟然问硬件供应商‘它如何不会出现故障’这样幼稚的问题。”(杨孝文)

太阳风暴影响航天器的复杂程度超出预想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栾海) 太阳风暴越强烈,环地球轨道内的航天器就越容易出故障,这种观点已被很多人视为常识。但俄罗斯研究人员最近指出,太阳活动影响航天器工作的机制远比预想的要复杂。

  据俄《消息报》报道,俄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对1989年至1994年太阳活动由高峰期向衰退期转变时的空间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太阳风暴导致航天器故障的发生几率在一定程度上受“风暴”具体导致哪种粒子流变动和“风暴”出现的时期决定。

  太阳活动处于高峰期时,太阳风暴中会出现向外喷发的质子流。分析结果显示,当质子流中的质子能量较低时,航天器较容易发生故障。如果质子能量逐渐增强,那么航天器反倒越不容易“罢工”。专家指出,能量介于1兆至10兆电子伏之间的质子能影响航天器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能量超过60兆电子伏的质子能穿透航天器外壳,“袭击”微电路。为何质子能量与航天器故障几率呈反比,目前尚无法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专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衰退期时,也会有太阳风暴突然发作。这时地球磁场中较容易出现飞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电子。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发生航天器工作故障,两者的相互关联指数明显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原因而受影响的航天器大多位于地球同步轨道(距地球约3.6万公里)等高轨道。

  参与上述研究的专家罗曼诺娃说,为了进一步探究太阳风暴影响航天器工作的机制,今后有必要着手研究某些近地轨道内相关粒子流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粒子流在太阳风暴发生时出现的波动。

俄专家称人类航天未来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

  新浪科技讯,据俄新社报道,俄新社著名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里亚科夫8日接受采访时强调,俄罗斯将于8月正式通过《俄联邦2006-2015航天计划》,规定俄未来航天活动基本方向和任务。不过,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的航天未来,将主要取决于国际合作项目的发展。

  基斯里亚科夫表示,俄联邦航天局制订的未来10年航天计划的短期目标是建立或恢复为所有系统服务的航天器轨道集群,特别是通信、地球遥测和气象系统。至今,俄联邦轨道集群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设备更新上,都不太理想。目前,整个世界都在加强轨道集群建设。俄联邦航天计划的长期目标当然是太空空间研究、载人航天、外太空科学探索。他特别强调:“我认为,长期目标只能在国际合作基础上才能得到高质量地实现。”

  今后10年,俄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月球和火星的探索力度。在火星考察方面,从2006年开始,俄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将使用“火星-500”地面特种试验设备,模拟火星飞行,由6名宇航员参加,为期500天。俄计划首先在地面进行模拟飞行,然后在2015年前实现火星载人飞行,进行火星飞行、登陆、土壤采集、返回等航天活动。在月球开发方面,俄将  俄未来航天飞船“快帆”模型今年首次在巴黎航展亮相,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其百分之百尺寸的模型计划参加即将举行的莫斯科航展。这是一种可多次(24次)使用的载人飞船,载重能力大大提高,至少能运送6人,其中有1名机长,1位飞船工程师,4名宇航员、游客或其他国家科研人员。这种飞船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框架内使用,其改进型(多座位)将用于星际旅行。这种飞船设计了两种安全着陆方式,第一种为飞机型,可在一级机场跑道上着陆;第二种为飞机和伞降系统结合型。目前,俄研制人员正在进行着陆方式的最后选择工作。这种多次使用系统将拥有高度可靠性能,保障乘客的基本舒适度,其运输能力绝不次于美国航天飞机。

  基斯里亚科夫再次强调称,他坚持认为人类航天未来取决于国际项目上的合作。因此,尽管受到“发现”号事件的影响,但美国人不会拒绝继续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两年来,由于美国航天飞机未能发射,国际空间站运输工作一直由俄“联盟”飞船保障。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美国航天飞机今后不能继续飞行,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5个国家会讨论解决未来工作问题,修改科研项目计划。从2006年2月起,俄不再承担国际空间站项目规定的运送义务,之后只能在商业基础上使用“联盟”飞船把美国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不过,他相信美国人将会克服现在面临的困难,履行合作义务,继续发射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货物。(宋书杰)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