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宇航局:“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9-11
新华网洛杉矶9月6日电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6日说,“深度撞击”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揭示了彗星令人惊讶的特性。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认为,“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惊奇一:“坦普尔1号”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其下是较硬的“彗核之核”。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彗核外表的细粉,是多年以前就存在或是逐年累积的,这也证明彗核的内部含有太阳系初期的原始物质。 惊奇二:彗核在飞近太阳时会喷发,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彗核呈多孔性,表层物质热惯性小,会被太阳很快加热,但太阳辐射的热量不会对彗核内部的物质产生影响,这表明彗核内部的物质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惊奇三:“坦普尔1号”的彗核尽管很小,却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这表明在“深度撞击”之前,这颗彗核就已经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 惊奇四: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机分子,“深度撞击”之后彗核中喷发的物质中含有氢氰酸(HCN)、乙腈、冰和二氧化碳,而彗核表面的粉状物中却没有这些物质,说明它们存在于表层下较浅的部位,在受撞击或热影响时才喷发出来。这还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机物带到地球上。 赫恩等人撰写的“深度撞击”数据分析成果,将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科学家们6日还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发表了报告。在“深度撞击”之前,科学界只能根据模型推测彗星的各种性质,大部分理论建立于猜测之上而得不到实际验证,现在“深度撞击”的数据首次揭示了真实的彗星。[完]
相关报道 NASA首次公布坦普尔-1号彗核详细图片(图)
新浪科技讯 据外电9月7日报道,自“深度撞击”探测器7月4日轰炸坦普尔-1彗星以来,美国宇航局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坦普尔-1号彗核的详细图片。9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将全文刊登本次太空实验结果的详细情况。 自从7月4日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太空轰炸”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一直被击起的尘埃笼罩着,科学家们根本无法了解轰炸后坦普尔-1号彗星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科学家们甚至还担心,探测器摄像机所出现的故障很可能将让他们失去一睹该彗星真面目的机会。 美国宇航局本次公布的这张照片是由数张照片加工而成,其原件由目前仍停留在太空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和已经因碰撞而毁的子探测器拍摄。通过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坦普尔-1号的彗核上有着不至一个弧坑。科学家们称这一点是出乎他们意料的。因为以前对其它彗星进行的探测结果表明,别的彗星没有被陨石撞击过的痕迹。美国宇航局本次公开的照片还显示,“深度撞击”实验在坦普尔-1号彗星上留下了一个不大的弧坑,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弧坑大小的准确数据。 此外,天文学家们还通过本次太空实验收集到另外一些有关坦普尔-1号彗星内部结构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让天文学家们推断出该彗星的部分构成物质。据从事该项实验的天文学家们称,现在我们清楚了一点:坦普尔-1号彗核松疏的表面结构并不会让它很快蒸发在宇宙空间--其表面气体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而且这些气体还在不断地进行着局部凝结。 值得指出的是,“深度撞击”探测器于2005年1月发射,7月3日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并向其彗核发射了一个铜质“炸弹”,时隔一天后“炸弹”击中该彗星的彗核。根据科学家们原先的设想,本次轰炸行动足以在该彗核上造成一个直径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大弧坑。此前,科学家们还曾对其它彗星进行过一系列的轰炸实验,但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久亮)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