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10-12

 


图片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新华社发


图片说明:图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模拟图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题:数字神舟

  新华社记者孙彦新、田兆运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

  8:飞船总长8米多。

  9:飞船轨道舱航天员有效空间约为9立方米,可以较为自如地转身,做各种操作。

  13: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组成,按照功能分别被命名为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照明、应急救生。

  21摄氏度:太空中飞船向阳面温度为100摄氏度以上,背阳面超过零下100摄氏度,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剧烈磨擦可在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但通过防热和控制,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1摄氏度,上下偏差各为4摄氏度。这个温度,航天员穿着舱内工作服会感到比较舒适。

  60分贝:航天医学研究表明,飞船飞行时绝对安静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影响,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飞船太空飞行时舱内仪器噪声约为60分贝,相当于站在没有汽车行驶的普通商业街上。

  52台:飞船的三个舱上共有52台发动机,其中推进舱有28台发动机,4台大的用于改变轨道、轨道维持和返回制动,小的用于控制飞船姿态;返回舱有8台发动机,返回过程中穿越大气层会使飞船姿态不稳,同时为实现精确着陆,需要对飞船进行姿态控制;轨道舱有16台,为其留轨半年提供动力。各舱发动机都是偶数,其中都有主机和备份机。

  90分钟,飞船每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圆形轨道时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万多公里,每天飞行距离约68万公里。

  235个:返回舱有20多个较大开口,16个小口;轨道舱算上穿舱电缆也有20多处开口。飞船共使用了235个密封圈以保证每个口的双道甚至多道密封。密封圈小的直径8毫米,长的8米多。

  300公斤:电缆线是飞船的“血管”,所有设备必须有电缆线与之相联为其供电。飞船共有电缆线300余公斤,总长度约30公里。

  343公里:飞船飞行时距地面的距离。绕地飞行的载人航天器一般都选择与之接近的近地轨道,国际空间站距地面400公里左右。这个轨道既节省了把飞船送入太空的燃料和成本,又能够得到科学实验需要的微重力高真空等空间环境,是两者之间的较优值。

  600台:全船共有设备600余台。

  10万:飞船共有10余万个元器件,来自数千家工厂。

现场全记录:直击神舟六号发射583秒


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

    新华网酒泉10月12日电题:

    新华社记者贾永、白瑞雪、徐壮志

    箭在弦上。

    “50秒、30秒……”零号指挥员郭保新的口令在空旷的大漠发射场响起时,中国屏住了呼吸。这是45岁的郭保新第6次为“神舟”倒计时读秒。35年前,同一个岗位上的胡世祥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托举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35年后,手动点火早已发展为自动点火,胡世祥也成为了知名的“发射将军”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3摄氏度。风速:西北风6-8米/秒。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

    8时59分10秒,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的发射架旁。

    长征二号F型火箭等待着它的第6次飞行。在一年又362天前的同一时间和同一个“港湾”,这种为神舟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时刻。两小时45分钟前,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了飞船返回舱。在向地面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费俊龙简洁地说:“15分钟准备完毕!”

    “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六号飞行,将实现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倒数第6秒,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倒计时指向0秒。“点火!”水火交融之中,轰鸣声震耳欲聋。

    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发射。

    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送行。

    组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器官”在这一刻全部激活——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酒泉指控中心,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杨利伟,也在紧张地注视着这段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旅程;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神六飞行时间的加长,增加了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神六飞行首次启动了副着陆场,作为主着陆场的气象备份;

    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在陆上各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朱亚斌和他的同事们严阵以待。上升段里航天员一旦实施逃逸,这支被直升机和特种车辆全副武装的队伍将在第一时间里对航天员展开搜索和救护。朱亚斌说,派不上用场,是他最大的心愿……

    4秒钟如此漫长,火箭仿佛在静止中积蓄着力量。4秒钟后,这个重达479吨的庞然大物离开了发射台。根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的计算,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由于航天员人数和设备的变化,神六飞船重量有所增加,这枚火箭也因此成为6枚“神箭”中最重的一个。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熊熊燃烧的火箭尾焰把屏幕染成了橘红色。第12秒,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线条还未散去,聚集在发射场周围的人们,已无法再用目光跟随加速飞行的火箭。

    第120秒,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统计表明,世界载人航天70%的事故发生在发射段,而发射段的前120秒,又是其中最危险的阶段。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内火箭如果发生故障,逃逸塔能像拔萝卜一样将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带走。同样,这也是为之花费7年心血的设计师张智最不希望用上的部件。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火箭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加上发动机频率与箭体产生的共振,是火箭振动的主要来源。发射神六的这枚火箭采用新的计算方法,找到了减小振动的最佳途径。“如果杨利伟再次乘坐我们的火箭,他肯定会觉得舒服多了。”刘竹生说。

    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主操作手郭毅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同一年,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让中国航天人引为自豪的“长二捆”,就是一枚由多级火箭串联、并联而成的大推力捆绑火箭。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第200秒,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高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第583秒,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此时,杨利伟的两位战友正在聆听着同样的天籁之音。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6次取得成功。欢呼和拥抱,成为守候在酒泉、北京、西安等不同地点的无数老面孔和新面孔共同的动作。

    至此,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飞过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东5个省、自治区,飞行距离2000多公里。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芯一级和整流罩残骸将先后落在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陕西榆林地区的4个落点,而它的芯二级,则会在太空中遨游几个月后,因为太阳光的压力而坠入大气层烧毁。583秒激情飞行,火箭在完成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使命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美谢幕。雪后的天空没有彩云。金黄的胡杨林簇拥在天际一隅。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天太空之旅。(完)

驭浪振穹"牧"神舟 远望一号测控神六入轨侧记

    新华网远望一号船10月12日电特写:驭浪振穹“牧”神舟——远望一号测控神舟六号入轨侧记

    新华社记者王逸涛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喷着火红色烈焰的火箭托举着载人飞船从西北大漠拔地而起,直冲苍穹。

    此时,我国的4艘远望号海上航天测量船早就静候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任务海域,等待飞船来临的紧张时刻。远望一号船是飞船入轨首圈测控的第一站。西太平洋洋面上,七八级的大风吹得一号船猛烈地左右摇摆,三四米高的海浪托举着船体上下颠簸。瞬间,船体两侧伸展出一对4米长的减摇鳍,船体稳速行进。

    船上,各机房内数不清的红绿亮点交相辉映,一排排彩色控制屏幕上倏忽变更着各种信息画面及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各个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幻。甲板上高达10余米的乳白色雷达天线稳固而立,紧紧“咬”着飞船经临时的方位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嘀铃铃……”震撼的警铃声刺破了大洋上的层层谲浪。立时,船指挥中心、驾驶室、中心机房、卫通机房、USB机房、主机控制室、惯导机房等的所有人员,迅速按部就位,等候神圣时刻的到来。

    一号船上测控主操作手万凯,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双眼紧紧盯着监视屏……突然,一个绿点显入屏幕,杂乱地跳跃着。万凯迅速查看信息数据,准确判断这就是目标。他的右手熟练地驾驭着操纵杆,迅即,绿点就被牢锁在示波器中心,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伴随着调度员的报告声,船指挥所内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历史性一幕:飞船内部光点闪烁,两名宇航员正在抄写仪表数据,舱壁上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船箭分离!”扩音器中清晰地传出调度人员的指令。北京时间9时10分许,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飞行583秒后,进入飞船和火箭分离阶段,正在进入轨道。

    1秒、2秒、3秒、4秒、5秒,“长江一号发现目标!”“飞船正常入轨!”远望一号船成功对飞船精确跟踪,数据显示一切运行正常。

    2分钟后,一号船成功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太阳能帆板展开”指令注入飞船。接到指令后的飞船缓缓打开帆板,确保其有效吸收太阳能,为飞船供电。转瞬,来自飞船的各类反馈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

    “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根据一号船的数据做出了判断。顿时,一号船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总工程师张忠华深深松了一口气,所有人的脸上都绽出了快乐的笑容,大家用微笑和手势相互示意和祝福……远望一号船顺利完成首圈测控,将测控接力棒交给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船。(完)

神舟六号两位航天员如何分工?

    新华网酒泉10月12日电(记者奚启新、白瑞雪)神舟五号只有杨利伟一位乘客,神舟六号为什么要上两位航天员?他们如何分工?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神舟飞船作为未来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器,应该具有将多位航天员和少量货物送往空间站的功能。因此,工程为神舟飞行设计的基本状态就是多位航天员、多天飞行,但考核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而这次的神舟六号飞行,就到了考核多人多天的时候了:作为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次试验,这次飞行要证明多人是否能在空间进行多天的工作和生活。

    飞船操作技术训练子系统的主管设计师胡银燕说,两位航天员一起上天执行任务,需要在操作上分工配合。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需要进行110多项手动操作,01号航天员费俊龙负责大部分指令的发送,与地面的通话,以及左侧手控面板和手柄的操作,02号航天员聂海胜负责右侧手控面板的操作。此外,两位航天员的工作和休息也都有分工:一人在轨道舱内进行空间科学实验操作时,另一个必须在返回舱值班;一人休息时另一人则值班。

    胡银燕说,两名航天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对他们的技术要求是一样的。(完)

王永志:神舟六号肩负三大历史任务

    新华网酒泉10月12日电(记者白瑞雪、黄明、徐壮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此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目标的开端,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有三大历史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继续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王永志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第一阶段里通过发射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成功解决和考核了发射、在轨飞行和返回等技术。但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每一次任务都比上一次更难,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基本技术有待攻克和验证。

    王永志举例说,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杨利伟吃得很简单,小月饼加凉的矿泉水。“飞21个小时还能撑着,时间长了可不行,人总要吃热的饭菜、喝热汤吧。”王永志说,这次飞行专门设计了食品加热装置,能在十几分钟内加热食物。地面上,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太空中要“吃”得舒服,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食品加热装置能否在太空中有效地工作?中国的航天食品是否足够安全?餐具设计是否合理?

    再如飞船的姿态控制。王永志说,神舟五号飞行中,返回舱里的杨利伟大部分时间都在座椅上安安静静地待着,这次不一样了,航天员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去操作实验设备。来回走动对飞船的姿态是有影响的,长度仅9.2米的神舟飞船在太空中呈漂浮状态,人一移动,船可能随之摆动,航天员如果太用劲的话,甚至可能造成“翻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动作?飞船控制系统是否能准确及时地调整飞船姿态?

    王永志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这次飞行进行验证。这些问题不解决,下一步的交会对接以及更长远的空间站建设根本无法进行,这就是所谓“基本技术”的意义所在。

    神舟六号的第二大任务是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空间科学实验对我们并不陌生,从返回式卫星到神舟六号的“兄长”们,各种搭载实验一直在进行中,涉及空间物理、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空间天文等多个领域。

    为什么要到太空中去做实验?王永志说,太空的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是科学实验的宝库,可以进行地面上无法或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生产地面上难以生产的材料、工业产品和药物。比如,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冶炼,可以获得高纯度、高品质的合金。

    与其他空间科学实验不一样的是,神舟六号上进行的实验将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中,人的作用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的,有人参与,就会有更多发现。”王永志说。

    神舟六号的第三大任务,则是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王永志说,“所以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改进,工程总体及其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

    例如,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神舟五号飞行中发现的火箭上升段振动较大的问题,又成为第六枚火箭的一个主要改进点。

    “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舟六号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王永志说,“这是将来神舟七号、八号成功的基础。”(完)

 

相关报道

杨利伟称费俊龙协调能力很强 聂海胜稳重踏实

  中新网10月12日电 综合新华网报道,神舟六号飞船今天上午在酒泉航天中心发射。航天员出征仪式今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员是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

  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表示,相信神舟六号任务梯队成员都有能力完成飞行任务。“这几组航天员都棒极了,不管哪一组上,肯定能比我在神五的时候完成得更好。”

  他说,因为梯队成员都选拔自空军飞行员,因此背景和经历都有很多共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进行乘组搭配的时候考虑到了性格上的互补问题”。

  据杨利伟介绍,6位梯队成员中,费俊龙比较活泼,是航校教员出身,曾是空军特级飞行员,在处理事情时协调能力很强;聂海胜神五时就是梯队成员,他性格稳重、做事踏实,有很好的配合精神,一旦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就会无条件服从。“2002年我和聂海胜搭档进行过沙漠生存训练,我们俩性格不太一样,我有什么主意他觉得有道理,就会认真负责地去做。”

  杨利伟说,另外4名成员也很优秀——刘伯明性格直爽,是有一说一的那种人,很聪明,操作能力强;他的搭档景海鹏组织能力强,理论学习成绩好。翟志刚性格外向,讲话幽默;他的搭档吴杰在6个人里年龄最大,当时他是按照教练员标准选拔来的,技术特别扎实。

  杨利伟表示,飞船上两位航天员工作有分工,需要默契配合。同时,两人在训练成绩上也要能够互补,并且愿意同对方一起执行任务。[完]

吃喝拉撒全是技术活

  今日上午,两名神六航天员将在亿万人的瞩目中升空。太空生活总是令人向往的,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环境与地面迥然不同,在与外界隔绝的飞船密闭舱居住、生活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是饶有趣味还是充满惊险刺激,航天员在太空中吃些什么、怎么吃?他们穿的宇航服到底有什么特点?他们怎样睡觉?怎么上厕所?

  这一切对于地球人来讲,都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太空人来讲,则是一个问题。让我们为你解开这些谜底。进食时一定要闭嘴嚼碎热菜热饭:种类从神五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主食:白饭、八宝饭、咖喱饭、什锦炒饭候选主菜:“鲍鱼”、“咸水大虾”、“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红烧猪肉”冻干水果: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需符合失重生理要求

  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必须尽可能地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等。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因此食品要针对失重环境可能导致的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包括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航天员的菜单很丰富,有20余种食品可供选择,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中国特色。他们在太空中不仅可以吃到诸如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中式食品,饭后还可饮用一杯中药、一杯茗香清爽的绿茶或一些滋补品配制的饮料。

  航天食品遴选原则

  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总的来讲,遵循以下几大原则:1.营养结构应适合于航天员的工作性质,营养要全面。2.食品质量标准高于国标,牛奶参照国标。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关键是保证食品质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员食用后出现问题。3.食品口味与常人相同。4.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必须留样,并保存3天,以跟踪航天员食用后的反应。

  航天食品供给方式

  一是将地面食品带上天;二是在飞船上用原料自己加工。由于载人飞船发射费用昂贵,约1万美元/千克,而一个航天员每天消耗食品1.5千克,约1.5万美元。迄今为止,美国和俄罗斯都采用第一种方式。

  进食定要闭嘴嚼碎

  在航天活动中进食,对航天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原苏联和美国早期的航天飞行,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航天员进食时采用“嘴对嘴”的方式,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吸入口内。

  如今,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我国的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等,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要闭嘴嚼碎食用。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散落在舱内飘浮。

  喝水是将水射到嘴

  航天员喝水实际上不是喝,而是将水射到嘴里的。由于飞船中的气压要小于地面上,所以航天员用自己的嘴根本吸不动液体。饮水时,航天员通过一根铅笔一般粗细的吸管将嘴与饮料容器联结起来,通过气泵加以一定的压力,这样饮料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射进航天员的嘴里。一套宇航服造价300万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重10千克左右,一套造价300万人民币每位宇航员候选人都有两到三套备用服,在紧急情况下即可启用比“神五”更先进,进入太空舱后即可脱掉在航天服问世之前,世界上最贵的衣服也许是金缕玉衣,但价值数十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航天服比金缕玉衣还要贵上许多倍。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介绍说,航天服其实不是服装,而是穿在航天员身上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按照功能分为舱内用应急航天服和舱外外用航天服。

  舱内航天服用于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让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故障时能安全返回。正常航行时,航天员一般在飞船上升或下降时穿上它,防止发射或返回时发生故障;飞船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内航天服由3部分组成:一是限制层。它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用来保护服装内层结构,并使航天服按预定形态膨胀,保证航天员穿着舒适合体。二是气密层,这部分用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胶的锦纶织物制成,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服装加压后气体泄漏。三是散温层。这部分与内衣裤边接在一起,有许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将气流送往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

  航天员穿戴的头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为防止航天员呼吸造成水气凝结以及低温环境下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航天服专家设计了特殊的气流或防雾涂层。手套与航天服相配套,充气加压后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和保暖性能。

  舱外航天服更为复杂,它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宇宙空间活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它可以看成是一个可以操作活动的最小载人航天器。一套舱外航天服系统重量约120千克。舱外航天服能保证航天员在舱外独立工作8小时。目前,研制生产一件舱外航天服需上千万美元。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说,中国航天员的航天服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这种看上去漂亮、穿上去舒适的航天服,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他说,航天服虽然结构复杂,看似有些笨重,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穿起来并不困难,航天员一般10分钟内即可穿戴完毕,穿着它工作和生活也能轻松自如。太空如厕这个是个“技术活儿”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大小便,是一个比较麻烦、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是较长期轨道飞行时,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要设计出一套复杂的能除臭、供水、易于消毒的收集系统。其中抽水马桶最为复杂,如果设计不好,拉出的大小便因微重力会从马桶中飘出来,在座舱内到处飞舞,就好像“天女散花”,那就成为一场灾难。

  航天员上天前要学会上厕所。上厕所的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后固定好下身,双手握住马桶两边的扶手,但最要紧的是屁股必须与马桶的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完全密封。所谓“抽水马桶”实际上不是抽水马桶,而是“抽气马桶”。因为马桶内不使用水,而是用气。如果马桶内部与外边不能完全密封,气流不能将大便带走,马桶也就不能正常工作。马桶内装有一台离心泵,马桶的右前方装有离心泵的开关手柄。打开离心泵后,叶片使桶内的空气发生颤动。空气的颤动可以使大便中成形的部分碎破,然后被吸进马桶底部的大便收集器中。大便收集器内有一个大便袋。每次用完后大便全部装入袋中,因此没有臭气散发出来。小便则用一个特制的漏斗收集。漏斗下方装有一台水泵,可将小便收集和输送到小便桶中。小便桶定期向宇宙空间排放出去。大便袋中的大便经压缩处理,暂时存放在马桶内,最后被带回到地面上来。

    [重庆晨报]

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建设载人空间站


神舟号飞船雄姿
多艘神舟号飞船对接组成的小型空间站想象图

  (作者:季燕江 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

  10月16日6时5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在神舟五号成功返回之后,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什么?登月、登陆火星还是建立载人空间站?登陆火星是人类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但路途遥远,来回将至少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让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共12名宇航员先后登上了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完成登月的壮举,需要花费两周左右的时间,并完成多次宇宙飞船会合、对接、分离这样的轨道机动动作,因此这也不会是我们近期内追求的目标。

  目前最现实可行,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在神舟5号飞船和长征2F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使我们在宇宙空间有一个长期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使神舟号飞船真正成为地球与太空之间的摆渡神舟。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就可以进行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有基础研究,但也有很多属于应用研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宇航员长期在空间站内轮换作业,可以积累进行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经验,为将来登陆月球甚至火星积累经验。

  第一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飞行的小型空间站,这可以很容易地在神舟号飞船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由于空间站不需要考虑重返大气层的问题,因此可以取消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把轨道舱拉长稍稍放大制成,这样做估计将可获得近20立方米左右的内部空间如果再加上神舟号飞船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完成一些短期有人照料的航天任务应不成问题。

  第二步,发展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意味着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我们知道长征2F火箭的低轨运载能力是大约8吨,这个能力对发射载人飞船上天进行短期(1周左右)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足够的,但要想停留更长时间,就意味着要有更大的空间、更充足的燃料、电力、氧气、水和其他物资设备等。以苏联早期的航天站“礼炮1”号为例,该空间站长14米,最大直径4.1米,重18吨,内部空间47立方米。前苏联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其中“礼炮7”号空间站上的3名航天员创造了连续飞行237天的世界纪录。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Skylab)”是利用阿波罗计划研制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的,总重量达85吨,长度有36米,直径为6.7米。天空实验室的主体称为轨道舱,里面除了安装各种仪器设备外,还能为3名航天员提供292立方米的活动空间。

  前苏联是发射空间站最多的国家,共发射了“礼炮1”号-“礼炮5”号(第一代),“礼炮6”号、“礼炮-7”号(第二代)和“和平号”(第三代)共8个空间站。第一代空间站和第二代空间站都属于单体式空间站,即由运载火箭将空间站一次发射入轨。第一代空间站有一个对接口只能同时停靠一艘飞船,无法对空间站进行人员轮换、物资补给和救援等工作。因此第一代空间站无法真正作到长期有人停留。第二代空间站则增加了一个对接口,可以同时停靠两艘飞船,这样空间站的人员可以定期进行轮换,补给等,真正成为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第三代空间站属于组合式空间站,由若干枚火箭或航天飞机多次发射不同太空舱组装而成。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目前美国牵头搞的"国际空间站"都属于第三代太空站。第三代空间站是以可同时停靠多个太空舱的核心舱为基础逐步搭建而成的,拥有良好的扩充性和理论上无限的使用寿命。

  可见,为发展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需要我们有一个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新一代的长征5号火箭将能够完成此任务。长征5号火箭预计在2010年左右投入使用,她使用1个直径5米的蕊级火箭外加捆绑的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火箭作为动力,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与发射“和平(Mir)”号空间站核心舱(重约20吨)和最新的“国际空间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核心舱(重约20吨)的俄罗斯“质子”号火箭属于同一量级,因此届时长征5号火箭完全有能力发射与“和平”号空间站大小相当的第三代载人空间站。

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空间站是第一个复合式航天站,核心舱发射于1986年2月,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空舱与核心舱完成对接,历时10年才最终完成了“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但由于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太空计划,“和平”号空间站在服务了15年后的2001年只得人为地将其轨道改变,让其坠入大气层中烧毁。与“和平”号空间站相比,“国际空间站”则幸运的多,她是以美国设计的“自由”号空间站和俄罗斯设计的“和平2”号空间站为基础,联合了近20个国家的力量共同开发的新一代空间站。2001年11月,俄国发射了“国际空间站”中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核心舱,1个月后,美国发射了“节点1”号太空舱并成功与核心舱完成对接,从此拉开了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序幕。“国际空间站”在由多个对接在一起的太空舱捆绑固定在特定的“龙骨结构”上组成的,因此有更灵活的扩展性、更坚固、也更便于宇航员顺着“龙骨结构”爬行对空间站的各部分进行检修。尽管目前由于美国航天飞机失事,“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暂时陷入困境,但从长远看,单独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维持象建立空间站、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或登陆火星这样的大型航天工程。因此为避免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将是中国未来发展载人航天的一个方向。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无论如何,长征5号火箭在2010年左右投入使用,就使中国具备了独立建立类似“和平”号空间站甚至“国际空间站”那样的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的实力。如果中国能争取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届时将可使用长征5号火箭发射一到两个中国舱与现有的"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这样就使我们具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并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长征系列火箭可以充实“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运载能力,神舟号飞船可以用作人员输送工具和太空救生艇从而大大增强“国际空间站”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通过国际合作建设大型空间站只是空间探测国际化的开始,未来我们还有可能看到基于国际合作的永久性月球基地和多国联合登陆火星的壮举。

    [新浪]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