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晚报消息 据昨日(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考古学家在中国一个古老的居民地进行挖掘,当翻转过来一个陶土制成的碗后,发现里面居然安静地“睡”着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这堆“植物化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而此前,许多人认为面条起源于阿拉伯。
这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黄河流域一个小村子的废墟中被挖掘出来的,4000年前的一次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十英尺处。
这些面条看上去细细黄黄,大约20英寸长,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面条——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复抻拉成细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老师告诉记者,他对这些出土的面条的形状、成分、工艺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采集了很多大麦、小麦和谷物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令他十分惊奇,因为面条并不是由麦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
“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我们尚不明白,还需要进一步考究。即使是我们现代的厨房也难以做成如此高工艺的面条。”吕厚远讲。
背景:
最早记载在东汉
在中国,关于面条最早的记载在东汉年间出现,到了宋代,面条花样逐渐增多。而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十分不同;烹调方法有凉拌、烹捞、脆炸、煨烩、汤煮及炒溜等等。
古时民间卫生条件很差,因饮食不洁,患胃肠病者颇多。而面条在粮食中最为洁净,面条用水沸煮,吃原汤面,就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各个时期对面条的称谓: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唐朝叫做“冷淘”。
[重庆晚报]
相关报道
考古发现证实面条是中国首创
伦敦消息 面条是一种在全世界都受欢迎的食品。关于它的起源,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中国科学家最近的考古发现终于使这场辩论尘埃落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昨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状物质,最长的有50厘米。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断定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历史,比人们以前推测的面条产生时间早1000年,也比欧洲历史上对面条这种食品的记载早了许多年。
他们又通过分析当地的植物化石和硅土,断定这种面条是用当时中国西北种植的两种稷做成的。他们认为,当时的面条是直接将面团扯成条状的。
新华社供稿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