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完成三大目标返回青岛,据介绍下次大洋科考初步定在明年
昨日(22日)上午10点,“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缓缓驶入青岛港,受到人们热情的欢迎。
一名船员带女儿参观“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
“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首先走下舷梯,向人群致意。
一名科考队员和久别的女朋友在码头上接吻。
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昨天 (22日)上午10时,胜利靠泊出发地青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致信祝贺,希望广大海洋工作者进一步认识海底世界,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培养海洋人才,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数百名家属及各界人士在码头欢迎科考队员和船员归来。75名科学家及船员和亲人在码头团聚,很多队员和家属相拥而泣。
环球科考三目标已达到
“大洋一号”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郭世勤的妻子赵亚玲前天从北京专程赶到青岛。昨日上午,她特地把头发盘起,打好粉底,穿上嵌红边的黑色大衣迎接老伴。船长陆会胜的女儿———12岁的陆怡为爸爸组织了25人的亲友团,亲友团挥舞着小国旗,在欢迎队伍中格外醒目。
“我们满载科研成果胜利回来了!”在昨天的欢迎仪式上,环球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郭世勤说,这次科考在三大洋中脊进行热液硫化物调查,这是我们中国第一次,获得了热液硫化物样品1500多公斤,各类岩石样品近3000公斤,获得与热液活动有关的极端环境下的大型生物样品6、7种:虾、螃蟹、海葵、藤胡、多毛、无名腔肠动物以及深水珊瑚等。微生物的数量还有待实验室的培养鉴定。此外,在未知区域发现了多处热液活动异常,其中南太平洋中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的两处异常非常明显,是将来很有希望产生热液硫化物的地区。
昨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说,“环球科考取得了重大成就”。环球科考的三个预定目标已经达到并有所突破:一是通过在三大洋实施现场调查,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考察区域向三大洋的扩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的转变,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中的活动空间;二是各项考察工作进展顺利。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三大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的极端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均有新的发现,并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三是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现场试验和验收。
深海硫化物可生产抗癌药
本次“环球大洋科考”活动由中国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实施。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经过6个航段的航行,穿越三大洋,先后有126人次参加了海上调查作业,包括美国、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等二十多个国内外研究单位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大洋考察活动。
另据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韩喜球昨日透露,我国下次大洋科考的时间初步确定是2007年,科考的任务可能是在结壳区,也就是太平洋地区继续做一些探矿工作。
据韩喜球介绍,找到深海硫化物能帮助我们研究生物基因,生产抗癌药品。估计2007年我国科学家就能根据样品生产出一些药物来。
■链接
船长最后航段扔女儿漂流瓶
此前一直靠它陪伴航行;30只装奥运会邀请函漂流瓶全部送走
本报青岛电 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昨日介绍,在这次科考过程中,他们在三大洋不同区域有计划地投放了30只漂流瓶,每个瓶里都装着一份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邀请函。“履行了开航时对全国小朋友所做的郑重承诺。”
女儿的漂流瓶舍不得扔
昨日,女儿陆怡拥抱船长陆会胜时在他耳朵边悄悄耳语:“爸爸,我好想你!”陆会胜笑着抱起女儿,在女儿脸上亲了亲。
“临走前我那个漂流瓶你们什么时候扔的?”
“你的那个漂流瓶可是我的宝贝,孩子,我一直都没舍得往海里扔,保留到最后一个航段,在印度洋上,全部科考完毕以后,我才把它扔到大海里去了。”
原来,去年4月1日,陆会胜临走前一天,女儿陆怡把自己制作的一个漂流瓶送到了爸爸的手中。瓶子里是陆怡画的一幅船航行的画,写到祝愿爸爸环球航行一帆风顺。
女儿的漂流瓶就这样一直伴随着爸爸环球航行,直到爸爸胜利而归。
爸爸为女儿做深海礼物
陆会胜说,前阵子他收到女儿的一份电子邮件,上面写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些下降,为此爸爸一直非常内疚。为了鼓励女儿好好读书,陆会胜制作了一个非常有航海意义的礼物。
“这份礼物呢是我为女儿制作的一个压缩杯子,我把杯子放在3680米的水下进行了压缩,这个小纸杯上面写着大洋一号船名和陆怡的名字。收回来后,一个本来手感较软的泡沫杯变得坚硬起来,它的体积被压缩了20倍,上面的文字很清晰。”陆会胜说,“上面写下了我对女儿的祝福:好好学习,健康向上。”
陆船长还告诉记者,返航期间船员们为了准备给家人的礼物费了不少心思,其中,三副姜任飞和服务员田丰武准备了一份很有纪念意义的T恤,上面有船上队员的签名和环球航次的船章。
■对话
印度洋飓风没影响环球航行
首席科学家郭世勤表示,5000米深海抓到200多公斤硫化物最激动
本报青岛电 昨日,“大洋一号”考察船首席科学家郭世勤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采集到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生物样品意义非常重要。
新京报:您在船上呆了多少天,平时怎么和家人联系?
郭世勤:我是中途上船的,一共呆了151天。平时主要通过发电子邮件和家人朋友联系,一般一个星期发一次。有的时候也打电话。那么长时间,不想念家人是不可能的。
新京报:回到家了,最想和家人在一起干什么?
郭世勤:聊聊天,叙叙这趟科考中的一些故事。
新京报:今天准备和家人怎么过小年?
郭世勤:出去那么长时间了,今天主要是和一些朋友们聚一聚、聊一聊。家属放后面。
新京报:在船上遇到过危险吗?
郭世勤:没有,一直都很顺利。印度洋的飓风也没有影响我们的航行。
新京报:听说你们为防海盗安排值班,遇到过海盗吗?
郭世勤:我们确实安排了防海盗值班,每天都有人值班看海上的情况。不过,海盗一直没有出现过,他们对科学考察船不太感兴趣。
新京报:这次科考任务中使用了多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郭世勤:很多都是。比如我们自主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获取了几乎保持原状的近5000米水深海底的沉积物和上履水样品。
新京报:这次科考活动取得的科研成果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郭世勤:去年,我们在东太平洋中脊已知热液区第一次作业用电视抓斗采集到200多公斤重的热液硫化物。当时实验室里挤满了人,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操作员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这个近3吨重的庞然大物,随着船在动力定位的控制下缓慢移动。电视画面清晰地显示着3000米海底的图像。抓!电视抓斗的两扇大颌缓缓合拢。当时大家焦急地等待。一个半小时后,电视抓斗被提上甲板。确实是硫化物,两个小伙子都抬不动,足有200多公斤。
新京报:这个硫化物对我们科学研究的意义很大吗?
郭世勤:我们中国的大洋工作者,进行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调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这还是第一次。结核、结壳与海底的热液硫化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资源。他们的成因类型不同,赋存方式分布规律就完全不一样,因此调查方法,使用的工具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这次我们的压力很大。
新京报:我们找热液喷口的生物做什么用呢?
郭世勤:我国的基因研究水平可以说与世界同步,但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基因研究领域还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没有拿到热液喷口附近的生物样品,而这样的样品,外国人绝对不会给我们,只有靠我们自己去采集。因此,热液喷口附近的生物样品就显得极端重要。
本版采写/特派记者廖卫华
本版摄影/特派记者张涛
[新京报]
相关报道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 行程达43230海里
三个预定目标均达到
据新华社消息 昨天上午10点,“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靠泊在青岛团岛码头。它经过近300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回到出发地。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科考队员和船员亲友在码头上举行了热烈欢迎仪式。
环球大洋科考历时297天
“大洋一号”于2005年4月2日从青岛出发,执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据国家海洋局介绍,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共历时297天,行程43230海里,先后有包括美国、德国一些海洋研究机构在内的国内外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大洋考察活动。
首靠自身取得宝贵样品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说,环球考察的三个预定目标已达到并有所突破。一是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考察区域向三大洋扩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向多种资源综合调查的转变,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中的活动空间;二是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三大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极端生命现象的考察均有新的发现,并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三是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现场试验和验收。
证明自主研究设备可靠
据介绍,此次科考活动中使用的设备,很多为我国自主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在实际运用中稳定可靠,效果良好,标志着这些设备从科研成果走向了实用化阶段。如我国自主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在2005年6月17日进行的太平洋海域试验中获得成功,获取了几乎保持原状的近5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积物样品,对提高我国在海底水界面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内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考察工作,使我国的深海大洋人才队伍得到了扩充和锻炼,积累了工作经验。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说,环球科考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