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大街跑着外国的汽车,天上飞着别人的飞机,让身为科技部副部长的程津培委员很不舒服。
今天下午,政协中国致公党小组讨论改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研讨会”。面对这些堪称各个行当专家的委员们,程津培说,很长一段时间引进技术和外资被当作政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他举例说,美国的波音飞机技术非常成熟,欧洲共同体依然坚持投巨资造自己的空客;美国要将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免费提供给欧盟,但欧盟制定了伽利略计划,研发地理信息系统。
“为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思索的。”程津培说,一个国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他认为这是应有的“大国思维”。
“无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国家在这个时候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非常及时的。”程津培说。
曾经有专家提出,以现在的模式,我国还能保持30年快速发展,这个问题引起过广泛争论。“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驱动,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带来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导致的另外一种结果是:我国的汽车、机床、纺织行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70%%需要进口;集成电路设备90%要靠进口;高端医疗设备95%以上依赖进口;光纤设备100%进口;电视、手机、DVD的“心脏”全是别人的。
“我们有100种产品世界第一,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微乎其微。”程津培说,“我们的专利占世界总额1.8%,发明专利有世界影响的只占0.2%。”
程津培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平均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只有10%左右,我们国家超过50%;科技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平均为70左右,美国是80%,而我国还不到40%。
“从这些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来看,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值是一个曲线,先是平滑增长,到了一定程度有一个跃升,然后又平滑发展,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年。”程津培说,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
这个数值,瑞典、芬兰和爱尔兰在较短的时期内从1%提升到3%,日本、韩国目前是3%,美国是2.6%以上,创新型国家的平均值是2%。
我们去年研发投入占GDP比值达到1.3%,投入总量2360亿元。“是近年最好水平。”程津培说,我们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一些科学技术储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应该有信心。”
“我们国家要在201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值达到2%,这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的投入。”程津培说,“我粗算了一下,到那时我国GDP大概达26万亿元,2%就是5200亿元。这就意味着,从现在起每年的科技投入增量要达到500亿元以上。” (记者 张显峰)
[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成思危详解从"躯干国家"到"头脑国家"的艰难转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分为两种,一种是“躯干国家”,另一种是“头脑国家”。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头脑国家”,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成思危不太愿意让大家把他当作国家领导人,他更愿意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与人交流。多年来,他一直倡导自主创新,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他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地为这一理念鼓与呼。
五日晚,成思危拨冗接受此间媒体的集体采访,详解中国从“躯干国家”走向“头脑国家”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的‘头脑’还不发达。”成思危说,“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而“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中国的知识产量很少,更谈不上输出知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提到创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近年来,缺少核心技术的教训令多少中国企业痛彻肺腑。而在成思危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当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六,当“中国制造”摆满全球超市的货架,中国不再满足于作一个“躯干国家”。然而,向“头脑国家”的转型是艰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思危说。
有“头脑”的国家需要有“头脑”的人才,成思危指出,无论是科技的竞争还是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
“要推进自主创新,首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他说,“经济发展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一九九八年,他递交的《关于尽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被列为一号提案,为中国带来了一股风险投资的热潮。
他表示,发展风险投资是推进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创新是有风险的,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可能的。风险投资让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 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
此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地方。至于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真正的“头脑国家”,成思危笑言:我不是算命先生,我是一个审慎的乐观者。(记者 周兆军)
[中新网]
千亿元投资未能换来汽车自主品牌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张旭东、刘铮)“虽然我国对汽车产业有1000亿元巨额投资,甚至存在产能过剩,但除了奇瑞、吉利等极少数外,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汽车自主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党委书记高德铭说。
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总产量达到615万辆。汽车产量在世界上虽仅次于美国、日本,但中国还算不上一个汽车大国——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之路很漫长。
“汽车工业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工业现状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说:“我们的汽车工业不强,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今后20年,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讲,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有明确的自主创新战略,否则就会被动地被人家定位,丧失战略机遇期。”
“巨额投资不仅没有换来自主创新技术,而且我国汽车工业还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全国人大代表王淑森说。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了40%,2003年更是达到82.6%。汽车生产能力相应急剧扩大,从2001年的267万辆,增长到2005年的800万辆左右。我国存在汽车整车生产的省份达27个,生产汽车整车的厂家近200家。
目前汽车工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几乎所有汽车生产企业实际产量都远低于建成的产能。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情况,截至2005年7月1日,在建产能达220万辆,陆续建成后总产能将达到1018万辆。其中,轿车产能382万辆,在建产能157万辆,建成后累计产能将达539万辆。
“现在汽车的国产化率是非常高了,已经达到80%至90%,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的集成能力亟待突破。”陈虹代表说,“一个国家工业能否强大,关键要靠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创出响当当的自主品牌。”(完)
新闻背景:什么是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