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诺贝尔奖评访问中国 纵横捭阖中国“虚空”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3-28

 

科技时代_诺贝尔奖评委透露获奖秘诀 需大量资金支持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是首次应邀组团访华。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中国人10年内可获诺奖

  3月下旬,诺贝尔奖评委会应邀访问中国。就在教授们打好行装,准备登上东去的飞机开始他们人生又一次不同寻常的出访之前,《环球》驻斯德哥尔摩记者专访了瑞典科学家代表团的领队、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洛德斯特伦教授。

  《环球》杂志驻斯德哥尔摩记者/王凯梅

  瑞典科学家代表团中的3名重要成员,分别是诺贝尔化学奖评委斯文利丁教授、物理学奖评委伯耶约翰松教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评委贝蒂尔弗雷德霍尔德教授。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集诺贝尔奖中三项科学奖的评委共同出访中国。

  这几位评委,每年都会在全世界媒体的关注下宣读那句充满魔力的开场白:“诺贝尔评委会将本年度诺贝尔奖授予……。”

  今年,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面对中国的学子和媒体,为萦绕了几代中国人的诺贝尔梦进行一次直接正面的解说。

  “中国人对得奖情有独钟”

  弗洛德斯特伦院长的办公室坐落在皇家工学院落落大方的红砖建筑中。自1826年建校以来,皇家工学院培养了无数科学界和技术领域的国内国际人才。

  而皇家工学院同中国学术界的交流也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从1984年起,瑞典皇家工学院同中国大专院校进行的合作已经包括具备相当规模的5个项目。在皇家工学院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也已经达到200余人。

  难怪匆忙赶来的院长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个院长在中国呆的时间快要多过在我自己的学院的时间了。”

  同以往的多次中国之行不同的是,这一次弗洛德斯特伦院长带领的是三名高含金量的诺贝尔奖评委会成员。在北京的三天行程中,教授们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国科学院的讲座和各种媒体的见面等等。教授们也很感谢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把诺贝尔奖的真实面貌亲自带给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对得奖情有独钟,不是吗?从奥运会金牌,到奥斯卡金奖,把诺贝尔奖和体育竞赛和好莱坞并驾齐驱,这可能是那个叫诺贝尔的老头都没敢想过的。”对中国人十分了解的弗洛德斯特伦院长笑着说,他希望这一次瑞典科学家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能让诺贝尔奖走近中国人,也让中国人更正确地了解诺贝尔奖。

  “必须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

  “诺贝尔当年的遗嘱中说过,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直到今天,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所有奖项的评委遵循的仍然是当年诺贝尔的白纸黑字。语言和地域不是影响诺贝尔奖评选的因素。”院长这样说。

  弗洛德斯特伦这样解释某些人对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已经过时的说法:“如果诺贝尔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把他的奖项颁发给通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甚至宇航技术。从这个意义看,诺贝尔奖好像是一个相当过时的奖。他奖励的是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理学上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发明和发现,是今天我们所有科技发展的基础学科。”

  “但科学在发展,诺贝尔奖也需要发展。今天获奖的科学家大多是因为他们从事的研究,而不是诺贝尔当年指定的具体的发明。但只有当这些研究被应用在工业发展中的时候,才能真正起到造福人类的作用。因此,基础科学的研究仍然是最重要的。”

  “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步伐看,中国距离诺贝尔奖也许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弗洛德斯特伦教授指那些目前在大学中攻读博士后的学子们将会是把中国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到世界等级的一代人,“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上的投资和努力是惊人的,中国人开始参与国际科学领域的竞争,这是以前没有的。”

  院长说到皇家工学院同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在我们这里的研究所里,这个项目有两名学者一天工作10个小时,在我们的合作伙伴大连的实验室里,有20名学者一天恨不得工作20个小时。中国人的干劲是让人敬佩的。”

  院长指出,另一方面,中国人可能不应该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诺贝尔奖上,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有着广阔的范围,而基础科学研究也必须和人民的需求挂钩,在科研和工业发展这一点上找到好的平衡,这是今天的科学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他还鼓励中国的年轻科学家更多注重科学领域中实用技术的研究,并努力使这种研究成为对人类直接有益的成就。

  弗洛德斯特伦院长从20年前就开始和中国大学合作,他也曾经在中国的大学带过博士生。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不是能培养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说瑞典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些过分平等的话,中国学校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师的过分尊严不利于鼓励学生们培养批评性思维。我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导师一个月后,我的中国领导让我休假,因为他觉得我和学生们过分打成一片,有失博士导师的尊严了。”

  “在瑞典,我们把大学生当成成年人来看,在中国,老师是老师也是家长,学生是学生也是孩子。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给学生的人文关怀在瑞典大学也是看不到的。”

  中国人得诺贝尔奖应在5到10年内

  面对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提问,院长表示,相信在今后的5到10年中出现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不是太出乎意料的事情。

  他猜测,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领域应该在医学和生理学学科。“中国的临床科学发展迅速,今天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发明和发现都是在需求的逼迫下创造出来的,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就是对科学发明的逼迫。”

  午后的阳光照亮了院长宽敞洁净的办公室,弗洛德斯特伦的秘书、皇家工学院国际联络部的负责人、中国学者何颖方女士催促院长下面还有会议等待。

  我们让院长在临行之前为上千万中国学子说一句话,院长凝视着窗外仍然被冰雪覆盖的斯德哥尔摩的街景,略加思索后说:“中国的学生很幸运,生活在目前世界上最有动感的地方,你们有责任为这个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你们的创造力。”

  资料: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200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日。瑞典《每日新闻》以“诺贝尔奖在世界”为题,刊登了新华社驻瑞典记者撰写的“诺贝尔奖在中国”的特写,亿万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通过瑞典这一最大的媒体一时间成了瑞典读者餐桌上讨论的热门话题。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向来有着欲罢还休的情怀,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也令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诺贝尔奖于是为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了解甚多的瑞典人打开了探测中国人心理的另外一扇窗口。

  100多年前,诺贝尔这个来自遥远北方国家的事业成功而又感情失意的学者,为世界留下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今天这个奖项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有威信的科学奖项。在每年的颁奖期,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只拥有900万人口的小国,诺贝尔奖超越国界的法力恐怕连瑞典人自己都没法体会到。

  关注的目光中包括拥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21世纪,科教兴国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订的强国国策之一,中国人翘首期盼着第一个中国人诺贝尔奖得主的诞生。中国人渴望更多地了解诺贝尔奖,而诺贝尔奖也无法继续忽视中国在世界科技论坛上的重要作用。

    [《环球》杂志]

 

诺贝尔奖评委称科学家与比尔-盖茨同样重要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仇琳 吴晶) 来华访问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评审委员贝蒂尔·弗瑞德霍尔姆24日在京表示:中国需要能够摘取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需要“比尔·盖茨”式的优秀企业家。

  就在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表示: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最需要的是任天堂和盖茨这类会赚钱的人才,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

  弗瑞德霍尔姆似乎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说:“中国需要‘比尔·盖茨’为国家创造财富,也需要诺贝尔奖科学家引领国家的科技发展。这二者对于国家的发展同样重要。”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洛德斯特伦将对科学家和“比尔·盖茨”的比较引申到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问题上。他说,应用研究往往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国家决策者来说,如何权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投入是件很头疼的事情,因为能够投入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中国政府制定了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并且一直保持稳定的投入,这是十分有益的做法,”他说。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人才、资金、创新服务方面作出了远景规划。在2006年,中国政府将投入716亿元力促自主创新,比2005年增加115.26亿元,增长19.2%。 弗洛德斯特伦指出,中国政府在保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应重视缩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东部发展迅猛,但是西部就和东部仍存在很多差距。西部有很多的资源和人才尚待挖掘。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斯文·利丁指出,科学家与企业家并不对立,在一个有着非常多优秀企业家的国家,同样可以有很好的科学家、诗人和音乐家。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企业家,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的科学家。

  “重要的是,”他说:“中国应该在教育中强调对青年求知欲的培养,使他们好学好问,不循规蹈矩,不断突破前人的成果和发现。”

  诺贝尔奖化学奖评审委员斯文·里丁强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青年人才。政府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要建设一批知名的大学,鼓励本土人才到海外深造并归国工作,同时吸引海外人才,这样才能加快知识的流通和更新。

  弗洛德斯特伦强调,中国应鼓励青年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是中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他还建议中国大学增设更多基础研究项目,消除老师、学生的等级差别,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研究实践中去。

  应中国教育部的邀请,瑞典诺贝尔奖部分评审委员于3月22日至26日来华进行访问。他们将访问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拜会相关部门的官员,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发表演讲。(完)

 

诺贝尔奖评委:中国应鼓励青年投入基础科学研究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吴晶 仇琳) 来华访问的诺贝尔奖评委24日在北京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鼓励青年投入基础科学研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应中国教育部邀请,瑞典诺贝尔奖部分评审委员于3月22日至26日来华进行访问。他们将访问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会见相关部门的官员,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发表演讲。

  据介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政府将投入716亿元力促自主创新,比2005年增长19.2%。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评审委员贝蒂尔·弗雷德霍尔姆指出,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科学研究中,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但在很多国家,人们常常更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而忽略基础科学研究。

  他说:“基础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国应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科学研究,发掘善于研究的青年人才,培养青年求学好问的精神,使他们不断在前人的成果和结论中有新发现。”

  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于1984年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截至2003年底,16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

  诺贝尔物理奖评审委员伯耶斯·约翰松说,科技创新需要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交流。中国应致力于吸引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科研交流与合作,向海外知名科学家发出邀请,并欢迎海外留学生归国。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洛德斯特伦多次访问中国,目睹了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他说,25年前,中国的科技水平远没有今天强大,现在中国高校的水平已与世界名校相当,中国政府也为科技创新设立了国家级奖项。

  弗洛德斯特伦特别指出,中国学生大多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建设国家的责任,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完)

 

中国科研应当重研究不重得奖

  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四日电 (郭蓓蓓 马海燕)“中国不应把得不得奖看得过重,而应把更多资源放在基础研究上。”正在中国访问的瑞典诺贝尔评委代表团这样告诉记者。

  该代表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拉斯特姆对中国浓厚的鼓励“获奖”的文化表示不解,因为“许多研究不是短期能看到成效、能获很多奖的”。他认为给与诺贝尔奖过高权重也不很公平,“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大学曾经相当优秀,但不意味着现在很好。同样现在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学校不代表将来没有获奖的人才。”

  弗拉斯特姆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投资七百一十亿人民币于科学研究。他认为最好的科技政策就是“把研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他对中国高等教育重视基础研究的做法表示赞赏。

  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一行四人是应教育部邀请,来华商讨进一步加强与瑞典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联合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及科研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事宜。弗拉斯特姆表示中国已经有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浙江大学等,他们都在国家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承担了重大作用。

  而中国的一流大学究竟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多大差距、孰优孰劣时,弗拉斯特姆认为,各国教育模式不一,中国应该探寻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的学生适合学习,有的学生适合研究,怎样把不同的人才放到何时的轨道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鼓励创新”,代表团则建议营造一个自由、多元的科研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国效力,“中国学生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良好信誉,这些学生回国更能促进海外交流。”(完)

 

诺贝尔奖评委透露获奖秘诀 需大量资金支持

  时报综合报道 神秘而又光芒四射的诺贝尔奖是如何评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得诺贝尔奖?3月23日,由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AndersFlodstrom率领的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一行四人在清华大学解答了这些疑问,他们指出,中国人接下来可能会在文学或是和平方面获奖,而中国的女科学家有可能会得奖。

  评审过程保密50年

  这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首次应邀组团访华。除了AndersFlodstrom之外,成员还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评委SvenLidin、物理学奖评委BerjeJohansson、生理及医学奖评委BertilFred-holm。

  “每一次诺奖评选前,我们首先要收到提名,每一年大约有3000名科学家能获得诺奖提名,由我们委员会来决定最终结果。在评奖中,我们最看重这项成果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在50年内,评审过程都是保密的。”

  直面学术造假

  “韩国教授黄禹锡造假的事情对于诺奖评选有什么启示?诺奖评选中是不是也有可能出现科学发现造假的情况?”清华学生谈到“学术造假”问题。

  评选团表示,我们因此会评选此前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些科学发现获得诺奖。“我们评选的不仅仅是一个‘发现’,而且要证明这个‘发现’是真实的,了解‘发现’所带来的影响。获得诺奖可能会是25年前的发现。所以,获奖可能会需要25年的时间。”

  “诺奖需大量资金支持”

  怎样才能获得诺奖?评选团提出,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外,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工作、来思考。有足够的资金很重要,研究者必须要有一个环境不去考虑怎么能获得资金。特别是如今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研究,背后的支持因素很关键。

  “我们发现,诺奖获得者都很有创造力,有开放的心态,有勇气去尝试创新。”

  中国女科学家有得奖可能

  “我想(中国人接下来)可能会在文学或是和平方面获奖。另外,中国的女科学家有可能会得奖。”评选团之一BertilFredholm说。

  在演讲结束的时候,评选团大声表示,“希望今后会有中国人获诺奖。我们认为,清华的学生在今后40年内一定会获得诺奖。”评审团还幽默地说,“我告诉你们获奖的‘秘诀’,对瑞典人好,找到你的专长,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完)

    [信息时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qianlong.com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