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4月7日电 (记者张继民、黎昌政) 我国测绘人员通过1997年至2005年的精确观测,首次获得了南极板块运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南极大陆总体上在向南美方向运动。
记者从7日在此间举行的“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验收会”上获悉,1997年1月,我国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设立了GPS卫星观测站;1998年12月,我国又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设立了GPS常年卫星跟踪站。这两个卫星站的设立使我国能持之以恒地监测南极地壳运动情况。
观测表明,地处南极半岛的长城站地区,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向美洲大陆稳定运动的趋势,平均年运动量为18.50毫米。地处东南极的中山站地区在水平方向呈现向西南运动的趋势,东南极年均运动量为8.70毫米。从地壳运动的幅度看,西南极大于东南极,南极半岛又大于南极其他地区。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南极的地质构造是一致的。东南极是比较稳定的前寒武纪地质,西南极地形复杂,有海底火山运动和裂谷运动,在南极半岛地区地质活动更为激烈。
综合利用其他国家GPS观察站的观测资料,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我国科学家得出南半球各大板块的整体运动图像:太平洋板块向西北运动,纳兹卡板块向东北运动,非洲板块向东北运动,南极板块向南美运动,澳大利亚板块背离南极板块向北运动。
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情况最为特别。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板块就开始以每年7厘米至8厘米的恒定速度背离南极板块,至今仍是如此。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板块上设立的GPS观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极地测图已跃升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华网武汉4月7日电 (记者张继民、黎昌政) 7日在
武汉大学结束的“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验收会”提供的材料表明,“十五”期间,我国极地测图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42幅,而且在内容上一再填补国际和国内空白,从而使我国极地测图跃升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42幅地图成果有普通地图13幅、专题地图2幅、影像地图22幅、电子地图2幅、锚地海图3幅,覆盖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上面标注的由中国人命名的地名300多个,均获得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承认和公布,彻底改变了南极地区地名没有中国人命名的历史。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介绍说,上述有些地图成果完全属于世界首创,例如1999/2000年度,我测绘人员进入格罗夫核心地区直接进行人工测图,获得了世界上首幅在南极内陆冰原人工测得的1:2500地形图,覆盖面积110平方公里。2004/2005年度,我国测绘工作者又闯进南极冰原,首次测得南极冰盖最高点即冰穹A后,绘得有史以来这个地区第一幅冰面地形图,覆盖面积达70平方公里。
种类多样、实用价值高是我国极地地图编制出版的一大特色。《南极洲全图》以二维图形图像可视化方法表示了岩面地形、冰面地形、裸岩分布、考察站、南大洋海底地形等要素,它是目前国内唯一最全面的南极洲影像地图。该幅地图获得了2005年国际制图学会杰出制图奖。新出版的《北极地区图》在我国北极考察中也很快派上用场,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