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11日,沙尘天气波及我国北方11个省区市,局部地区出现了少见的沙尘暴。很多地方的市民出行困难,北京医院里患呼吸疾病的人数骤增。其实,自2月份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过程,国家林业局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办公室昨天正式启动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
进入本世纪以来,沙尘暴时常光顾北京。由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前两年,由于大自然帮忙,沙尘天气有所缓和。
人们遂以为治理工程起了大作用,放松了警惕。如今,沙尘暴再度加剧,说明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没有完全奏效。这主要是因为发生沙尘暴的隐患并没有消除,在真正的沙漠地区则根本无法消除。
面对自然的肆虐,有时候人类的确显得手足无措。我们不能让西伯利亚的风停下来,也不能让大自然多下点雨水,更不能让内蒙古高原、新疆高原变成平原。这三大要素,注定了我们不能根治沙尘暴。
那么,是否人类在沙尘暴面前就无能为力呢?显然不是。
近年来为治理沙尘暴,国家、社会团体、个人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治理沙尘暴是一项科学工程,需要不断检讨和校正我们的治理思路。曾经,我们试图用树林来阻挡沙尘暴,事实证明难以做到:沙尘暴的高度远远高于树林;树木在干旱区成不了“气候”。但是,如果变一个思路,用草来“捂盖”沙尘源,就可以让风里少携带沙子。
强风经过的地方,大漠、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如果土壤变得松动了,土壤就保不住,就会随风进入北京,甚至跨过太平洋。如果让沙尘类物质停留在原地,吹到北京的风即使成暴,也不会是沙尘类型的。稳定沙尘源的出路是让干旱半干旱区恢复密集的草。对真正的沙漠地区,明智的办法是,人退出来,为沙漠让地盘。
最近几年的沙尘暴增多,与内蒙古等地区的沙地草地退化有关。目前的生态退化还没有达到极限,只要从政策与管理措施上调整土地使用功能,草原重新恢复“青春”是相对容易的。
我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源头。在那里,草的作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林。而有的现行的做法是,草出了问题,拿林来治;费用使用给林多,灌木次之,草最少。实施退耕换林的地方,“还”林有钱,还草不给钱或给钱少,这样老百姓就不顾树木能否成活都来造林。钱花出去了,林却没有活下来。
要解决我国的沙尘暴问题,还应该思考怎样考核干旱半干旱地区官员的政绩。目前的做法是,哪里退化得严重,哪里得到的国家治理费用就多,这样就变相鼓励了生态破坏。如果政策上对保护好的地方予以大量经费支持,对保护差的地方实行惩罚,当地官员就会动脑筋花好国家的钱。
至于牧民,我们不妨算另外一笔账。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旗,牧民也就万把人,用治理的费用给牧民发“工资”都是合算的。事实上,国家给的治理费用也超过了牧业收入。
在这方面,需要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出方案来。建议在严重退化的地区人退保草,治理经费与治理效果挂钩,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小城镇。
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盟连续5年的试验证明,减少人为压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国家的治理经费使用应当向小城镇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力恢复,国家补助牧民,让牧民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样,减轻我国沙尘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