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遗体可能找到了。新民制图
彭加木失踪前行走路线图
4月13日,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图为彭加木失踪前行走路线图。
彭加木资料照片
今天一早,中国科学探险队从敦煌启程,向生物化学家彭加木26年前失踪的区域进发,以确认罗布泊“木乃伊”是否彭加木遗体?
本报焦点工作室 综合报道
本报讯(记者 钱俊毅 见习记者; 吕剑波)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见左图)的遗体。昨天,一支科学探险队在甘肃敦煌集结,试图前去确认遗体是否为彭加木。
今天上午,记者连线敦煌得悉,科考队的一支先遣小分队已经启程。科考队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了这具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
位于新疆东南的罗布泊曾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当年楼兰人曾在湖边筑起10万多平方米的古城。
业已干涸的罗布泊形如一只巨大的人耳,被称为世界“旱极”,对于研究揭示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干旱区的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由于罗布泊极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历史上许多探险者在那里殉难或失踪。
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
一支科学探险队4月1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今日一早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认定新的发现是否确为彭加木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
4月13日,中国沙漠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将通过DNA测定干尸身份
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
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当年彭加木失踪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曾组织3次大型搜索行动,动用十多架飞机和一支地面部队,但除了发现脚印外,始终未能找到有关彭加木的其他线索。
失踪处找到大白兔奶糖糖纸
“彭加木失踪对中国科学界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呀。”回忆起同事彭加木,72岁的夏训诚眼里满是泪水。
夏训诚告诉记者,1980年那次科考,也就是彭加木失踪的那次,彭担任科考队队长,他是副队长。
1980年5月初,彭加木率20个人赴罗布泊科学考察,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他带领4名考察队员,乘坐2辆汽车,从米兰出发,计划绕罗布泊1周后返回。考察途中,他们迷失方向,而且断油断水。“在科考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严重缺水。彭队长为了给大家找水,只身前往罗布泊深处。”夏训诚说,“当时,我们组织了多次寻找,只是在一个地区,找到了彭加木留下的上海产大白兔奶糖糖纸,再没有其他物品。而顺着留在沙漠中的脚印寻找,找到了脚印的尽头,也未见他的影踪。”
近些年来,寻找同事彭加木,成了夏训诚最大的心愿。直到现在,他手中还留着彭加木生前在罗布泊内休息时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记者看到,照片中的彭加木正坐在一处沙包前,喝着水,目视前方。
【焦点背景】彭加木失踪
彭加木是30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
1980年6月23日,新华通讯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新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
【焦点关注】26年前彭加木失踪的两种可能性
1 被流沙掩埋
1980年6月16日晚到17日上午,罗布泊刮了一场8~10级的大风,黄沙滚动,天昏地暗,沙丘形态不断随着主风向前推进。有关气象站资料表明,当天确有大风记录。7月10日当搜救队第三次寻找时,在库木库都克南缘,发现了6月16日科考队捕获的小野骆驼尸体,已深埋在流沙中,仅露出一条腿。小野骆驼体积比一个人体积要大得多,彭加木晕倒在地后,被移动的流沙掩埋,可能性较大。
2 被雅丹包松土掩埋
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分布有数百个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雅丹土包,这些土包是由比较坚硬的粘土层和疏松的细沙层交互组成的,由于受到风的吹刮作用,疏松的沙层极易吹蚀,经常发生崩坍,在考察期间,科考队曾数次见到这种现象,而且伴随有阵阵“轰轰”声。彭加木那天外出时,为防太阳曝晒或躲避风沙,可能在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最后为雅丹土包疏松的崩坍物掩埋,一般很难发现。
给上海同行的最后一封信
彭加木失踪前曾给时任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组副组长的陈作义,发出了最后一封信:
我们在五月三日出发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开始进入湖区,一个七人的探路小分队带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顶帐篷、粮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纵穿罗布泊湖底。
进入湖区的第三天,遇到盐碱皮(盐壳),汽车轮胎被锋利的盐晶块“啃”去一小块一小块的,无法继续前进。而所带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里常常找不到路,在湖里则是一望无边,没有一个定位前进的目标。这两天正在准备,再度进入湖区,纵贯罗布泊,希望到达阿尔金山前。打算后天出发。我们将在六月底前结束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请人带到有居民点的地方发出的。
一九八〇年.五.二十八于罗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个营地
【焦点分析】 探险队如何进罗布泊
通常有两条线路进入罗布泊,一是西线,即从新疆库尔勒地区向东南;一是东线,即从甘肃敦煌向北再折向西,此次验证干尸身份的中国科学探险队选择了东线。
4年前,本报记者 季颖曾沿东线进入罗布泊边缘。这条线路三分之二是沙漠公路,车辆从敦煌向西行50公里,在阳关古迹附近折向北方,进入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约开行100公里左右,便来到玉门关。从玉门关再折向西面,约100公里后是“魔鬼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这里常年在凛冽的西风侵蚀下,丘陵被切割成奇形怪状的“雕塑”,电影《英雄》的部分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从“魔鬼城”往西,便是罗布泊荒原。没有路、没有水源、没有人迹。这里距彭加木失踪的罗布泊核心区库木库都克只有几十公里,探险队将不得不主要依靠步行。预计最快可在2天内抵达彭加木当年的失踪区域。
【焦点链接】 当年彭加木失踪后部分新闻报道一览
今天上午,本报记者 找到了1980年六七月间的老报纸,翻开那些泛黄的纸张,当年彭加木失踪前后的情景又依稀浮现在眼前。
-1980年6月24日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摘录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5月初率二十多人的科学考察队考察罗布泊,6月17日出去找水时失踪。从19日到23日,乌鲁木齐部队和人民解放军派出10多架飞机和一支地面部队到罗布泊地区寻找,还没有发现彭加木下落。
-1980年6月25日党中央关切彭加木的下落
摘录 彭加木失踪后,党中央和有关方面极为关怀,就派出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搜寻做了具体批示。现在搜寻进入第八天,仍无下落。
-1980年6月26日彭加木失踪前已率队穿越罗布泊,失踪九天仍无音讯
摘录 彭加木在失踪前,已和他率领的考察队从北到南,行程七十多公里,成功穿越罗布泊的湖盆。这是历史上科研人员第一次穿越湖盆。至25日,彭加木失踪已经九天,仍然未见踪迹。
-1980年6月27日彭加木家属飞抵乌鲁木齐
摘录 彭加木的爱人夏叔芳及子女等一行四人,乘坐飞机抵达乌鲁木齐,了解彭加木失踪详细经过。
-1980年6月30日寻找彭加木的部队发现线索
摘录 寻找彭加木的部队在离库木库都克以东十五公里处,发现了地上有人坐的印子和一双脚印,旁边有一张糖纸。表明彭加木有可能在此休息过。
-1980年7月7日人民解放军分东西两路,二进罗布泊寻找彭加木
摘录 人民解放军东路从甘肃敦煌出发西进罗布泊洼地;西路从罗布泊地区附近部队驻地出发向东寻找彭加木。
-1980年7月17日彭加木失踪一月仍无下落
摘录 彭加木失踪已经30天,经过地面和空中配合寻找,仍无下落。目前,东路的寻找队伍已经撤出,西路的寻找队伍仍在作最后的努力,继续寻找。
新民图表 制图 贺信
[新民晚报]
怀疑干尸为彭加木遗体目前尚无科学依据
新华网兰州4月14日电 (记者 宋常青) 14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向记者透露,科考人员在新疆库姆塔格沙漠西北部发现的干尸被怀疑为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遗体目前尚无科学依据。14日凌晨,这具干尸已经移交敦煌市博物馆保存。
董治宝介绍,13日早晨,他和中科院寒旱所另一名研究员及其他几名研究生,进入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将干尸妥善移出。
目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经就干尸的相关问题同敦煌市博物馆达成备忘录。
双方在备忘录中称:由于干尸身份的考证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敦煌市博物馆就此事达成共识:1、对干尸的身份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认,在此之前,双方不得作不真实的报道;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负责身份鉴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干尸,并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取样与分析工作。
董治宝介绍,中国科学院基因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近日将赶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对干尸进行取样分析
董治宝介绍,2005年4月11日,敦煌市七里镇组织的穿越沙漠考察队在库姆塔格沙漠西北部发现一具干尸,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2005年10月11日,他在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组织的库姆塔格沙漠科学考察队考察中,对干尸进行了初步鉴定。
董治宝介绍,由于干尸旁边没有能够确定死者身份的衣物或其他物品,所以很难确定死者身份。但是由于干尸当时所在地距离彭加木当年失踪处仅50公里左右,因此科考队员怀疑干尸有可能是彭加木遗体。(完)
背景资料
罗布泊
罗布泊景色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楼兰古城遗址所在的罗布泊地区,如今已被漫漫黄沙所覆盖,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当年斯文·赫定死里逃生,而中国科学家彭加木、探险者余纯顺进入罗布泊后却一去无回。斯文·赫定在游记中描绘夜宿罗布泊能听到窃窃私语,颇具传奇色彩,这更加激起人们去楼兰古城遗址看看的欲望。对探险者而言,罗布泊富有挑战性。
[新浪网]
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失踪内幕
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了。”
简短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组织飞机营救。当地驻军在方圆数百里的沙漠中展开“梳头式”搜寻。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记者蜂拥而至 。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22年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当时还风传他被敌特劫持,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那么,彭加木到底是怎样失踪的?近日笔者采访了当年与他同行的考察队员和参加大搜寻活动的部分陆、空军官兵,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进军罗布泊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23岁他在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1980年5月上旬,彭加木奉命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罗布泊,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是我国西部试验原子弹和氢弹的地方,曾因“磨菇云”的升起而闻名世界。它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是我国最大的咸水变迁湖。后来因流入湖内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罗布泊逐渐干涸,沦为盐层地带和不毛的沙漠,最后竟成了人们谈虎色变的恐怖之地。维吾尔人称它是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沙漠。当年路经这里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里描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1900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沙漠南缘进去后,中途7峰骆驼和2名仆人全部死掉。他本人最后只穿一条裤子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当地牧民救起才捡了条命。
5月9日,素有冒险精神的彭加木考察罗布泊腹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和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在大漠中艰难蠕动着。第二天,他们进入湖中心地带,地面上全是白灰色的盐碱土。中午,这里的气温高达48℃,一丝风都没有,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谁也顾不得涸海中的炎热和干渴,在彭加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考察。他们就地挖了一个深坑,里面露出灰绿色的沙土层,中间夹杂着呈颗粒状的石膏层,用嘴一尝,味咸且苦。5月13日,他们来到湖南端的盐壳地带,剥开仅两厘米的尘土,只见下面全是枕块般的盐结晶体。彭加木急忙拿出笔记本,边记边说:“这下面全是宝物,如果把它们开发出去,那用途就大了!”他们在大约东经90°23′、北纬39°56′的地方,留下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上写“科80—001”。它标志着科学考察队的足迹第一次来到这里。
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基本用尽。队员们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地跋涉着,个个渴得嗓子冒烟。他们有时挖一个深坑,把头埋在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此时,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极了,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不久,他们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彭加木失踪
司机王万轩说,彭加木失踪的日期准确地说应该是1980年6月17日10时30分。地点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维吾尔语,沙井的意思)以西4公里处。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经过昼息夜行,风餐露宿,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继续找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用直升机运水的费用水比油还贵,彭加木期望能就地解决水的问题。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考察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们有的回帐蓬休息,有的在看书。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就地解决用水问题,倘若找到了水源,还能为以后到这里考察提供便利条件。想到这些,他准备独自行动了。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天黑了,还没有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一堆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爬上山坡,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1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它在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整整一个夜晚,考察队员们都没有合眼,仍不见彭加木回来。
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降落在考察队的宿营地。部队送来了紧急救援的水和其他物资。陈百泉和王万轩登上飞机,又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
陆空大搜寻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6月18日以来,新疆军区派出数十架次的“直—5”和“运—5”飞机,以50至10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
6月20日,一支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寻小分队乘车赶到“720”基地,然后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与此同时,由敦煌派出的地面部队,也沿着古疏勒河故道,由东向西朝着库木库都克方向搜寻。
6月底,7月初,搜寻进入高潮,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和天上密密麻麻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梳头式”地搜找了个遍。为配合这次联合大搜寻,有关部门还从上海、南京和济南借用了6条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可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没有找到彭加木。人们从忧虑、焦急,开始感到无能为力。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那么,彭加木究竟在哪里?
揭开失踪之谜
事后有人猜测,他可能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但当年随同彭加木考察的队员说,库木库都克一带干旱缺水,就连偌大的罗布泊也全部干涸,结成坚硬的盐壳,飞机都能在湖中心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况且,彭加木还是个富有野外考察经验的人,所以这一猜测是毫无道理的。
搜寻部队在敦煌一带曾发现地上有白色的狼粪,后来有人据此推测,彭加木有可能被野兽伤害。当年参加过大搜寻的马培武少校说:“这绝不可能。彭加木失踪那一带只有骆驼、黄羊和野兔。有狼的地方离库木库都克还远着呢!”
还有人怀疑彭加木被敌特劫持或杀害。虽然不能绝对排除这一点,但空军官兵说,那里荒无人烟,况且茫茫大漠中气温高达50℃多,人要生存必须携带足够的水。在乘直升机搜寻中,他们也仅发现一行单行的脚印(后来地面变硬脚印消失,便无法寻找),事后证实这脚印是彭加木的。新疆军区作战部和其他权威部门也否定了被劫持或杀害的说法。
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没。因为进疆后彭加木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据医学文献上讲,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能活两年。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的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患这种病的人除了特殊之例外,一般只能活3个月。当时组织上弄来大批稀少的进口药物,总算保住了他的生命。但医生说,他的恶性肿瘤虽然暂时得到控制,随时还可能复发。实际上在他考察罗布泊之前,就一直没断过药。进入罗布泊后,他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身体不正常”,他曾自言自语地叹道:“恐怕老毛病又犯了!”并露出痛苦的神色。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
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之谜,终被揭开。这和1981年10月新华社有关彭加木失踪原因的报道大体一致。当时的报道原文是: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漠无人。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新浪网]
中国科学探险队寻找彭加木的方法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部分晚报联合发起此活动,各家晚报自愿报名参加中国科学探险队,于4月12日出发,进入罗布泊,寻找彭加木。以下是探险拟订寻找方法:
1、科学寻找。购买5-10台地下金属探测器(彭加木出走时,身上带着一个水壶、两架照相机、一个铁榔头,这些都与金属探测器有反应)。10人一组,两人之间10米距离,从彭加木在找水途中坐芦苇包休息处向东分割成片仔细寻找。可疑沙丘用金属探测器探查,找过的地方插若干醒目的小旗做下明显记号。
2、直观寻找。彭加木既有被沙子埋住的可能性(经考察不超过2米深),也有暴露在连绵的沙丘无人发现的可能性(当年寻找很不仔细),所以,既用仪器还要用眼睛发现。
3、寻找距离。从彭加木在找水途中坐芦苇包休息处向东分条找10公里。
4、集思广益。每天晚上召开诸葛亮会,集中大家的智慧。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