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18
“贝塔-皮克托里斯”恒星很像早期的太阳
所观察到的这颗恒星确实很特别,他的确有些象我们太阳系早期的情形。虽然这颗恒星1984年就已经被发现,但是由于它特殊的结构,尤其是天文理论的障碍,也使得天文学家们不能正确识别。
我们发现这恰恰又是一大支持我们理论《基本粒子致使热核聚变和恒星演化》的极好证据。由于该恒星是一种盘形结构,且这个盘的侧翼正对着我们地球,所以我们基本上只能观察到这么一个近似线状的结构。这种完全侧翼正对着我们,而且还如此近距离可以观察,这实在是极为罕见的天文现象。只要我们通过对这个盘中可能正在形成恒星的光点的运动状态(它们可能存在一种近似我们研究往复振动的直线投影模式),我们就能够知道该恒星的行星颗数等情况。
通过我们对图片的细致考量分析,该恒星有可能正在向10颗行星的方向演变,完全可能会在以后演变为拥有10颗以上的行星结构。
至于美国天文学家们认为,该恒星有可能存在钻石行星,我们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丰富碳元素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该恒星演化出我们地球这样具有生命节奏的行星来。
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钻石存在呢?因为在围绕巨大恒星的小恒星冷却为行星之前,周围轨道上遗散的气体物质总是非常复杂,也都大大超过钻石的汽化温度。这些气态物质只会在巨大恒星收缩到一定规模以后,小恒星冷却逐步转变为表面不会再发生剧烈热核聚变的行星,并到一定阶段后才可能以它们的化学方式形成最佳搭配结合的物质而被行星所吸附。这就是说,行星轨道上的物质是有严格秩序而逐步被行星所吸附的,尽管他们中有些物质在远离它的轨道上先行已经冷却并形成了某种结构形体,但复杂的物质组分使得碳单质独立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微小。我们知道,汽化形态形式下的碳同许许多多物质都是具有化学反应能力,因而就不具备形成单质碳的独特条件。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下行星早期形成时的一些沉积过程和现象。
我们以前阐述过行星来源于热核聚变,是围绕中心恒星运动的小恒星丧失维持持续热核聚变能力后逐步冷却而来。早期行星只有在热核聚变逐步停止剧烈活动后才能进入行星育孕期,但此时期间歇性大规模核反应仍然存在,行星都是以不均匀液态滴珠夹杂着巨量气态物质存在,温度相当高。早期的行星同样是翻腾滚荡,激烈喷发。
事实上,在行星还没有停止持续热核聚变活动的时候,我们还是称它为小恒星。这种小恒星的特征是围绕中央恒星周期性运转,它的发光能力非常弱。我们认为,不论是巨大恒星还是小恒星,它们外层大气温度总是偏低于内部,这样,在外层大气圈适宜位置总是存在高汽化点的液滴状态形体,这些形体的相互碰撞和长大很容形成为较大个体,当这种个体所附在的重量不足以承受在大气圈漂浮时,它就要逐步快速坠落到恒星的内部,再次被汽化分离,成为热核聚变的积极参与成分。我们认为太阳黑子的形成与消失可能就是这种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个课题我们以后单独讨论)。只不过,早期的行星所形成的巨大液滴已经越来越多地不能再被汽化了,除非间歇性热核聚变发生可能还有相当部分液滴转化为气态再次进入循环。这就是说早期行星的内核是液态的,形成较早,也一定溶解有尽可能存在的各种杂质。
我们的研究表明,行星表面的物质成分,包括行星的大气成分,在行星收缩成型过程中都具有严格物质组合秩序。我们完全可以将行星的形成过程想象成为一个超高温液态、气态物相均存在的复杂物质凝炼过程。在行星停止持续热核聚变活动后的冷却过程中,最先一定是高汽化点、高比重的金属物质或其化合物并溶解吸附一定物质后沉积,诸如钨等等参合许多具有高放射性超重物质铀等形成为某种高强放射性高汽化点超重合金体行星内核,尽管这种内核的活动性非常强烈;随着行星的冷却接着就是那些具有高吸氢能力次低汽化点的钛、铁、镍等等熔融物质(夹杂各种放射性物质)沉积;接着才会是较轻质量的化合物如钙、镁、硅等的氧化物沉积下来逐步形成恒星的岩石表层;再后来才是水等液体的沉积;最后才会是剩余下的且不能和水、岩石等行星表面物质反应的气体物质构成大气圈。对于不同的行星成分来讲,所形成的大气成分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同各种物质发生反应后,只会是一些剩余的稳定成分。从这个道理上讲,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行星大气成分的分析推知该行星的大致成分组构。
说到沉积,无论是哪种东西其存在方式都十分近似于地球的水汽输运形式。因为,行星形成最初不可能温度一下子降低到一个层次,冷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行星的不同地区存在各种温度差异,一个地区物质由气态转化为液化如雨水般落下沉积,汇流到另一个地区就可能会再度蒸发形成气态,尽管每一次循环的蒸发量在减少,但仍然需要许多年周而复始来逐步达到这种沉积的结束。超重而高汽化点金属蒸发-沉积结束以后,就会有较次低蒸发温度点的较重金属进入蒸发-沉积,再后来是更次于这种温度的物质蒸发-沉积。任何一种物质的沉积都会在一度时期表现出循环态势,只不过这种循环态势近似振幅逐步减小的往复运动一样。
值得说的是,我们所采伐的能冶炼出金属的某些矿石,严格地讲,他们都不是来自地球内部深层的东西,而是源于地球形成过程中先于冷却于轨道附近的小型散体。在地球演化早期冷却到一定阶段,这些轨道附近的散体会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被地球收集。所以,我们的矿物形成理论是与行星演化相关。地球深层物质推移形成的矿体和演化中逐步收集的矿体是很不一样。我们表述这个观点,只是想在这里说明我们的研究不是无用的,而是很有价值。
当然,早期行星汽态物质逐步减少,这些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就会相应减少,那么大气层也会自然而然地收缩。行星原所占据的空间就会因其若干万年的一路清扫和收缩而逐步透明起来。这也就形成了现今的太阳系只有行星没有行星盘的构造。
应当说,早期行星的大气环境对生命的产生非常重要。由于氧气的化合能力,象我们地球的早期都是不可能有单质存在。氧气甚至可能和氮化合形成氧化氮,但氧化氮极不稳定,当地球冷却到一定时期,在风雨雷电的作用下会逐步分解出一部分单质氧。同时,氧还能够同地球上丰富的碳化合形成二氧化碳。这就是说,早期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很高的,氧气是通过逐步积聚达到稳定的。早期地球是否存在甲烷气等有机物,这主要看地球总碳量能不能被氧所完全消耗尽,这诚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过,早期的生命物质至低应该在存在二氧化碳、水、氮气、少量氧化氮等组分的大气环境条件下,通过当时非常活跃的雷电而激发产生出原始高活性大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较高温度海洋中游荡、结合并演变出早期适宜于高温环境的原始生命单体。
我们之所以提纲性阐述行星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是想说明行星是非常困难形成钻石结构。只要行星含有大气成分,该行星就不可能形成大量钻石覆盖在行星表面。
我们还想说的是,我们最新的研究表明,宇宙中那些棒状结构星系,可能都是星系盘侧翼正对着我们,因而我们观察到的就是一种棒状结构了。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做更深入的研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将1984年发现的恒星再次作为重点研究,并提出符合早期太阳演化形态的观点,这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对我们恒星演化理论的积极响应态度。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美国同行正在对行星演化物理、化学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这方面确实有许多工作包括实验要做,也容易做出成果,当然,美国科学家确实更有技术条件和人文环境在此类科学研究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也很想同世界一流科学家进一步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但我们更需要生存,我们也就没有什么资金来支持,只好等到将来有资金的时候再进一步来阐述和总结我们的理论观点。再者,我们的研究不属于官方性质,中国官方也不感兴趣这种世界前卫性的研究,中国似乎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尽管抄袭、仿造和权力腐败颇受欢迎和尊重。当然,我们总是希望在我们未能完成这一目标之前还能够好好活着。
以上表述也可算是一种有限的交流吧。我们始终认为,提升世界科学研究水平非常必要。
[Anbaoe Lee 2006年06月17日]
参考相关链接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Causing the Thermonuclear Fusion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Fixed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