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03
秦始皇祖母墓确认之际,用高科技手段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也取得重大进展。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墓室宫墙坚固尚未坍塌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通过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表明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
地宫可防水内有水银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据专家介绍说,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本次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进行深入研究。
[深圳特区报]
相关报道
秦始皇祖母陵墓露出全貌
“天子驾六”昭示皇族身份,陶器刻字“私官”二字揭开墓主身份
秦始皇祖母陵墓露出全貌
据新华社7月30日消息,经过一年多考古勘探与发掘,一座占地约260亩的大型战国秦陵园在西安南郊露出全貌。考古学家从两座陪葬坑中发现的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以及出土陶器上刻写的“私官”字样推定:陵墓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正在发掘的巨型墓葬则是她两千多年来的“安身之地”。
中国第二大墓葬
熟知国内考古动态的人士都还记得,2004年的夏天,位于西安南郊神禾塬的最西端,距西安老城10多公里的陕西财经学院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发现了一道奇怪的古墙,圈起了一块好大的墓地。陕西省考古队的初步发掘表明,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到汉早期的单人陵园,如果同秦始皇陵相比,堪称中国第二大墓陵。整座大墓的陵园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一条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南北长510米,核心的大墓就在其内,大墓周围,还有13座陪葬坑;南区,则发现守陵者的房屋建筑和灰坑的遗迹。陵园的夯墙,也就是围墙有一米多宽,高3米,四面中部各置一门,并有礼仪性建筑门阙。根据发掘分析表明,围一圈足有3里多地,即“三里为城”。其外,绕“城”一周,还发掘出3米多深的壕沟,上下落差达6米,两层楼高,可见其“城”之大、其势之宏伟。如此规格的陵墓,表明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但陵墓的主人是谁,在陵墓发掘初期,一直争论不休,充满悬疑。
大墓惨遭先朝破坏
由于墓室正是新校区教学主楼的所在地,施工时打下的几个桩子极难拔出,破坏已经难免,给后来的发掘造成了很多不便。而在大墓的上方,竟压着三座其他的墓室。一座金代的,两座明清时期的,而南边的墓道更被一个巨大的汉代扰坑破坏。据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介绍,在墓室东南一角的汉代盗洞,其规模之大,就好像在一间屋子的墙上另开了个门一样。盗墓贼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去随便拿,连腰都不用弯。
如此严重的盗情,使墓室损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木质棺椁已被完全焚毁,众多珍贵的文物也几乎被盗墓者洗劫一空。虽然墓葬经多次盗扰和大火焚毁,但还是出土了秦“半两”铜钱、泥质灰陶钵、夹沙红陶釜残片、几十块用于礼制或装饰的玉璧、玉饼,以及残损的大型蚕形壶等陶器、青铜器等。其中,在盗洞中发现的全国首个漆木椟的错金银铜座及铺首,堪称国宝。在这个40厘米长的漆盒上缀满了花纹,底座由一个个错金的小齿状尖支撑着,工艺精彩绝伦,由此可见当年的工艺何等高超。
另外,在车马坑的一角还发现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和青铜马镳及青铜节、青铜马镝等车马配饰,据专家们推测,如此小小的配件都是由金银打造,可见当时墓主人身份之高贵,陪葬品之奢华。
“天子驾六”昭示皇族身份
2005年,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编号为KB车马坑的发掘和整理,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明晰的线索。在这个车马坑内,6匹排列得几乎完全对称的骏马骸骨和一辆车,马或昂首嘶鸣、或低头向前,其姿栩栩如生。
这六驾之车的出土,让专家们欣喜若狂。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六匹马之车,夏商周时期只有天子才能驾乘,因此一直被称为“天子之乘”,天子一般都是在祭天、检阅等特殊的场合才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座大墓的规格是天子级别。
天子级别的大墓,历来考古价值重大。无论从近代已经开掘的清定陵、到唐代武则天乾陵,还是秦始皇陵,一举一动无不引人关注。比如2002年洛阳首次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发掘结果考证为东周王陵,轰动全国。而在这个车马坑中至少还有4具车,每车六马,这种气派和尊贵,证明了这个大墓肯定是皇族级别的。
专家们当时猜测这个墓可能是周王陵,周王陵的根据也不是没有。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记载,“所谓周公葬我毕,毕在镐东南杜中。”专家们认为,“中”可以是中间,也可作在范围内讲。而这座墓正是在当年杜县的范围之内,而且有了“天子之乘”,可能性很大。但随着发掘的进行,周王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据主持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天恩说,“周时期的陵园都是没有这样规范的,又有沟又有墙。”
陶器刻字揭开墓主身份
2006年初,越来越多的专家赞同,该陵墓有可能是秦始皇祖母之墓的推测,这主要是根据《史记》中的一条记载。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杜东应在长安区东南处和汉宣帝杜陵南处,文献记载方位可能会稍有偏差。而在这附近关于厚葬的皇室成员的记载再无他人。从史料和文献的角度看,很有可能是夏太后墓。
而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在最新出土的一件陶器上,发现刻有“私官”(“私官”是管理太后、皇后与太子事务的官员)二字,它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有关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认知。
秦始皇祖母身世
夏太后名姬,是孝文王即始皇祖父众多的妃子之一。夏太后所生之子庄襄王即始皇之父继位后,尊称孝文王后,也就是他的养母为华阳太后,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始皇七年(前240年),夏太后病逝,由于夏太后不是正室,不能与孝文王合葬,所以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而孝文王和华阳太后则合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则葬在芷阳。之所以选在杜原之东,是因为夏太后的遗愿“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
由于秦始皇的身世本身就是个谜,学界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如果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先找“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再“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那么秦始皇当是吕不韦之后。如果真是这样,即使夏太后在血缘上不是始皇的祖母,但名义上也是的。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一直活到秦始皇20岁(其时秦始皇登基已7年),对于秦国晚期政治、尤其是秦始皇应该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祖母死后三四年内秦始皇便主政。秦始皇祖母陵墓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秦国丧葬文化的变迁,诚如专家们所指出,“它表现了当时整个社会丧葬风俗的转型。因为这是一座中国古代丧葬史上由集体陵园向个人陵园过渡的代表作。正因为它,从商周时期的集体合葬到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个人独葬,才变得顺理成章。”尤其重要的是,这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很可能就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这对于后来修建秦始皇陵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