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03
本报北京8月1日讯(记者潘锋 通讯员孙银玲)由国际洋中脊计划中国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大洋中脊科学学术研讨会”于7月31日在杭州开幕,包括InterRidge China主席陈永顺博士在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并以报告和讨论的形式,介绍了大洋中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地质、水文、生物、化学以及探测技术。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彪向记者介绍说,大洋中脊,顾名思义就是大洋的脊梁,它决定着海洋的成长。大洋中脊是产生新洋壳的地方,也是大洋真正的“宝藏”所在地。以大西洋为例,其洋中脊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婉蜒直到南纬40度,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2000公里,约占大西洋的1/3。其高度差别很大,如冰岛就是大洋中脊高出水面的一部分。
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顶,沿轴向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堑,称为中央裂谷。许多观测表明,中央裂谷一带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经常发生地震、释放热量。当地幔的高温熔岩从这里流出后,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较老的大洋底,不断地从这里被新生的洋底推向两侧,从而产生新的洋壳。
自1873年“挑战者”号发现大西洋中脊后,随着大洋开发的不断深入,大洋中脊越来越成为国际海洋学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早在几年前,就制定了2004~2013年研究计划,详细列明了7项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美国也于2000年制定了“全球洋中脊多学科研究计划”(2000~2011年)。
与会专家介绍说,在大洋中脊调查中,海底热液硫化物已经成为当今海底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InterRidge、IODP等多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美、日、德、法、俄等国家长期以来持续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硫化物、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先后在海底热液硫化物、极端环境生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深海矿物与生物基因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与国际相比,我国对热液硫化物的调查和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尤其是在2005年结束的中国首次环球科考中,通过对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重点海域的相关调查,在三大洋洋中脊的已知区获取了宝贵的热液硫化物和生物样品及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此外,还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热液异常区,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