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16
关注海地大地震,因为我们曾经的“震痛”
作者:石嘉
之所以在海地的地震发生后,中国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这恐怕得益于我们对地震的痛苦回忆。灾难不常有,困难却常有。或许我们只要搭把手,他就不会被掩埋;只要我们帮个忙,他就不会被淹没。
海地的地震绝不止震动了海地的人心。1月14日的《纽约时报》关于海地的报道是这样开头的:“美联社报道说,一架中国班机周四早些时候载着搜索队伍、医疗人员和援助物资着陆了。”这恐怕是近些年来国际媒体在报道异国灾害时,少有地把中国行动放进文中,而且不止一次。
每一次大灾就是一次大考。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在大考面前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是优异的。汶川地震期间,举国上下戮力同心,抗灾救难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此次海地发生地震后,中国的救灾队伍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登上航班,前往海地救援。
之所以在海地的地震发生后,中国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这恐怕得益于我们对地震的痛苦回忆。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大地震,都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在地震后是在和时间争夺幸存者的命运。我们也知道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会如此沉痛地伤害一个社会、触痛一个国家。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中留言说:“想起两年前目睹四川灾区的样子,心里扭曲得紧。”
感同身受,恐怕是我们在大考中合格的最重要理由。灾难不常有,困难却常有。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社会转型中的人总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各种保障和保险制度,只是制度层面提供给公民的生存手段。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在这个社会中要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中国自古就有扶危救难的传统哲学,这种传统哲学绝不仅仅体现在7级地震或者漫天风雷中。或许我们只要搭把手,他就不会被掩埋;只要我们帮个忙,他就不会被淹没。这些与灾难时的救援相比一样重要。
从汶川大灾开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对他人的困难感同身受,那么至少这个社会是温情的;如果我们也能够像牵挂震中民众那样,牵挂处于不同困难中的公众,那么这个社会是无所畏惧的;如果在一个人遭遇困顿的时候,我们的援助来得像救灾队伍一样快,那么这个社会也会是强大的。
在灾难面前,国人的志愿精神和无私意识自然而然地浮出心底,成就了汶川地震后的中国大爱;那么在不同日子的严寒、酷暑或者雨雪风霜中,我们互相依靠就有了理由。此刻,我们在倾听海地的声音,我也希望每一刻,我们都能听到他人心中的呼声。
[新京报]
海地震殇 看见你眼中的痛,别怕!
一双曾想握住的手,
就这么无力地垂了下来。
这么近,却隔了两世。
我们无力再承担多一次这样的痛苦,
即便那么远,切肤之痛,还犹在耳际。
2008年5月,四川的震颤,
我们看见生命的两面,脆弱与坚韧。
2010年1月,海地,那么个遥远、陌生的地方,为什么这样抽搐我们的神经?
透过你的眼神,我仿佛读到曾经的自己。
别害怕,我就站在你的身边。
握起你的手,一起祷告,
为数万个已飞向天国的魂灵,
为数百万失去家失去方向的生者,
为8位被掩埋的中国警察……
海地,需要自己
一场浩劫就这么摊开在了我们的眼前,把我们原本愈合的神经又重新撕扯回2008年的5月12日。正是汶川的浩劫让我们见证了伤痛,也见证了大爱。所以当许多人还需要靠搜索引擎来查找海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的时候,爱心的捐助和救援就已经出发了。
现在,海地人最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大型救援设备,需要救援人员,需要药品,需要医生,需要食物,需要干净的饮用水,需要裹尸袋,还需要维护治安的警察。
10万人的伤亡规模,他们需要重构一个社会的勇气。
但海地人最需要的,是他们自己,就像已经站起来的汶川人一样。给自己一个未来,一份活下去的尊严。对这个原本就动荡贫瘠的国度而言,这是浩劫过后最大的隐忧。
[南方日报]
相关报道
72小时已过 海地被埋8名中方人员仍未被救出
中新网1月16日报道综合报道海地强震后踏入第4天,估计目前仍有数以万计的灾民被埋在废墟下,救援人员可能无法在灾后“黄金72小时”赶到现场,使受困者获救的机会大为减少。
海地首都太子港陷入无政府状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仓遭居民闯入抢掠,一些暴徒持枪挥刀四出抢食。绝望的灾民用尸体堆栈成路障,抗议救灾进度缓慢。
医疗人员和药物严重缺乏,居民最大的安慰便是能找到生还者。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言人伊莉萨白.比尔斯说:“当务之急是搜索生还者,我们正在争分夺秒。”
中国8名维和人员仍未被救出
在被震塌的联合国海地问题特派团(联海团)大楼,救援人员凭着废墟下微弱的声音,救出了被埋的39岁爱沙尼亚警卫。他精神不错,可以自己行走。
被埋在联海团大楼下的8名中国维和警察却仍然未被救出。中国救援队表示,中方救援人员正与尼泊尔同行一起进行救援作业,中方被埋人员的大致方位已经确定,距离他们只有10米。目前,救援人员正在使用重型机械全力清除废墟,之后将进入精细作业阶段,使用小型专业器械实施救援。
联合国证实至今有37名联合国人员遇难,另有约330人仍然下落不明。在海地工作的联合国人员总数约为1.2万人。
在太子港各处,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埋在瓦砾下。国际救援队现正与时间赛跑,加紧抢救更多生还者。
“国际计划”海地主任雷泽内-特斯法马里亚姆说,人们徒手或使用最基本的工具例如铲子和镐来挖掘,试图找到被埋在倒塌建筑物底下的亲人。
他说:“有些人仍活在瓦砾下──你可以听见他们求救的呼喊,但时间已愈来愈紧迫。人们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找到被困的人。他们试图用双手去移动水泥。现在最急需的是有机器和设备来清理瓦砾。”
海地政府初步估计伤亡人数报告
海地公共卫生部部长亚历克斯-拉森(Alex Larsen)15日称,至少有5万人在12日发生的地震中死亡,25万人受伤,近150万人无家可归。
拉森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政府指挥部已经迁至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座警察局。他还宣布首都太子港的所有体育中心已被征用,以作为治疗受伤人员的临时医疗中心。
“至少1.5万具尸体已被收集并被掩埋”,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承认这个统计数字“极其不完全”。
贝勒里夫称:“我们仅仅处理了城市主要街道上的尸体,”而仍有成千上万具尸体被埋在废墟之下。
当天,泛美卫生组织(PAHO)表示,海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万至10万人。但该组织官员表示,这个数字仅是猜测,地震造成的具体死亡人数目前仍无法确定。
灾民“望援兴叹” 堆尸挡路泄愤
在太子港最大医院外,堆放了1500多具遇难者尸体,还有许多街道上尸横遍地,传出阵阵恶臭。虽然多国的救援飞机陆续抵达,但由于太多飞机和货物积聚,远远超过机场的消化能力,部分飞机要折返或飞往邻国多米尼加的机场。
由于救援物资迟迟未能运抵灾区,无数灾民失魂落魄地在断垣残壁中,尝试寻找饮水和食物。有灾民更在用尸体堆起路障发泄不满。《时代》杂志摄影记者施瓦茨说,他看到太子港市中心至少有两处用尸体及石块堆砌而成的路障。他说:“他们开始用尸体堆路障,由于没有得到援手,人们已受够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发言人表示:“灾民希望我们施援,但他们只见联合国车辆巡逻街头,维持秩序,灾民已失去耐性,变得愤怒。”
数千囚犯逃离粮食计划署粮仓被抢
国际红十字会15日称,海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首都太子港一家监狱被震毁,造成约4000名囚犯逃离。国际红十字会发言人称:“只有少数人死亡,其它人都已逃离。”这无疑会给已经糟糕透顶的海地社会治安雪上加霜。
有当地居民指出,所有警员都忙于拯救或埋葬自己的家人,无人巡逻街道。巴西军方警告,救援车队要加强保安,以防不满的民众抢掠。
但多米尼加共和国拯救行动指挥官罗德里格斯说:“已经出现抢掠事故,而且有些抢掠者有枪。海地是个很贫穷的国家,灾民都已至穷途末路的境地。”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太子港的粮仓也遭暴徒抢掠。在地震前,该粮仓储存了1.5万吨粮食,该机构女发言人卡塞拉表示,在紧急的情况下,发生抢掠是很普遍的事,该署不知道还剩下多少粮食。她说,市内的食品店也早已被抢购一空。
美军接管机场国际刑警派出专家
与此同时,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也源源不断涌向海地,其中来自邻国美国的援助尤引人注目。除给予1亿美元援助外,美国5700名士兵、以及航母和军舰也正前往海地,先期抵达的一支特种部队,已经接管了在地震中受损的太子港机场,派出士兵清扫跑道,建立起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气象系统。
美军高级将领肯·金透露,搭载19架直升机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也定于15日抵达太子港,而约6艘军舰将在随后抵达。
此外,多达1万名美军士兵将在周一(18日)前抵达遭强烈地震袭击的海地或者驻守在其近海区域。
国际刑警组织15日表示,该组织将向遭受强震袭击的海地灾区派遣一支专家小组,协助当局辨认遇难者遗体。
该组织还将协同各国警方收集失踪人员的信息。
联合国发出人道主义募捐呼吁
联合国1月15日为海地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发出总值为5.6亿美元的紧急募捐倡议,并呼吁国际捐助方对此予以积极响应和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在纽约总部向各国媒体记者通报海地地震灾情时指出,大规模的人道救援行动目前已经全面启动,虽然进展略显缓慢,所遇到的困难也比预想的要复杂,但联合国方面将以最快的速度全力调动一切资源用以赈灾。
潘基文表示,遭遇大地震袭击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周边地区现有超过300万灾民,其中绝大部分人无法获得食物、饮用水和庇护所。虽然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发放工作已经开始,但当地交通、通讯、水电供应中断以及燃料匮乏等问题使行动效力受到影响。
潘基文说,国际社会已经为海地做出了慷慨且强有力的反应,尽管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局面,联合国方面也将迅速和高效的扩大援助行动。联合国当前紧急呼吁国际社会捐助的的5亿多美元中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应对最迫切的需求。目前食物和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同时,鉴于大批灾民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还有大量的伤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帐篷、药品以及更多的急救医务人员。
[中新网]
海地部长级以上高官玩失踪 80%当地医生丧生
据《扬子晚报》报道,距离12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已经过去3天了,但当地的救援工作依然进展缓慢,部分幸存者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抗议措施。与此同时,曾遭遇军事政变并流亡海外的前总统阿里斯蒂德宣布将回国。
部长级官员全部联络不上
海地驻美国大使15日表示,现在海地部长级官员他一个也联络不上。海地大使约瑟夫告诉CNN记者:“我联络上一些政府官员,但都不是部长层级。”他说:“据我所知,过去一些与我们合作过的官员,可能已在外交部大楼倒塌时丧生。”
海地总统普雷瓦尔当天说,已埋葬大约7000名地震遇难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美洲地区负责人卡斯特利亚诺斯表示,海地政府预计四到五万人遇难。他还说,“至少300万民众受到地震的直接影响”。
太子港总医院的拉罗什医生说,医院的太平间里早已放不下任何尸体,太平间外也已堆积了1500具。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出动垃圾车协助载运遗体,也让人类最基本的尊严变得荡然无存。
一联合国人员奇迹生还
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14日宣布,海地地震已导致至少36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死亡、64人受伤,另有188人失踪。遇难者中包括4名维和警察、19名维和士兵和13名文职维和人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5日上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联合国将于当天下午就海地地震向国际社会发出5.5亿美元紧急募捐呼吁。
潘基文14日说,一名爱沙尼亚籍联合国护卫人员在海地地震中奇迹生还,这名38岁的贴身警卫名叫塔尔莫·约维尔。救援人员先是听见了坍塌建筑物废墟中传来的刮擦物体的声音,随后确定了他的方位,并通过橡皮软管给他喂水。最终,救援人员于14日晨将他从废墟中救出。
85%海地医生葬身瓦砾堆
地震发生后,太子港仅剩一间医院在运作,医院满地都躺着伤员,至于医生则几乎全部葬身瓦砾堆中。医院经理盖那若施表示,“我应该有150个医生的,现在只剩不到20个”。由于伤员人数实在太多,医院最后只好开出“伤员巴士”,把伤员运到邻国多米尼加找医院治疗。
自2004年开始在南非流亡的海地前总统阿里斯蒂德夫妇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将返回海地参与救援。阿里斯蒂德曾两度出任总统并两度流亡,目前住在南非。
救援缓慢灾民堆尸抗议
有目击者表示,目前太子港“满街都是人,漫无目的不断的走,眼神呆滞,空洞茫然,对尸横遍野的景象仿佛视而不见,他们脸上无助、绝望的神情,看了真的很难过”。
由于地震给海地首都太子港造成的破坏过于严重,交通和通讯设施几乎无法使用,国际社会提供的救援物资抵达太子港机场后很难顺利分发到灾民手中。而长时间被困灾区、不能得到食物和帮助的灾民已经开始失去耐心,他们甚至将地震遇难者的尸体堆积街头,以示抗议。
记者在当地见证,帮派分子在街上手持大砍刀,横行在大小街道上。一些目击者说,海地震后已发生多起“抢掠”事件,有时还能听见枪声。太子港一家超市废墟处,不少当地灾民前来“寻宝”,不声不响地抬走一袋袋大米和各种电子设备。另有一些人则从一辆损坏的油罐车中把油抽走。
美国航母成“浮动机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运载救援物资的货轮开始陆续抵达,但由于地震破坏严重,无法找到合适地点靠岸或卸货。不少遭毁坏的房屋和大树致使当地道路中断,一条通往港口的主要道路受地震影响升高约1.5米,无法通行。
除海运,通过飞机向海地运送物资也受到阻碍。美国联邦航空局网站公布信息显示,由于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停机位不足,不少飞机被迫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降落,数架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不得不改飞其他地点或返回美国。15日,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卡尔·文森”号已抵达海地,作为“浮动机场”协助开展救援行动。
奥巴马邀前任们“救援”
美国白宫发言人14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承诺将向海地先期提供1亿美元,并邀请前任总统乔治·W·布什和比尔·克林顿共同参与地震救援。奥巴马13日致电布什和克林顿,邀请他们参与援救,“两人均同意参加(援救)”。2004年印度洋海啸时,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曾邀请前任克林顿和老布什参与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奥巴马认为布什这一做法很好,因此效仿。 ( 新华社 中国日报 杨宗)
[中青在线]
海地的泪水:惊世地震后的"三宗最"
海地强震后,搜救幸存者成为重中之重。
但执行这一任务并非易事。因担心摇摇欲坠的建筑在余震中倒塌且无处安身,民众只能在街道上或站或卧,但这却无意中延缓救援物资的运输。
与此同时,一些暂时未能得到救援的灾民涌向超市废墟“劫掠”食品和日用品。海地首都太子港14日不时出现枪声,安全问题成为隐忧。
搜救最紧迫
国际救援组织14日陆续赶赴海地,争分夺秒在废墟中搜救幸存者。一些海地民众等不及搜救人员,自己用双手或锤子等工具撬开混凝土碎块,以期解救受困的亲友。
“我们根据以往多次地震得到经验,在地震中受伤后死去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在震后72小时内死亡,”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救援专家塔马姆·阿洛达特说。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言人伊丽莎白·比尔斯说,眼下共有大约40支搜救队伍在海地参与搜救工作。“当务之急是找到幸存者。我们正与时间赛跑。”
国际救援人员到来后初见成效。他们14日早些时候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废墟搜救时,解救出爱沙尼亚籍工作人员塔尔莫·约维尔。约维尔高举手臂庆祝获救。他告诉媒体记者,自己并无大碍。
来自中国、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飞机搭载救援人员陆续抵达太子港机场,带来水、食品、救援设备和其他物资。
运输最难办
太子港不少道路遭废墟阻挡,加之民众担心一些建筑在余震中倒塌而栖身道路中间,使食品等救灾物资运输更加困难和缓慢。
“真是一团糟,”比尔斯说,“从运输来看,这简直是一场噩梦。”
虽然困难重重,但救援人员仍设法给当地居民分发救灾物资。
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言人查尔斯·文森特说,太子港大约2400人会在14日晚些时候得到食物。“显然,这只是杯水车薪。”他补充说,一旦道路得以清理,物资分发工作将在其他地点展开。
文森特说,除运输外,通讯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眼下,救援人员仍无法使用电话或其他通讯设施。
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人员保罗·加伍德说,道路受阻导致救护车无法及时赶到,医疗人员只能徒步走到药房买药,而后再走到医疗点。
即使在地震发生前,海地医疗基础设施也相当贫乏。全国约900万人口中,大约一半人没有洁净饮用水,许多人饱受艾滋病和结核病困扰。
抢掠最堪忧
一些目击者说,海地震后已发生多起“抢掠”事件,有时还能听见枪声。
太子港一家超市废墟处,不少当地灾民前来“寻宝”,不声不响地抬走一袋袋大米和各种电子设备。另有一些人则从一辆损坏的油罐车中把油抽走。
瓷砖厂老板曼努埃尔·德霍伊施说:“所有警察要么忙着救援,要么忙着埋葬自己的亲人。他们没时间在街道上巡逻。”
一名外国救援人员直言:“现在金钱就如粪土,水才是货币。”
巴西一家慈善机构发言人瓦尔米尔·法希尼说,自己听到多声枪响,但不知声音来自何处。他感觉,可能是一些人为保护家人免遭袭击者伤害而开枪。
“现实情况是,”法希尼说,“如果食品援助不能及时到位,有人可能开始抢劫其他人家。”(张旌)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