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8-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舟曲救援
遇难人数增至702人,1042人失踪;受灾民众生活补助标准确定
【伤亡人数】
至昨晚(8月10日)10时,舟曲泥石流灾害共造成702人遇难,1042人失踪。重伤住院58人,门诊治疗303人,成功解救受困民众1243人。
住院伤员中,1人因伤情危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于8月9日死亡。
【救灾物资】
民政部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调运的物资中已有5000张折叠床和5000条睡袋运抵舟曲灾区。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紧急调拨10000台收音机,5000台电视机和卫星接收系统等设备。
全国各级红十字会累计向舟曲灾区提供600余万元款物援助。
综合新华社电 8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关于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情况的汇报。
会议强调,现在正处在抢险救援的重要时刻,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要加强统一领导,合理部署力量,采用先进有效设备,全力搜救被掩埋人员。要科学制定方案,尽快安全处置堰塞湖,调集大型机械设备,加快清除城区淤泥,抓紧进行河道整治。要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防止次生灾害。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证他们有住处、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就医。要切实做好伤员救治工作,及时将重伤员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地方治疗,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要组织足够应急抢险力量,尽快抢修恢复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要抓紧制订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尽快全面启动灾后重建。
会议强调,目前仍处于主汛期,各地区各部门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为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努力夺取防汛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9日晚主持召开国务院指导协调组和甘肃指挥部联席会议,要求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表,抓住72小时生命救援黄金期,展开拉网式搜救。在灾害发生后的两天内,堰塞湖险情基本解除,已发现的重伤员全部转运出去,通过机井供水、拉水送水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临时饮水。下一步对救人、清淤、稳定供水、固话通信、公路畅通等各项重点任务都要加快工作进度,科学制订方案,提出工作时限。
[新京报]
造成舟曲泥石流灾害有五方面原因
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9日电(记者连振祥、宋常青)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9日下午召开的国土资源系统舟曲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说,舟曲泥石流灾害主要有以下5方面原因。
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徐绍史说,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二是“5·12”地震震松了山体。徐绍史说,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三是气象原因。徐绍史说,今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四是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五是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徐绍史说,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所以一旦成灾,损失很大。
8月7日晚11时左右,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
据舟曲县抗洪救灾指挥部统计,此次灾害受灾人数达4496户、20227人,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其中农村民房235户,城镇职工及居民住房72户;进水房屋4189户、20945间,其中农村民房1503户,城镇民房2686户;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11栋。截至8月8日晚8时,已成功解救受灾群众1242人,失踪1294人,死亡127人,受伤住院88人,其中重伤28人。
[新华网]
相关报道
甘肃周曲三年添两伤 灾民再遭重创急需心理干预
两年多前的汶川地震,让杨彦兴的房子成了危房。但等他刚刚将新房建起,泥石流袭来,新房被泥沙洞穿。幸运的是,和汶川大地震一样,他和家人都逃了出来。三年间,遭遇两次灾难,在舟曲远远不止杨彦兴一家。“三年遭遇两次灾难,心理干预更应及早”,昨日,由兰州四家医院组成的专家组在安置点内搭起了心理治疗的帐篷,很快就迎来了泥石流灾难之后的第一位寻求心理帮助的灾民。
震后新建的房子被毁了
杨彦兴今年60岁,是地地道道的舟曲人。他家在发生泥石流的水沟罗家峪的旁边。一栋崭新的两层楼建筑,立在沟旁边的小山之上。老屋在新房的前方,泥沙几乎要漫过老屋的屋檐,一条拇指粗的裂缝“攀爬”在老屋的屋顶边缘。
杨彦兴说,老屋上的裂缝是两年前汶川地震时留下的。当时他们一家人都在家里,突然整个房间开始摇晃,全家人都跑到沟旁边去了。人没事,但房子却长满了裂缝,后经鉴定是危房,在政府补贴了3000元之后,杨彦兴在老屋的后方建了栋两层楼的新房。
一年前,杨彦兴一家人入住了新房。由于对老屋怀有感情,杨彦兴没舍得将老屋拆除。入住新房后,杨彦兴专门在老屋养猪和鸡。一些粮食也放在老屋里。
8月7日晚上发生泥石流时,杨彦兴听到了哗啦啦巨大的响声,而后房子又出现了两年前地震那般的摇晃。等杨彦兴将妻子叫醒,两人刚跑出房门,墙壁被撞开个大洞,冲进来的泥沙将床铺砸烂,新房一楼的所有房间全部被泥沙占据。泥沙冲过新房之后,又将老屋几乎淹没。
“上次地震,家里的房子就已被震裂,这回不光房子坏了,连家里养的猪和鸡也都死了。”更让杨彦兴心疼的是,家里打下的小麦也被泥石流埋了,新房背后的两亩玉米地全都毁在泥沙之下。“全家一年的经济收入就这样断了,能不让人心疼啊!怎么老天这么不眷顾。”
地震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埋怨老天不眷顾的还有住在南山脚下的吴玉兰。在地震中,她家的房子也被震成了危房,随后的一年内,她们一家人不得不住在临时帐篷里和租别人的房子过日。然而好景不长,她家新修的房子虽然没倒在泥沙当中,但却被泥石流淹没了两层楼。
吴玉兰说,在她家附近,大多数是地震后新修的房子,在此次泥石流灾害中,也都是再次受损。记者昨日在舟曲县城采访时,就多次看到一些新建的房子被泥石流包围着。
两年间,遭遇两次灾难,在舟曲远远不止杨彦兴、吴玉兰等几家人。
舟曲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舟曲县与汶川县的直线距离大概在200公里,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全县有15000人受灾,其中死亡15人,伤了上千人,而被震坏的房子有数千间。“这次受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还在统计当中,其中有部分肯定也在汶川地震中受过灾。”
16.9%灾民急需心理干预
昨日,由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院、兰州第三人民医院以及兰州大学附属二院的多名专家组成的心理治疗组,在灾民安置点搭起的心理治疗大棚内,开会讨论心理治疗计划。
专家们很快达成一致,认为三年内遭遇两次灾难,心理干预应该要提前“相当于是两种心理伤叠加了。”
参会的杨国周是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在汶川地震时,他曾经来过舟曲,对灾民进行过心理干预。“地震时舟曲受灾不怎么严重,灾民普遍接受的是创伤后应急障碍治疗”,杨国周说,前来心理治疗的地震灾民并不多。
杨国周说,泥石流发生之后,甘肃省卫生厅立即组织他们来到舟曲。“主要是来做摸底调查工作,为接下来开展的心理治疗提供方案”。专家组走访了两个安置点、县医院等地的186个灾民,发现90%的灾民有相应合理的情绪反应,而16.9%的受访灾民急需心理干预。
杨国周说,受访灾民目前出现的普遍心理情况是失眠、情节回闪、做噩梦,个别人只要听到下雨声就心慌。“这两天,卫生厅就会根据调查确定好治疗方案。” 何永华
特写
首个接受心理治疗的灾民:
等的同学没有来 她哭着找了两天
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芳(化名)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第一个接受心理治疗的灾民。她是被同学拉到心理治疗专家组的帐篷内的。当时心理专家们正在开会商讨接下来的心理治疗方案。“她的同学几乎是每隔十分钟就跑到帐篷外,看我们是否开完会了”,甘肃省中医学院刘立教授说,当她见到孙芳时,孙芳正哭个不停,情绪不太稳定。
孙芳哭着向刘立说,她在舟曲一中上高二,暑假期间她没有回家,而是在县城的一家工厂里打暑期工,赚点下学期的学费。8月7日当天,她从工厂结完工资,准备第二天回家。当天她打电话给同班的三名同学,约她们晚上去玩。“3位同学都住在东街附近,当晚她们老说有事,要等等,可等到晚上11点多,都没见到人出来。”
孙芳住在远离白龙江的地方,并没有遭遇到泥石流。第二天醒来,孙芳才知道发生了泥石流。等她回到东街找到同学家里时,整个东街被夷为平地。3名同学以及他们的家人全部被埋在泥沙里,孙芳所在班主任老师因为没跟着爱人去外地旅游,也被埋在泥沙之下。
孙芳没有按照计划回家,她就在东街里找同学和老师。整整两个白天,哭了又哭。“我好恨我自己,当晚要是我直接去同学家把同学找来我这里玩,她们就不会死。”在专家面前,孙芳边哭边捏紧小拳头。刘立教授边用纸巾为孙芳擦拭眼泪,边安慰她“天灾时常会有,要坚强面对”。
哭了两天之后,孙芳想用参加志愿者的方式来忘却这段苦,却发现事与愿违。“她参加志愿者后,做什么事都是抢着干,她想用繁重的体力活来麻醉自己,但每次只要看到安置点的灾民,她就会边做事边流眼泪,”与孙芳一同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说。
昨日中午,志愿者在安置点舟曲一中为专家组搭帐篷时,听到两位灾民的哭声,正在抬桌子的孙芳也跟着哭起来。她的同学随即将孙芳拉进了心理专家的帐篷内。
刘立教授拿出手中拍摄的照片,告诉孙芳要坚强。照片中,一名孩子的双脚满是伤口,却微笑着坐在帐篷里。“你看这个孩子多勇敢,他自个爬上四楼楼顶,等待救援。”在谈了半个多小时后,孙芳停止了哭泣。刘立给了她三颗镇定的小药丸。将药丸握在手中,孙芳起身微笑了。何永华
[南方都市报]
“死了也是亲人的味道” 舟曲男子幸存6亲人遇难
刘长保在现场。刘长保住在受灾最严重区域舟曲县月园村,也就是舟曲县的最中心。8月7日晚泥石流发生时,他带着老婆从家中逃出,后住到县城外17公里的亲戚家。他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但泥浆将他6名亲人吞噬。灾后,他要回去找他们。
早晨6点不到,戴上草帽,提着药,刘长保出发了。
县城17公里外,是受灾最严重区域舟曲县月园村,泥浆已完全覆盖这个村庄,也将他的亲人吞噬。
6个亲人仍埋在泥下,死里逃生的他怎么也睡不安稳。
然而,在昨天前进路上,他却被陌生和恐惧包围。灾后三天的舟曲,一切都已改变。
一路寡言
“你说我家有没有奇迹?”
8月10日,灾后第二天。早晨7时许,通往舟曲县城的313国道,已经层层封锁,所有车辆只准出不能进。“里面堵成一锅粥。”守岗的民警说,“要进只能靠走。”刘长保看了民警一眼,没有止步。
前行不到500米,四五辆卡车横在路中央,堵住了去路。灾情发生后,执行各种任务的大型车辆短时间内抵达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群众也自发前往灾区,“所有车辆都堵在了这条道路上,几乎是负荷量的三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现场执勤武警表示,眼下的舟曲,运送灾民的车出不来,运送物资的车进不去,“大家都堵在了路上”。
这是一条两车道国道,一侧是沟壑连绵的高山,另一侧是湍急的白龙江,不时能看见牛羊等家畜随江而下。
刘长保终于开口,“家人埋在泥下三天,早上听说还有心跳,我急着进去”。
8点10分,走了7公里。天已完全透亮,不断有村民结队往外撤。刘长保见到熟人了,四川人张章国是他以前的邻居。现在,刘长保的房子埋在泥里,张章国的小卖店被洪水冲了。
“什么都没了,你还进去?”张章国一脸惊讶,他家中的存水存粮消耗完毕,决定带着老婆孩子先回四川老家。刘长保和他一样住在县城中心地带,也正是这次泥石流的“靶心”。成百家庭消失,上千群众失踪。
一夜间,313国道成为了一条生命通道。为了生命,有人离开家园,一步步走了出来。为了生命,有人继续往里面走,他们的亲人命悬一线,他们无比坚定。
“6个,还有6个!”刘伸出右手说,即使是死了,也要第一时间把尸体挖出来火化。
8点半,刘长保吃了两片降压药,继续前行。之前张章国告诉他,县城昨天出现了“生命奇迹”,有人被埋数十小时后,成功获救。
“你说我家有没有生命奇迹?”他和笔者说了第一句话。
情绪失控
不知如何感谢子弟兵
10点,他离县城越来越近,县城街道早已坑洼不平。
一个担架迎面抬来,刺眼的绿色裹着一具尸体,一只公鸡绑在担架上。按当地的习俗,这样能让灵魂跟着公鸡一起走,不再留恋过去。刘长保放慢脚步,看着尸体从眼前抬过,他取下帽子,眼泪已经落下,“都是熟人,那天晚上还一起说过话”。
“啥都没了。”一个老乡见到他,说完第一句话就开始抹泪。
刘长保握着他的手,看着笔者,“我也啥都没了。”
公安局宿舍位于县城东部,路越来越泥泞,他前进的速度明显减慢。一脚没踩好,他右腿陷入泥潭,脚上的皮鞋没拔出来。几个年轻人赶紧帮了把手,“叔,您回去吧,人没了。”
他没有听见,继续走。到达宿舍正门时,已快11点。一条17公里的路,他走了5个小时。
兰州军区某营队官兵正用生命探测仪一个个窗口探测,在场的人一语不发,死死盯着。
该营队营长艾正文告诉他,现场生命迹象非常微弱,四层楼以下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刘长保想了想,转身离开,“我去看看另外五个。”
又走过一段泥泞路,他在一队战士身边停了下来。
几名战士用铁锹挖出一个衣架,十来件外套布满灰尘,“服装店”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我的家没了。”这个男人再也控制不住,他的家就在这个服装店旁边,逃命时,他连鞋子都没来得及换。现在,他已经是站在家的上方,“房子全埋在泥沼里”。
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他的声音近似嚎叫,“感谢人民子弟兵,可我家都没了,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
凄厉的哭声,即使在轰隆的机器声中,也能穿破听者的耳膜。
他旁边,两个男人用粉红的布包着女人尸体。尸臭开始蔓延,两个男人拿着纸板,驱赶蜂拥而至的苍蝇。
而更多的尸体,连赶苍蝇的人也没有。“他们的亲人都没了,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刘长保说。
不戴口罩
“死了也是亲人的味道”
这场泥石流,像胶水一样,将那个晚上凝固。
中午12点多,刘长保一个个现场走着,他只能用脚度量这片土地,一夜之间,很多标志性建筑消失,曾经熟悉得像左右手的县城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和他一样,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朋友亲人中谁还活着,谁已遇难。就是这6个人,也是刘长保拿着手机挨个打电话,确定的“初步名单”。
目前,急需解决生活用水400吨、方便食品20吨,按最快25天基本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计算,共需生活用水1万吨,方便食品500吨。
然而,这些物资堵在路上,搬运他们的全是手工劳动的“蚂蚁志愿者”。恢复正常生活,看起来还很遥远。
他身后一直有人加入。有人提醒他戴上口罩,他推开,“死了也是亲人的味道。”
[南方日报]
舟曲永不放弃:爸爸挖了三天土孩子你还活着吗
甘肃舟曲百姓仍不放弃搜救家人 同样的灾难不同的命运同样的亲情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至今已过三天,但舟曲百姓和人民子弟兵并未放弃对被埋百姓的搜救。都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但在残酷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那些平日里润物细无声的亲情爆发式地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本报特派甘肃舟曲记者张强、何涛
昨日(8月11日)上午7时30分左右,太阳的光芒开始冲破黎明的薄雾,通往舟曲县城城关镇的马路开始热闹了起来。几辆农用车费力地奔跑着,后兜塞满了表情淡然的人和各种农作工具。比农用车更多的,是匆忙赶路的行人。
“铁锹大队”进城拯救家人
8月7日晚10时左右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后,不少幸免于难的当地居民失去了家园,房子尚可居住的人们也忌惮泥石流卷土重来,他们纷纷到县城外的乡镇投亲靠友,以渡过眼下的难关。可是,人口5万的县城目前尚有千余人被列在失踪的名单上。失踪,意味着生死不明,也意味着希望。他们必须行动,自己动手,拯救家人。
行人们几乎人手一把铁锹,他们行色匆匆,走得很快。灾后当地的公共交通已近瘫痪,不少人家的私家小车被冲毁了,他们眼下只得步行,少则走数公里,多则要走十余公里。经过一番长途跋涉,他们终于走到了县城。白龙江水漫沿江马路,他们只得绕走狭窄的小路“回家”。
8日,遇灾地带陆续传来女人们的哭声,号啕大声,感天动地。这,是她们在呼唤泥土下或许还幸存的家人。这,是她们随着时间流逝而无法抑制的悲伤和绝望。一名当地人摇着头告诉记者:“很多房子被夷为平地,就算能找到家的位置,也不一定能挖到人。那场泥石流太恐怖了,很多人顺着峡谷被冲到了其他地方——甚至白龙江里,尸体可能被冲到江的下游了。”
时间就是生命,纵然是正午艳阳高照,人们仍埋头苦挖,不休息,吃喝拉撒全在废墟之上。狭长的小路熙熙攘攘,这是一场拯救行动,紧促的节奏贯穿全天。
三天三夜,老父“永不放弃”
在舟曲县委附近的邮局,五六名男子透过窗户,一刻不停地挖着充斥整个房间的泥土沙石。领头的是个中年人,姓韩,他在苦苦寻找自己28岁的儿子韩修平(音)。这家邮局紧邻峡谷,因此深受泥石流的摧残。暴戾的泥石汹涌而下,那一带地基脆弱的居民平房被冲得粉身碎骨,邮局地基打得较深,因此没有倾倒,但泥石破门破窗而入,填埋了整个一楼。
8月7日晚,韩修平和他同在邮局上班的堂兄凑巧值夜班,除兄弟俩之外,还有另外一名年轻同事。灾难发生后,三人的家属心急如焚,火速投入行动。遇灾时三人到底被困在了邮局的哪个方位?家人不得而知。他们只能推测他们当时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从相应的办公室位置开始挖。
前天,“第三人”被挖了出来,当时泥土已没及他的胸口,但心跳和呼吸尚存;韩氏兄弟仍不知所终。头发斑白的老韩和亲朋好友们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坚忍地继续挖土。仅凭这五六个人的力量,要把充斥整个办公室的泥土一锹一锹地挖掉,需要多大的工作量?更何况兄弟俩的身子未必就真的在那间办公室里。
挖了三天一无所获,老韩仍在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祈祷兄弟俩都能活着。
孝子照顾病父放弃逃生
吕灵大哥今年32岁,为人憨厚,对60岁的父亲老吕尤其孝顺。老吕是个药罐子,罹患糖尿病、高血压。老人家行动需有人搀扶,每天都需打两针胰岛素。昨天上午8时,人民子弟兵出动冲锋艇拯救了他们一家三人。
8月7日晚泥石流爆发时,妻子正在省城兰州出差,吕灵和妈妈在家照顾父亲。他家住在三楼,泥石流呼啸而过,房子没倒,他和母亲都有充足的时间逃生。但母子俩没有这么做,因为老吕腿脚不便,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又不可能把老吕一并带出去。
吕灵平静下心绪,决定留下来陪伴和照顾父亲,8月8日凌晨,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水位已没及他家的二楼,吕灵却不为所动,“稳坐钓鱼台”。他当时心想:“虽然停电了,但冰箱里的东西还在。只要省着吃,冰箱里的水果、馒头够我们一家三口坚持一个星期。”于是,他决定白天就把手机关了,晚上才开一会儿,等待通讯恢复,省着电向外界求救。
在此后的两天里,吕灵像往常那样每天给父亲打两针胰岛素,喂他吃饭喝水,照顾他饮食起居。前天晚上,冲锋艇发现了他们一家三口。
一扇天窗让老妪奇迹存活
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泥石流灾难中,遇灾百姓能否幸存,运气很重要。71岁的杨阿婆便运气不错,前天中午10时左右被武警甘肃总队陇南支队的官兵救了出来。杨阿婆育有5女1子,老伴已先她而去,6个孩子各自成家,她独自一人居住在一套平房里。8月7日晚的泥石流死死地固定住了她的下半身,所有进出房子的通道都被堵得严严实实——除了一个位于泥石流冲击面反方向的卫生间天窗。
杨阿婆的女儿介绍说,洗手间原本没有窗户,姐妹几个怕妈妈的洗手间太闷,就请人开了一个天窗。如果没有这个天窗杨阿婆会被活活憋死,两名武警也正是通过这个天窗爬进去把她救了出来。
目前,杨阿婆正躺在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的帐篷医院里恢复休养,牟医生向记者介绍说,杨阿婆被困了整整36个小时,但因为饥饿以及灾后被埋的房间光线太黑,她获救后已失去时间观念,“以为自己只被困了5个多小时”。饿了将近2天,老人家的消化系统出现了异样,起初只能靠输液来吸取营养;但经过一天的恢复,她现在已经开始喝粥了。
救援遭遇泥石流新挑战
现代机械难派用场
只靠铁锹挖土救人
本报甘肃舟曲讯 (特派记者张强、何涛)作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重要团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80名队员于8月9日凌晨4时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赶赴舟曲灾区。他们带来了12条搜救犬和200多套救援装备、器材。
领队尹光辉介绍,泥石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地震的地质灾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废墟内往往存一定空间,甚至有短暂的时间供人们逃生;但泥石流一旦突袭而来,瞬间就可完全掩埋建筑物,不留任何空隙,让里面的人窒息而死,非常残酷。这给搜救犬提出了新挑战:“要让搜救犬准确感知地底下有没有生命迹象,就必须给它一定的缝隙,否则生命的气息冒不上来,它辨别不了;泥石流的废墟,经常没有缝隙——当然,这种情况同时也意味着地底下的人存活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或许,这次泥石流的确过于残暴,以至于被埋者中几乎已经不再有幸存者;或许,在高密度填埋的废墟上,搜救犬的确失去了在地震灾区的神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泥石流的灾后援救工作中,现代化的机械和设备的确很难派上用场。
一名援救者说:“在地震灾区,救援队员可以根据声音等各种信号来准确判断出被救者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力学等科学原理制定出合理的施救方案,然后利用机械设备把他救出来。只要方案合理,大型设备就不会意外地伤到人。但泥石流能够瞬间把人整个地活埋掉,一旦把头也给埋进去了,生还的希望就很小了。严严实实地埋在地底下,往往没有任何信息可供我们参考,设备派不上用场,胡乱用设备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基本上只能靠用铁锹挖等最简单的手段来救人,效率很低。几个救出来的人都是被埋得不深的。”
被埋60小时残疾人奇迹生还
本报记者用相机记录救援全过程
本报讯 (特派记者乔军伟)昨天上午,一名被埋在坍塌的房屋废墟下60个小时的老人被救出。从上午11时20分到12时50分,本报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整个营救过程。
昨天上午11时20分,正在一幢被泥石流掩埋了一层的危楼下面挖掘的民兵报告说,废墟下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老人。这一消息让连续工作倍感疲惫的搜救人员立马兴奋起来。指挥官下令马上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11时22分,兰州军区的军医迅速赶到现场,并做好各项准备,将点滴瓶、氧气袋等必需物品拿在手上。其中一名战士脱掉上衣,沿着废墟上挖出的洞进入生还者所在的位置。
11时43分,军医将担架抬到洞口,随后,生还者被运送出来,先是双脚出来。全身出来后,马上放在担架上,几个解放军战士将其抬到比较空旷的地方,军医上前为其插上氧气管,扎上点滴针。
11时46分~11时52分,几名战士抬着生还者,走过泥石流留下的淤泥地,历时6分钟,辗转将近1000米的路程,来到一个军队用帐篷搭建的临时医疗点。
11时52分,担架到达临时医疗点,军医开始对生还者进行紧急救治。
12时50分,救护车赶到,生还者被送往医院救治。据参与救治的一位军医介绍:生还者没有太大的外伤,只是由于被埋在废墟下60个小时了,身体极度虚弱。
住在楼梯旁边赢得生存空间
在救援地点,生还者的侄子刘江告诉记者:生还者名叫刘马幸代,现年52岁。他生下来就身有残疾,双腿不好,不能说话,也听不见。所以一直未婚。他说,当天夜里将近12时他才到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见房子后面的那条河发出很大声音,他就大喊着要家人离开房子,可惜声音很快就被雨声、雷声和河水声淹没。很快,大水就淹没了一楼,他父母从后窗户逃出来。而大伯则被困在屋子里。
水退后,刘江和家人就来到自家楼房前,告诉救援人员大伯所在的位置,“由于他住的房间距离楼梯很近,他的腿脚又不好,不可能移动,因此我们很容易确定他的位置。”刘江说。三天来,他们的亲戚和救援人员一直用双手和铁锹挖,直到昨天上午,部队的人用光学生命探测仪探测的时候,说下面好像有生命迹象。“我们听说不少探测到生命迹象的地方挖出的人都已经死了,一直不敢相信大伯还活着。”
刘江称,他们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大伯就住在楼梯附近的屋子里,所以,坍塌的时候那个地方有空间,大伯才成为被困在废墟下面60个小时后的幸存者。
市慈善会发起救灾募捐
本报讯 (记者任朝亮 通讯员穗民宣)广州市慈善会昨天向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发出倡议书,倡议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慷慨解囊,积极捐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开户名称:广州市慈善会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越秀支行
账号:036301040000267
地址:广州市西湖路99号10楼
邮政编码:510030
联系人:杨眉 康雷
捐赠电话:020-83322654
传真:020-83310327
本版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乔军伟、海国
庄小龙(除署名外)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
相关评论
须对全国地质灾害隐患“过筛子”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分析舟曲泥石流成因时,特别谈到地质灾害自有的特征,比如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也是此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些地方植被茂密,不易觉察植被下面地质结构的危险性,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地点处于我们的监控之外。“有一句话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防上加防。”徐绍史说。
地质灾害防不胜防,“我们要防上加防”,这句话对于全国很多地方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各地应该从舟曲泥石流事件中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巨大破坏性与危害性,所以,有关部门立刻行动起来,与民众一起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普查,乃当务之急。
虽然,地质灾害有其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而且有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处在监控之外,但是,只要能够真正实现“防上加防”的理念,不遗余力建立周密的地质灾害的监控和预防机制,也能够将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
汛期尚未过去,对全国而言仍然处于一年之中地质灾害高发的时期。此刻,预防地质灾害的最大敌人是政府与民众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或许,有很多地方政府仍未对地质灾害隐患足够重视,而很多民众也认为地质灾害与己无关。
8月9日,北京市气象台相关人士介绍,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城市。目前统计显示,全市存在发生地面沉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各类地质灾害的隐患地区超过500处。其中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村落达200多个,18个风景区位于地质灾害高发带中。这实际上意味着,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不只是那些山区的居民,而且也包括那些景点的游客。这种表态无疑值得肯定,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体现出了一种忧患意识。只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政府和民众才会积极行动起来去“防上加防”。
防治地质灾害是政府的事,也是民众自己的事。全国范围的排查不可能只靠有限的几个政府部门人员,所以,如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民众对自己居住地的地质灾害隐患最知情,他们的信息也往往非常有价值。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住在山区的村民看看房前屋后,查查居住地附近有无地质灾害的隐患。发现隐患能够迅速报告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要迅速查看,积极回应民众反映的问题———如此,使得政府与民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之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政府应该建立起以基层民众为主体的地质灾害监控、报告、勘察与应急机制。让这个机制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就能够自动运作,及时发现并转移民众,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
据悉,截止到9月底主汛期结束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要求各个分局结合汛情变化、气象预报等因素,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再排查。这非常必要。事实上,国土部也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性工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等。
当然,有关方面更应该着眼长远,致力于解决目前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中的一些棘手问题。这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一个有着充沛资金支持和专业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必能够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也真正能有效地做到“防上加防”。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