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美日3科学家因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获诺贝尔化学奖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07

 

美日3科学家因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获诺贝尔化学奖

科技时代_美日3科学家因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获诺贝尔化学奖

图为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彰因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新浪网]

“撮合”碳原子 日美科学家共享化学奖

两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国科学家同获诺贝尔化学奖,共同解决制造复杂有机材料所面临难题

与日科学家共享诺奖的美国人赫克。现年79岁。

现年80岁的日本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随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特兰德和评委拜克瓦尔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他们说,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而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这一难题。

    向化学家提供精致工具

    两位评委介绍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一日籍获奖者出生长春

    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虽然因同一课题获同一奖项,却不曾共事或合作。

    赫克于1931年出生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现为美国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根岸英一于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现定居美国,但仍保持日本国籍,现任美国珀杜大学教授。铃木章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新华社电/专稿)

    ■特写
   
    凌晨5点接到获奖电话
   
    6日11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按照惯例,评审委员会电话连线身处美国东海岸的根岸。

    瑞典电视台记者率先问及得知获奖时正在做什么,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时接到电话,“我睡得正熟”。“闹醒”后,根岸说自己“极度高兴”。一名评审委员说,发布会前与3名获奖者取得了联系。当时,赫克身处菲律宾,最初反应是“惊喜”,不久恢复平静。

    尽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良好,愿意参加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颁奖典礼。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

    新闻发布会连线的最后阶段,记者集中询问“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前景。

    根岸说,这一课题所获成果可应用于不少领域,或可用于创制新药物,但“我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

    (新华社专稿)

    ■反思

    官僚主义害了俄罗斯科研?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5日以石墨烯研究捧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人均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大学,曾在莫斯科从事科研工作,后相继赴荷兰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梅德韦杰夫说,“我们的实验研究基地已经严重过时,最近几年没有开发(研究基地)。”

    在俄罗斯从事纳米技术和应用物理研究的因杜卡耶夫认为,虽然苏联教育模式令科研人员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但“资金和现代化设备匮乏、工作和居住环境不佳”

    迫使一些俄科研人员离开祖国。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故俄罗斯科学家金茨堡去年则曾批评俄学术界存在官僚主义和资金使用不当等现象。他说:“如果一名科学家在俄罗斯提出一个天才想法,我们的官僚主义者会把它塞进棺材。”

    (新华社专稿)

    ■释疑

    以钯为“媒”撮合碳原子

    据新华社电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

    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使格林尼亚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

    [新京报]

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孙冉肖欣)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6日11时(北京时间17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创造出更有效而且简单的、用来“构建复杂碳基分子”的“碳原子连接方法”而获奖。

  他们创造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能够使稳定的碳原子更容易联结在一起,合成复杂的碳基分子,同时有效避免了过多不必要的副产品的产生。

  诺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认为“这是当今最精湛的化学技术之一”,它为化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有效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还盛赞“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的非凡创造赋予了化学这个传统学科以艺术的价值”。

  众所周知,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础,也是无数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连接碳原子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人类可以利用它在有机化学领域模仿自然、甚至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的碳基分子,在新材料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

  3位获奖科学家都已近耄耋之年。其中,现年79岁理查德•海克来自美国,75岁的根岸荣一和80岁的铃木彰都是日本公民。理查德•海克在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铃木彰出生在日本鹉川町,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60年代曾在美国留学,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渡大学的赫伯特•布朗教授。1979年,鈴木章首先发现了一个较新的有机偶联反应,称为“铃木反应”。铃木章的发现,不仅在医药品领域的抗癌剂,抗HIV(爱滋病病毒)剂等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业制品领域应用也受到了瞩目。

  根岸荣一出生在中国长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他在1977年发现的“根岸反应”也进一步推进了日本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这两位科学家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使得日本在这一领域形成了被世界瞩目的“日本家技”。

  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三位科学家将获得总数为146万美元的奖金。

    [中新网]

日美三科学家分享化学诺奖

科技时代_日美三科学家分享化学诺奖

科技时代_日美三科学家分享化学诺奖

1

  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 “试管中了不起的艺术”

  一名美国科学家、两名日本科学家6日以各自在有机物催化合成领域所作贡献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了“精致工具”。

  “极度高兴”

  熟睡中接到获奖电话,“闹醒”后和妻子分享喜悦

  瑞典科学院一间会议室内,当地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分别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所获成果获奖。

  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虽然因同一课题获同一奖项,却不曾共事或合作。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诺贝尔奖奖金。

  11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按照惯例,评审委员会电话连线身处美国东海岸的根岸,现场大屏幕定格为三名科学家的照片。

  瑞典电视台记者率先问及得知获奖时正在做什么,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时接到电话,“我睡得正熟”。“闹醒”后,根岸说自己“极度高兴”;那一刻身边只有伴随半个世纪的妻子,得以分享喜悦。

  记者继续提问,是否预料自己会获奖?他说,“一些人唠叨,说我会获奖”,自己于是开始“想这想那”,但“并不确定”。

  瑞典《每日新闻》记者随后发问:“你对获奖有什么感想,是奖项终于降临,还是惊讶?”

  根岸说,“如果我说没有想过(获诺奖),那是撒谎”。

  “我大约半个世纪前告诉一些人,自己考虑并梦想有一天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遇到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传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他澄清,获奖不是主要目标。“如果你做了些好事,获奖是可能结果。”

  另一名记者问及根岸将如何使用奖金,获答:“我会至少再工作一些年,我将使用奖金进一步准备自己的研究。”

  15分钟电话连线期间,根岸说,对所获研究成果,他不持有技术专利,原因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更为自由地利用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

  一名评审委员说,发布会前与3名获奖者取得了联系。当时,赫克身处菲律宾,最初反应是“惊喜”,不久恢复平静。尽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良好,愿意参加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颁奖典礼。

  “不是传奇”

  半个世纪前就对人说,梦想有一天获诺奖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一名评审委员解释说,碳原子化学性质相当稳定,除非相互非常接近,不易发生反应。先前,一些化学家找到增加碳原子活性、相互强制产生化学键的方法,合成不少简单分子,但创制更复杂分子过程中产生不少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这名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

  碳原子是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这一元素的有机化学因而对解释自然现象、改善民众生活至关重要。新闻发布会连线的最后阶段,记者集中询问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前景。

  根岸说,这一课题所获成果可应用于不少领域,或可用于创制新药物,但“我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而他个人最感兴趣的方向,是“材料学应用”。

  “精致工具”

  化学家们受益匪浅,实验室里长袖善舞

  ◇解读

  钯催化偶联:工具、艺术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6日揭晓之际,一名彭博新闻社记者向获奖者之一的根岸英一发问:他的研究有哪些应用?

  彭博社擅长财经报道,记者听着根岸借助电话连线作答,出现些许术语、些许化学界典故,未见得理解,于是以“谢谢”告终。

  获奖课题名为“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令外行不知所云,却由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新闻稿中认定为“试管中了不起的艺术”。

  而所谓“交叉偶联”反应,有别于“自身偶联”反应,旨在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以反应方式得到一个有机分子。

  在三名获奖科学家的研究中,碳原子在钯原子之上“相遇”,继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理查德·赫克

  美国人,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赫克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

  根岸英一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珀杜大学教授。

  铃木章

  日本人,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鹉川町,1959年在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美国珀杜大学留学回国后,铃木章于1973年就任北海道大学工学系教授,他现在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赫克、根岸和铃木三人多年来都进行着同一领域的研究,这一次获奖可以说是他们三人打了个平手。

  ——美国化学学会主席约瑟夫·弗朗西斯科

    [长江商报]

提供“精致工具” 有机物催化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名美国科学家、两名日本科学家6日以各自在有机物催化合成领域所做贡献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

  瑞典科学院一间会议室内,当地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分别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所获成果获奖。

  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诺贝尔奖奖金。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在向媒体提供的背景资料中,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强调:“极少有化学反应,能像钯催化交叉偶联那样,提高有机合成效率,而后者改变了化学合成方式。”

  一名评审委员解释说,碳原子化学性质相当稳定,除非相互非常接近,不易发生反应。先前,一些化学家找到增加碳原子活性、相互强制产生化学键的方法,合成不少简单分子,但创制更复杂分子过程中产生不少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这名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

  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虽然因同一课题获同一奖项,却不曾共事或合作。

  新华社特稿

  人物访谈

  “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传奇”

  当地时间6日11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按照惯例,评审委员会电话连线身处美国东海岸的根岸,现场大屏幕定格为三名科学家的照片。

  瑞典电视台记者率先问及得知获奖时正在做什么,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时接到电话,“我睡得正熟”。“闹醒”后,根岸说自己“极度高兴”;那一刻身边只有伴随半个世纪的妻子,得以分享喜悦。

  记者继续提问,是否预料自己会获奖?他说,“一些人唠叨,说我会获奖”,自己于是开始“想这想那”,但“并不确定”。

  瑞典《每日新闻》记者随后发问:“你对获奖有什么感想,是奖项终于降临,还是惊讶?”

  根岸说,“如果我说没有想过(获诺奖),那是撒谎”。

  “我大约半个世纪前告诉一些人,自己考虑并梦想有一天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遇到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传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他澄清,获奖不是主要目标。“如果你做了些好事,获奖是可能结果。”

  另一名记者问及根岸将如何使用奖金,获答:“我会至少再工作一些年,我将使用奖金进一步准备自己的研究。”

  15分钟电话连线期间,根岸说,对所获研究成果,他不持有技术专利,原因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更为自由地利用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

  一名评审委员说,发布会前与3名获奖者取得了联系。当时,赫克身处菲律宾,最初反应是“惊喜”,不久恢复平静。尽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状况良好,愿意参加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的颁奖典礼。蒋骢骁

  科技新知

  五奖碳合成研究

  有机化学使人类能够以天然产物为基础,重新组合碳原子,创制先进技术材料、开发新型药物、制作精准电子产品。

  依照评审委员会的说法,赫克、根岸和铃木各自独立研究所获成果提供了“更为精准、有效”的有机物合成手段。

  诺贝尔化学奖先前多次授予碳合成研究:1912年、1950年、1979年和2005年。

  法国化学家维克托·格里尼亚利用镁重新组合碳原子,1912年摘取化学奖,堪称相关研究课题的先驱。

  根岸回答彭博社记者提问时,提及格里尼亚所作贡献,称他自己的研究目标是“合成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化合物”。 杨舒怡

    [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大奖背后的“小事”--2010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花絮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刘石磊)2010诺贝尔化学奖6日授予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两名日本科学家。至此,今年诺贝尔三项自然科学奖项已颁发完毕。今天,我们抛开自然科学研究的晦涩艰深,来看看这些大奖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小事”。

    大奖项 小错误

    严谨的科学家也会犯“小错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公报发出后不久,曼彻斯特大学新闻官苏珊娜·罗斯就向媒体透露,公报中显示安德烈·海姆是教授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是博士,但实际上诺沃肖洛夫也已升任教授。诺贝尔委员会又一次“落伍”了。

    由于诺贝尔奖提名有“50年保密规则”,候选者不可能事先得知自己被提名,因此也不可能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提交诺贝尔委员会,这可能是他们的介绍屡出“小错”的原因之一。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也有类似错误。诺贝尔委员会官方消息称诺奖得主罗伯特·爱德华兹生于曼彻斯特,但爱德华兹创建和工作的伯恩霍尔生殖医学中心指出其出生地应为利兹。

    不只是出生地能弄错,名字都可能被弄错。根据音译,今年化学奖得主之一,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的名字最初被诺贝尔委员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为“根岸荣一”,甚至连他的祖国——日本一些媒体最初都没有发现这一错误,数小时后才为他“正名”。

    大荣誉 小遗憾

    85岁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终于”因创立体外受精技术而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高龄又体弱的他甚至未能发表获奖感言。

    而更加遗憾的是,与他一同创立该技术的英国科学家帕特里克·斯特普托没能等到这一天,他已于1988年去世。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自然科学奖项经常颁发给垂垂老者。这是因为,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考验,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之一。

    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1978年让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但她的命运和这项尖端技术的命运,都需要时间考验。

    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需要漫长的过程。此外,将奖项颁给取得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逐奖心态。

    当然,要想获得诺奖,除了研究成果外,同样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有科学家的健康状况。

    大人物 小故事

    石墨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制作它应该是绝对的高科技。而因此获奖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首次制成石墨烯的方法一点也不高科技——就是用胶带从石墨上粘下薄片,再反复用胶带粘贴和撕取,最终产生只有一层碳原子的石墨烯。铅笔的笔芯就是石墨,因此可以说,他们用“胶带”和“铅笔”夺得了诺贝尔奖。

    站在全球科技最前沿的这些“大人物”,未必是当年学习成绩最棒的“好学生”。就在诺沃肖洛夫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际,他的母校——莫斯科理工学院“不给面子”地将他并不出色的成绩单贴到了学校网站上:诺沃肖洛夫上学期间甚至连物理都曾经“有些吃力”,其他科目更是一大堆“B”,这位已定居英国的科学家大学时的英语成绩也不好,还曾经得过“C”。

    而他的老师、与他分享今年物理学奖的海姆当年的成绩就“很给面子”了,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英语得过几次“B”之外,其他科目几乎全部拿“A”。

    不过如此优秀的学生当年却曾被莫斯科另外一所大学拒之门外,海姆申请这所学校失败后,还曾在一家工厂做了8个月的机械工。现在,这所大学应该正为错失一位诺奖得主而后悔呢。

    [新华网]

日本各界高度评价其学者获诺贝尔化学奖

  新华网东京10月6日电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6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各界对这两名科学家给予很高评价。

  日本首相菅直人6日晚在首相官邸说,这一成就将激励年轻人。他指出,这两名科学家在青年时代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日本的科技政策,希望好好帮助那些默默无闻从事科研的年轻研究人员。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高木义明评论说,这两名日本科学家获奖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的学术研究水平。这不仅给研究人员,也给全体国民带来巨大鼓舞和骄傲,文部科学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支持。

  与铃木章熟识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柴崎正胜表示,此次获奖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颠覆了有机化学的部分概念。这一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医药、液晶、材料等工业领域,其社会影响巨大。

  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迄今已有7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获得过各项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和日裔学者已达到18人。

    [新华网]

美日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人十年4夺化学奖

  一名美国科学家、两名日本科学家6日以各自在有机物催化合成领域所做贡献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2001年算起,十年来,日本科学家已经四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院一间会议室内,当地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分别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所获成果获奖。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一名评审委员解释说,碳原子化学性质相当稳定,

  屏幕上显示的获奖者头像除非相互非常接近,不易发生反应。先前,一些化学家找到增加碳原子活性、相互强制产生化学键的方法,合成不少简单分子,但创制更复杂分子过程中产生不少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这名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赫克、根岸和铃木现年分别79岁、75岁和80岁,虽然因同一课题获同一奖项,却不曾共事或合作。碳原子是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这一元素的有机化学因而对解释自然现象、改善民众生活至关重要。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菅直人亲自祝贺80岁老教授

  现年80岁的铃木章出生于北海道,并在北海道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是该校的荣誉退休教授,他因发现“铃木反应”而广为人知。该校发言人在听闻喜讯后说: “铃木教授之前被提名过多次,我们等待这一成功的时刻已经很多年了。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日本首相菅直人也在第一时间向铃木打去祝贺电话,铃木向菅直人表示,“日本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希望首相能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获奖感应“任何人都能拿诺奖”

  瑞典《每日新闻》记者发问:“你对获奖有什么感想,是奖项终于降临,还是惊讶?”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说,“如果我说没有想过(获诺奖),那是撒谎”。

  “我大约半个世纪前告诉一些人,自己考虑并梦想有一天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遇到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传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他澄清,获奖不是主要目标。“如果你做了些好事,获奖是可能结果。”

  2008年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2年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

  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

    [华西都市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