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8-21
国际空间站的命运在近期成为一个新的讨论话题。因为本月稍早些时候,俄罗斯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维多夫在电视节目中宣称,国际空间站将于8年后即2020年坠入太平洋,结束自身使命。他同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坠毁的方式,是由于国际空间站结构太复杂,体积也太大,如果滞留在太空,将会成为一堆颇具威胁的太空垃圾。
然而,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线版近期刊发的文章称,俄航天署所作之结论并没有得到各方的赞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拿出很多支持的论调,意图佐证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很有可能将超过2020年,因为俄罗斯方面所谓2020年坠落的判断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而这一话题,也并不局限于现正在轨道上的那个国际空间站,对于现在或不久之后意图升空的空间站,理应考虑到一点——这样的太空平台,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终结它的服役生命?而这又该如何判断?
庞然大物如何回归故里?
国际空间站,这个由15个国家共同建设的太空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美元,主要目的定位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太空轨道实验室。其身处距离地面大约220英里(354公里)的轨道里,由13个空间舱组成,常驻宇航员最多可容纳6人,站体总重约454吨。
如果,国际空间站最终时刻的来临并没有因各国的愿望而再多延迟一刻的话,那么,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担忧,在不久的将来,该如何面对这艘达450多吨重、一个橄榄球场面积大小的庞然大物从天而降呢?
我们现在于电视画面或图片上看见的好似“悬浮”的国际空间站,为保证稳定维持在太空轨道上,其实必须以恒定的速度运行。但地轨道并非绝对真空,空气粒子等仍将逐渐阻挡和降低空间站的时速。挽救这一点的唯一方法便是不断地“输血”——宇航员必须周期性地添加推进燃料,以动力抵消空间站的轨道阻力,提升空间站的轨道高度。
而一旦无“血”可输,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坠落。由于自身的庞大质量,当它坠落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不会像其他小型物体一样被完全烧毁摧毁。但以一般经验而言,剩余的残骸也不会对地面上的人类构成威胁。因为与其他大大小小的退休航天器一样,它们有着统一的最终归宿,也几乎可称为“航天器墓园”之地——浩瀚而人迹罕至的南太平洋。这里能够从最大程度上保证地面人群的生命和财产不受这位天外归客的威胁。
且据美国国家地理在线文章称,目前尚可不必杞人忧天,因为空间站的坠落将逃不出地面控制的手掌心。单就美国掌握的技术水平而言,已经有能力在低地球轨道(高于地球表面数百公里)上同时跟踪8000个篮球大甚至更大的物体,其中多数是废弃的火箭和人造卫星,包括500多个航天器残骸。因而抓住一个空间站,并不能构成挑战。
拒绝回归能否逆转命运?
航天飞机退役了,曾经的太空大佬美国接送自家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工作,就不得不仰仗俄罗斯的飞船来承担。明显是用人家的心里没底,还很嘴软,一方面美国已经把原“星座计划”中的航天器挪来给自己的驻空间站宇航员当“逃生艇”用;另一方面,在国际空间站的命运决策上,如今的俄罗斯航天署可是更有发言权——就像该署副署长那没什么商量余地的口吻一样。
那么,除了坠毁大洋、留下孤独滑落背影这种命运,国际空间站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其实,从一项载人航天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空间站自它完全建成之后,可具备的主要功能都包括以下几点:
充分利用及开拓太空资源——人们已很熟悉的太空育种、对地对大气观测、部分军备试验,这些动作或是利用了空间站上的微重力条件,或是得力于空间站占据的高远位置,皆是借助空间站外部的特殊资源才能完成的。
作为实验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如观测和探索宇宙太空,监测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器等等,空间站的“地理位置”无疑具有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的最佳优势。
研发多种航空航天可利用的新技术——不局限于测试航空航天设备的新结构和新设备,还可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起促进作用。
太空旅游——该用途或许并没涵盖在国际空间站最早的设计图纸中,但现在却不得不将其考虑在内。且俄罗斯也已经在此事业上开了个头,尽管因为缺钱,有点虎头蛇尾。
由此可见,一个空间站项目可开展的是一片集合了从观测、试验到研究、制造的人类活动新天地。亦因此,才有意见认为国际空间站全站建成后使用年份仅为个位数,殊为可惜。
美国航空宇宙公司的航空工程师威廉·阿罗尔认为,当前并不能完全放弃国际空间站,人们仍需要它来提升太空勘测能力。
这也正是NASA心中所想。该局发言人布克特表示,目前有一支6人国际团队正在空间站中进行全面而广泛的实验研究。言下之意,空间站的设计初衷仍然在被不断成功所践行。
欧空局和另外一些参与国也断然不会轻易放弃使用权,而是想方设法地继续让这个基站停留太空中。NASA发言人凯利·汉弗莱斯还暗示,其他多个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家的负责人已经就空间站的使用问题达成一致,目前各方正在努力确保其寿命能够延长到2028年以后。
十分有趣的是,NASA已经开始着手将空间站打造成为未来的一个全面的星际航行技术研发实验平台,以便开发出帮助人类登上小行星、月球乃至火星的先进技术。尽管这种想法目前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但无疑为空间站的黯然未来增添了一丝希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