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5-13
观测揭晓巨大星系起源于两个古老星系碰撞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目前,欧洲最新两项天文观测显示,一个超大质量星系的出生源自两个较古老星系之间的猛烈碰撞。
奇特星系半人马座A在红外线(红色和橙色部分)和X射线(蓝色青色紫色)下的图像,最新研究表明,这个巨大星系起源于两个古老星系之间的碰撞。
之前观测的可见光图像暗示半人马座A星系内存在一个复杂的内部结构,这个巨大的椭圆星系距离地球1200万光年,最新图像是欧洲宇航局赫歇尔和XMM-牛顿望远镜分别在红外线和X射线波长下观测的,详细绘制了该复杂结构,并进一步支持了其暴力起源的理论。
赫歇尔望远镜能够透视半人马座A星系中心区域的模糊灰尘带,该望远镜拍摄图像显示一个螺旋星系的内部扁平盘状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可能源自远古时期与一个椭圆星系的碰撞。
同时,赫歇尔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证实了半人马座A星系中心存在着恒星快速诞生现象,同时从星系内核释放两个喷射流,其中一个喷射流延伸至15000光年。
赫歇尔项目科学家戈兰-皮尔布拉特(Goran Pilbratt)表示,赫歇尔望远镜的观测敏感性不仅使我们观测到该星系内部和周围灰尘带中的发光部分,还显示喷射流中的电子在磁场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螺旋式运动。
XMM-牛顿望远镜观测记录了其中一个喷射流高能量发光,研究人员称,该望远镜观测显示喷射流如何与环绕的星际物质产生交互作用,同时揭示半人马座A星系强烈活跃内核和其较大的气态光晕。
XMM-牛顿望远镜项目科学家诺伯特-沙哈泰尔(Norbert Schartel)说:“XMM-牛顿望远镜非常适合于探测延伸微弱的X射线喷射流,从而使我们有机会首次洞悉星系周围的光环。”
研究人员称,欧洲宇航局赫歇尔和XMM-牛顿望远镜同时观测到该喷射流证实了超大质量黑洞潜伏于半人马座A星系中心,这个星系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000万倍。
[腾讯网]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矩形星系 璀璨耀眼似钻石 系星系碰撞形成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矩形星系,外形酷似一颗钻石
据外媒20日报道,日前,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形状十分罕见的星系,该星系整体呈长方形,酷似一颗璀璨耀眼的钻石。天文学家在一个由25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团中发现了这个形状奇特的星系,该星系据地球约7000万光年。科学人员分析,这个星系可能是由两个螺旋星云相撞产生的。
天文学家表示,宇宙中的大多数星系主要是三种形状的,包括球状、圆盘状和不规则形状。这个罕见的矩形星系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它的发现让天文学家们“眼前一亮”。
[中新网]
银河系有600亿颗地球 红矮星附近多类地行星
去年10月美国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银河系中可能有大约1.2%的恒星拥有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环境条件的行星,也就是说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约10亿个可以允许生命存在的世界,并且其中的大部分可能都分布在接近银河系核心区的部位。相比之下,地球远远位于这一距离之外,孤零零地运行在银河系的边缘。
研究者们表示,银河系核心区域可能比外缘位置更加宜居。银河系核心位置尽管存在频率较高的超新星爆发,这样的爆发事件将摧毁周遭数光年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形式,但是由于银河系核心区行星的形成效率更高,宜居环境出现的速度可以超过被毁灭的速度,从而允许大量“宜居”星球的存在。
红矮星附近多类地行星
据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拉西拉的高精度光谱仪观测了102颗红矮星。红矮星是一类体积较小、质量不超过太阳一半的小型恒星,银河系的80%是由这种最普通的红矮星组成。天文学家观测后计算出来,41%的红矮星都有一颗类地球的岩石行星环绕其运行。这些行星运行的轨道离红矮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处于“宜居区域”,使液体水可以存在。科学家表示,只要有水,就可能存在生命,当然,位于“宜居区”并不能保证该行星上一定会有生命生存。
这个科研小组的组长是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泽维尔·班费斯博士,他说:“红矮星最普通不过了,在银河系里就有1600亿颗这样的恒星,这意味着仅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就可能存在数百亿的类地行星,这个结果让我们震惊。”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木星或类土星行星数量却不多,只有不到12%的恒星星系拥有这类气态巨行星。
研究还显示,由于太阳系附近的红矮星非常普遍,因此从天文学概念上来说,许多“超级地球”就在离我们人类不远的地方——在离地球不到30光年的距离内也许存在着100颗类地球行星。
红矮星的温度低于太阳,这意味着许多行星运行轨道与母星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更近,如此行星上的温度才“宜居”,但与母星距离过近对于生命体来说并不是好事。
研究小组成员、来自日内瓦天文台的斯蒂芬·伍德里解释说:“红矮星附近的宜居区域——即行星需要合适的温度以保证地表能存在液态水——与恒星的距离太近了。由于红矮星容易出现恒星爆发或者喷发火焰的现象,因此距离过近会让附近行星受到X射线或者紫外线的大量辐射,导致行星上的生命体生存艰难。”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银河系里发现了至少100颗“超级地球”,所谓“超级地球”,是指环境与地球相似、质量通常为地球1到10倍的行星。这些与地球类似的行星里,最近的距离我们太阳系只有30光年(1光年约为9.46万亿公里)。
于今年2月最新发现的两颗“超级地球”分别围绕两颗白矮星“Gliese581”和“Gliese667C”旋转,其中位于天秤座、距离地球约198万亿公里(约合20光年),名为Gliese 581g的行星是迄今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此前,天文学家发现的太阳系外“宜居”行星还有“HD85512b”和“开普勒-22b”等。
[广州日报]
银河系存在百亿颗环绕红矮星的“宜居行星”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最新评估环绕银河系内普通恒星的宜居行星数量,将对搜寻太空生命具有重要影响。依据一项最新研究,环绕红矮星的数百亿颗行星可能包含着液态水,从而显著增强地球之外其他星体潜在发现生命迹象的可能性。
依据一项最新研究,环绕红矮星的数百亿颗行星可能包含着液态水,从而显著增强地球之外其他星体潜在发现生命迹象的可能性
天文学家称,红矮星是比太阳较昏暗、寒冷且质量较小的恒星,这些恒星的寿命比太阳等G类型恒星更长,在银河系内占据80%的恒星数量。
红矮星通常并未被认为是拥有宜居行星的可行性候选者,由于红矮星质量较小,且较昏暗,环绕该恒星的宜居区域(表面保持液态水的环绕行星)非常接近它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资深天文学家塞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说:“宜居地带非常小,因此人们真实发现与恒星保持适当距离潜在孕育生命的任何行星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但是目前基于欧洲宇航局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仪的数据分析显示,基于102颗红矮星样本,可评估41%的昏暗恒星可能潜藏着宜居行星。肖斯塔克在接受美国太空网站采访时说:“宜居行星的数量可增加8-10倍。”
科学家对于环绕红矮星的行星较多顾忌的一点是辐射量,一颗红矮星的宜居区域通常比太阳系中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近,因此当红矮星释放风暴时,行星将接收较强的冲击波粒子。肖斯塔克说:“从本质上讲,红矮星系统内的行星表面将接收到较强的辐射,这对于生命体是致命的。”
然而,如果一颗系外行星拥有磁场,它将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因此,在海洋之下生命体能够进化形成,受海水的保护可屏蔽隔离大量的辐射。肖斯塔克说:“这对于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水下环境存在着生命,若要进行此类勘测,将需要建造无线电发射机倾听它们。尽管较为复杂,但从技术理论上是可行的。”
另一个问题是紧密束缚在主恒星的行星存在着一种现象——“潮汐锁定”,行星的一侧永久性朝向恒星,持续接收热量。但这并不是迄今所考虑的最严重问题,首先,过去几年里通过研究已证实其他一些行星的引力作用可减缓主恒星对某行星的潮汐锁定束缚性,从而避免某颗行星处于完全束缚状态。
此外,如果一颗行星拥有大气层,则可能拥有风流,从而移动炽热大气层至光线昏暗的一侧,移动寒冷大气层至阳光照射的一侧。肖斯塔克说:“毫无问题地,如果某颗行星一侧过于寒冷,而另一侧过于炽热,在它们的交界处可能存在着宜居区域,适宜任何生命建造它们的栖息地。”即使存在着一些挑战,但数以百亿计的宜居行星将显著提高发现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腾讯网]
银河系或有上千亿个行星 多数接近地球大小
仅银河系中就至少可能有上千亿的行星
国际天文学家声称,仅银河系中就至少可能有上千亿的行星,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人们原有的认识。他们指出,在夜空中无数闪烁的恒星周围并非黑暗无物。
近期出版的英国科学期刊《自然》报道,研究小组分析了过去多年世界各地天文望远镜收集的资料,并特别研究了利用一种名为“引力微透镜”的新技术得到的数据。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许多过去无法发现的行星。由此推论出的结果显示,虽然有许多行星我们还看不见,但实际上宇宙中行星的数量非常庞大。
参与研究的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文学家多米尼克说,过去十几年里人们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已经从零增加到约700颗,但这只是整个宇宙中行星数量的极小一部分,仅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就可能存在数以千亿计的行星。
分析还显示,在整个行星群体中,像木星那样的大型行星比例并不高,而与地球大小更接近的中小型行星是大多数。因此,在数量如此巨大的行星群体中,也许会存在一些与地球条件相似的适合生命存活的行星。
《自然》杂志公布的另一研究显示,同时绕着两个恒星公转的行星也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普遍。由美国加州圣迭戈州立大学威尔士主导的研究作出以下结论:宇宙或许有数百万颗可见到两个太阳的行星。
[光明日报]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或存在百亿个“宜居星球”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探索了红矮星周围的常见类型的行星,而红矮星被认为是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的真实面目。根据统计,大约有40%的红矮星周围存在位于可居住带上的行星,这意味着那儿有合适的温度,使得水呈现液态。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了解到这些潜在的水世界中有多少是岩质行星,如果是气态行星就另当别论了,而岩质行星可谓是真正适合居住的世界。
艺术家绘制的Gliese 667 Cc超级地球上的景色
红矮星系统中的行星上看日出的情景
在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便是红矮星,属于M型主序星。它的表面环境与太阳这样的G型主序星不同,温度显得更低,体积也更小一些,由于其内部的氢核聚变不太剧烈,因而其寿命比我们的太阳更长。天文学家通过对红矮星周围行星进行抽样调查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结论:在银河系中1600亿颗红矮星中,大约有40%的样本周围存在与地球在大小上相近的行星(注:不是类地行星),并且这些行星处于与红矮星距离合适的轨道上。这项调查发现认为这些数量庞大的行星上已经具备了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这一条件是生命出现所必备的。
科学家小组通过陆基天文台对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探索时提到,如果这像发现被进一步证明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银河系中大约有数百亿颗行星处于可居住带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宜居星系”。这项研究同时也是对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系外行星空间望远镜任务的有力补充,该望远镜主要任务就是发现类太阳恒星周围的行星世界。银河系中大约有80%的恒星属于红矮星,平均而言,这些红矮星比我们的太阳小三分之一、表面温度只有4000华氏度,显得更“冷”一些。
据位于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William Borucki)介绍:“我对欧洲科学家小组的发现并不感到吃惊,他们使用了位于智利的La Silla天文台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HARPS)分光摄谱仪以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不过要想在红矮星周围进一步确认岩质世界的存在还需要一些技术整合。威廉博鲁茨基同时也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研究小组的首席科学家。
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遥远恒星光线中轻微的变化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由于行星对恒星产生的反作用,使得恒星会出现相对移动,在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在视向速度上的变化,并通过多普勒效应和恒星光谱来计算,但对系外行星的密度测量还显得较为困难。对于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研究团队而言,该望远镜则是探测系外行星凌日现象还发现它的存在,并测量该行星的大气成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系外行星发现法整合起来,就可以得知其大小和体积,这样就能算出密度了,进而就能得知它们是否是岩质行星。博鲁茨基认为这个想法仅仅是理论上而言,实际观测中甚至察觉不到那些岩质行星的质量,更不用说体积了,因此这个想法有些夸大。欧洲的科学家小组在过去所发现的系外行星中也包含了巨型气态行星,比如像土星、木星等,但该类型的行星在红矮星周围存在还是比较罕见的,而更常见的是“超级地球”,一种直径是地球数倍的行星。
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的研究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宇宙科学天文台天文学家泽维尔·邦菲斯(Xavier Bonfils)介绍:由于银河系中相当数量的恒星为红矮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研究这些恒星周围行星形成的机制,或者评估我们银河系“可居住”的潜力。邦菲斯和他的同事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摄谱仪来完善观测技术,旨在针对红矮星在红外波段上谱线进行研究。
当一颗潜在“可居住”行星通过其公转恒星表面时,科学家可以探测穿过行星大气的光来分析大气成分。并使用了新一代的空间望远镜,其中包括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它主要被用于探索系外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和其他分子,这些探测对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藤讯网]
螺旋星系磁场装配巨大气体催生恒星(图)
M33螺旋星系磁场可形成恒星
一个螺旋星系的磁场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里进行着装配巨大气体和尘埃云团的工作,进而孵化出一颗颗恒星。
这是对M33——位于三角星座中的一个距离地球约280万光年的螺旋星系——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的重要结果。
德国海德尔堡市马普学会天文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Hua-bai Li和Thomas Henning发现,位于M33的6个最大型分子云中的磁场与螺旋星系的旋臂排列在一起,这些分子云是由密集的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大型浓缩物,能够形成恒星。
这一发现意味着这些磁场能够帮助形成巨大的云团,并且控制这些云团碎片形成新的恒星。
天文学家指出,尽管这一发现暂时只属于M33,但它很可能会延伸到其他螺旋星系,其中就包括地球所属的螺旋星系——尽管我们从未在它的外面端详过它。
研究人员日前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螺旋星系由大量气体、尘埃和又热又亮的恒星所形成,有旋臂结构的扁平状星系。螺旋星系是具有漩涡结构的河外星系。螺旋星系的名称来自于由核球向外成对螺旋在星系盘内延展,并有恒星形成的明亮螺旋臂。
螺旋星系的星系盘外通常会有庞大的球形星系晕包围着,其中主要的成员是年老的第二星族恒星,也有许多被聚集在环绕着星系核的球状星团内。
[光明网]
相关报道
窥视壮观的大麦哲伦云“年轻恒星集团”
这是大麦哲伦云已知最大的一个恒星形成区中一个年轻恒星集团的一部分,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星系。这张照片是由NASA与ESA合作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宽视场行星照相机2(Wide Field Planetary Camera 2)拍摄的。
大麦哲伦云“恒星形成区域”
大麦哲伦云中有数个这样的恒星集合。与其他几个一样,LH 88拥有几个包在大型部分电离气体氢云中的大质量年轻恒星,位于名为LMC 4的巨型气体壳中。
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作为星系内最大星际结构的巨型壳中可能会诞生数千颗恒星。气体壳本身据信是由强烈的星风以及成群的大质量超新星爆发并吹走周围气体尘埃而产生的,它转而会触发之后的成批恒星形成。
大麦哲伦云是距离银河系第三近的星系。它位于大约16万光年之外,比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小大约100倍。它拥有紫外、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大约覆盖1.8乘以1.8角分的天区。
这张照片的一个版本参加了哈勃的隐藏珍宝图像处理大赛,参赛者是埃德沙·斯特迪文特(Eedresha Sturdivant)。隐藏珍宝赛的初衷是邀请天文狂热者搜索哈勃的数据存档,找出公众从未见过的摄人心魄图像。
[中国天文科普网]
我国天文学家发布目前最大的星系团表
记者4月1日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文工作者从最新的美国斯隆望远镜数字照相巡天数据中发现了13万多个星系团,这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最大的星系团列表,将对宇宙暗物质、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研究作出贡献。这一研究结果发布在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副刊系列》上。
几十年前,有人注意到一些星系呈现成团的现象。天文学家阿贝尔等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找出了4000多个星系团。研究发现,来自星系团背后天体的光线会因为星系团的巨大质量而弯曲,使得星系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透镜,即引力透镜,对引力透镜现象的研究揭示出星系团中含有大量的暗物质。
近年来美国的斯隆巡天用5个颜色拍摄全天的照片,成为目前国际天文界研究最多的数据。国家天文台的文中略博士、韩金林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刘凤山博士一起,从斯隆的多色照片数据中寻找聚集成团的星系,一共证认出132684个星系团。他们还仔细查看了每张星系团的照片,发现了近一百个明显的引力透镜系统。
据介绍,我国天文工作者加入国际的星系团发现“竞赛”是2008年。他们从当时公布的斯隆彩色图像中发现了39668个星系团,是当时已经发布的最大星系团表的3倍。2010年和2011年,两个美国研究团队先后发表了55424和69173个星系团,赶超了我国天文工作者2009年的结果。而我国此次发布新星系团表中,有132684个星系团。
“发现宇宙空间的大量星系团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星系团内的暗物质和热气体分布,还可以研究星系团的碰撞和并合过程,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韩金林说。
[新华网]
相关链接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Causing the Thermonuclear Fusion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Fixed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