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3-22
科学家用地震波绘制地球内部:精确度空前
美国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速度绘制的模拟图,揭示地下结构。这幅模拟图展示了太平洋下方的地幔,较慢的地震波呈红色和橙色,较快的地震波呈绿色和蓝色。
展现地球内部的3D模拟图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杰罗恩-特鲁普领导的研究小组绘制。他们进行此项研究的目标是在年底前绘制整个地幔的地图。地幔的深度达到1865英里(约合3000公里)。
一幅等高线3D图像,展示了地震波速度超过平均值的地区。
这幅图像展示了深度241英里(约合389公里)的剪波变化。蓝色区域的地震波速度超过平均值,红色区域的地震波速度低于平均值。
右侧图像为从B到b,深度746英里(约合1200公里)的欧洲切片图,对应左侧图片。特鲁普和他的研究小组研发的一种电脑程序将真实的地震数据与计算机生成的模型进行比较,而后利用比较得出的差异对模型进行改进。(杨孝文)
[新浪网]
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家建议将“透明西太”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
新华网青岛3月22日(记者张旭东)“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壳幔-海洋系统、过程与动力学”论坛21日至22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美、英、澳、俄等国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通过跨学科交叉研讨,与会中国海洋科学家们达成了共同推动“透明西太”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共识。
论坛上,科学家主要围绕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属性、特征、构成、结构与过程,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全球背景,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与资源-环境效应,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综合观测、探测与模拟技术等议题展开。
洋陆过渡带是大陆与大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包括典型的洋陆转换带和活动陆缘的俯冲带,对于理解和认识大洋和大陆的地球动力过程、机制尤为关键。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三忠说,作为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的过渡地带,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具有很多独特性,系统认识其现今基本构成、特征、属性、结构、构造,认清其特殊性和全球性意义,对于国家海洋安全、海洋国土划界等国家需求,以及洋陆系统理论的创新突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介绍,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富含大量前沿科学根本问题和难题,涉及到大陆如何起源与生长于洋陆过渡带、生命如何最终突破洋-陆过渡带的长期地理阻隔而登陆等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新华网]
相关链接
科学专题:地震活动规律兼论滇、川、甘板块断层地震有效预测方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