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1-29
新研究称2182年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如果说将有一颗大质量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将发生在2182年。论文作者之一,来自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学的玛利亚·乌吉娜·山萨托利奥(Mara Eugenia Sansaturio)称,这颗小天体编号1999 RQ36,它将有1/1000的机会撞击地球,而半数的可能性是发生在2182年。
山萨托利奥和她的同事们使用数学模型来对2200年前小天体1999 RQ36撞击地球的风险进行评估。她们发现2182年这颗小天体将有两次机会和地球相撞。此项研究已由太阳系行星学研究专业杂志《伊卡鲁斯》刊载。
这颗小天体发现于1999年,直径约1837英尺(约合560米)。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尽管可能性很小,但这样大小的天体一旦撞击地球,将造成撞击点附近大范围毁灭性的灾难。科学家为了精确确定小行星1999 RQ36的轨道,已经对其进行了290次光学观测和13次雷达观测,但由于雅科夫斯基效应的作用,它的轨道仍然有微小的变数。
雅科夫斯基效应以俄国工程师雅科夫斯基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最早于1900年提出了这一理论。这一效应是指小天体由于各向不均的热辐射而获得动能的现象。当小行星暴露于太阳光照之下时,其一面受热升温,热量辐射相应增强,这将产生微弱的推进力。这种力虽小,但作用于小天体,足以对其轨道产生重大影响。
山萨托利奥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一直到2060年,这颗小天体和地球相撞的机会都非常小,但之后这种几率急剧上升。由于其轨道特点,它在2162年和2182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那时它正经过地球附近。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天体的轨道非常诡异,使它的动向难以预料。
“这种复杂轨道特点不仅意味着发生大型撞击的可能性,同时也决定了,如果我们要改变其轨道,必须赶在2080年之前行动,甚至为方便起见,最好是在2060年前进行。” 山萨托利奥博士说,“2080年之后,再要想改变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将变得更加困难。”
“通过提前发现提前预警,可以为研究人员争取到足够时间去识别并锁定那些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天体,并开发出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均可行的反制方法。”山萨托利奥说。
金桥科普
[江南时报]
太阳可能与邻近恒星抢夺彗星
本报讯 当你看到明亮的彗星划过夜空时,这壮观的景象说不定是以离我们不远的一颗恒星的损失为代价的。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西北研究院(SWRI)的科学家用最尖端的计算机模拟,揭开了太阳从邻近恒星那里“盗窃”彗星的内幕。
“如果计算结果正确,我们的太阳就是从邻居恒星家的‘后院’里抢走了彗星。”西北研究院科学家哈尔·列维森说。他认为,这种盗窃行为也解释了太阳系边缘奥尔特云中大部分彗星的来源。“恒星形成于星云之中。在太阳所诞生的星云里,离得很近的恒星就会通过万有引力作用,互相抢夺彗星,这就像邻居孩子们在彼此家的‘后院’里玩,很难想象他们不争抢东西。”
根据这种“小偷”模型,太阳从它所有的“邻居”那里偷了一座相当大的宝藏——奥尔特云。奥尔特云是一个巨大的彗星云团,在比冥王星还要远得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20世纪中期荷兰天文学家简·奥尔特首次提出了这种云来解释彗星来源,有时这些彗星掉进太阳系内部被我们看到。尽管没有直接观测证据证明奥尔特星云的组成,大部分天文学家认为,这里正是所有长周期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起源。
彗星产生标准模型认为,彗星是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行星通过万有引力将这些彗星踢到遥远的奥尔特云中。但列维森说,使用标准模型无法产生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彗星(从奥尔特云落下的),太阳的恒星“兄弟姐妹”们必须贡献出一些彗星来。
奥尔特云中彗星的典型尺寸是1.6公里至3.2公里,由于太过遥远,很难估计它们的数量。列维森研究小组说,据观察大致有4000亿颗,而彗星产生标准模型能解释的只有60亿颗。“奥尔特云非常不活跃,这么大的差异不能用估计误差来解释,一定是模型本身出了某种错误。”
列维森指出:“彗星的轨道周期超长,这让它们处于远离太阳的最偏僻区域。它们不能从绕日轨道上出生,只能是从附近的其他恒星中形成的,然后被劫持到了我们这里。”研究这些彗星轨道,并将它们的化学成分和所处背景与出身恒星的成分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太阳早期的历史,还能了解其他恒星的历史。(常丽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