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10-17
我们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其它的智慧生命吗?一项最新的研究试图找出它们最有可能存在于何处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后发现了1235颗系外行星,这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于搜寻系外文明的兴趣。而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如果真的存在,它们更可能正藏身于银河系接近核心的内侧位置而非外缘
估算“第二个地球”存在于何处,这样的研究总会引发激烈的争论
研究显示:在银河系核心区,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将能够盖过超新星毁灭它们的速度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2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对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后获取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引发了人们对于“地外文明”的激烈争论。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专门设计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到目前为止这架太空望远镜已经在我们银河系内的天鹅座区域发现了1235颗系外行星。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中可能有大约1.2%的恒星拥有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环境条件的行星,也就是说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约10亿个可以允许生命存在的世界,并且其中的大部分可能都分布在接近银河系核心区的部位。相比之下,地球远远位于这一距离之外,孤零零地运行在银河系的边缘。
研究者们表示,银河系核心位置尽管存在频率较高的超新星爆发,这样的爆发事件将摧毁周遭数光年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形式。但是由于银河系核心区行星的形成效率更高,宜居环境出现的速度可以超过被毁灭的速度,从而允许大量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的存在。
这项研究工作是由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迈克尔·古瓦洛克教授(Michael Gowanlock)领导的。目的是对银河系内的宜居带范围模型进行研究。他们的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大约有1.2%的行星系统只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都能够产生可以支持生命生存的环境。而银河系古老的年龄暗示,只要没有遭遇超新星爆发冲击的可怕厄运,完全有可能在其中的某些星球上已经诞生了生命。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系外行星搜寻的工作的展开,我们正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而从星系尺度上对宜居带的考察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
古瓦洛克教授的团队根据恒星的年龄和金属性两项参数进行模型估算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考虑超新星爆发对生命进程造成的影响。在天文学上,所谓的“金属性”,指的是某颗恒星中除去氢和氦之外的元素丰度,它们都是形成和地球类似的类地行星的原材料。而这些“金属”元素是在一代代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因此,形成年龄越晚(即越年轻)恒星,拥有更高的金属性,在它们周遭环境中也就更有可能形成类地行星。
小组根据“金属性”这一指标对银河系各区域行星形成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并最终得到结论:在银河系核心区,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将能够盖过超新星毁灭它们的速度。研究人员们表示:“我们发现我们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星球在其一生中总要至少经历一次超新星爆发的冲击,但是即便它的行星上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在之后的岁月里,生命仍然能够再次出现并繁荣发展。”这就意味着高等的生命体,或者至少是这些星球上可能可以存在的生命体的数量可能要比我们先前的估算要多得多。
古瓦洛克的小组同时还发现,银河系核心区域可能比外缘位置更加宜居。他说:“我们发现银河系的核心部位并非完全不适合生命存在,我们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广阔的宜居带。星系核心区较高的恒星密度和毁灭率导致了较高的金属度,这就为适合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而引发激烈争议的一点在于:究竟哪些条件下才会真正出现“宜居”的行星?早期开普勒望远镜数据分析结果的发布也曾引发一片争议,因为其中一位研究人员宣称,他认为银河系中大约1/3和太阳相似的恒星(即光谱型为F,G或K)都可能拥有类地行星。(晨风)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