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4-13
土卫二地下或拥有液态海洋:潜在生命栖息地
这是一张示意图,展示的是根据美国宇航局卡西尼飞船和深空网测量数据反演的土卫二内部结构图,可以看到在其南极附近区域地下存在一个液态水海洋。有关结果于2014年4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卡西尼飞船拍摄到的土卫二南极地区水汽喷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卡西尼飞船和深空探测网的数据证实土卫二的冰层下方拥有一个巨大的海洋,这一发现进一步增强了它作为潜在外星生命栖息地的可能性,引起科学家们关注。
2005年,卡西尼飞船观察到土卫二的南极附近存在水汽喷流,在那之后科学家们便怀疑这颗小卫星的地下存在内部的液态水库。而2014年4月4日发表的有关这颗卫星重力场的最新数据分析结果则支持了这一观点,即这颗卫星的地下存在一个隐藏的海洋。有关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土卫二的重力场研究数据显示这颗卫星可能拥有一个大型的,或许是区域性的地下海洋,其深度约6英里(10公里),这个海洋位于19~25英里(30~40公里)厚的冰层之下。这一线索增强了一种观点,即土卫二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星球之一。在2004年7月卡西尼飞船抵达土星之前,在任何一份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名单中都不会包括这颗小卫星,它的直径只有300英里(约合500公里)。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萨米·阿斯玛尔(Sami Asmar)是论文的合著者,他表示:“我们测算引力场变化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作多普勒效应,这与雷达测速所使用的原理是一致的。”他说:“当卡西尼飞船飞过土卫二时,它的飞行速度会受到土卫二引力场的影响,通过观测这种影响大小我们便能反过来推算土卫二的引力场状况。我们通过测控无线电波频率的变化可以得到飞船速度变化的信息。”
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也是这项研究的论文合著者之一,他补充道:“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水会从南极地区的裂隙中喷射出来。”
迄今卡西尼飞船已经19次飞越土卫二上空,其中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3次飞越过程记录下了精确的轨道路径。天体的引力作用,如土卫二的引力作用会改变飞船的飞行路径。天体重力场的变化,如星球表面的山脉或地下物质成分的不同也可以从飞船速度发生的改变中推算出来。
针对卡西尼飞船与美国宇航局设在地球上的深空探测网之间的无线电信号,现有的技术可以测算出每小时1英尺(每秒90微米)尺度的速度变化。在这一精度下,卡西尼的飞越数据显示土卫二南极附近的地下区域拥有相比其内部其他区域更高的密度。
土卫二的南极地区有一个凹陷地区,这导致其重力场在此处出现下降。然而,考虑到这一凹陷区域的规模,这种重力场的减弱程度低于预期,这就让科学家们怀疑这一凹陷导致的负面效应被一个隐藏在这一地区下方,拥有更高密度的物质所部分抵消。
论文第一作者,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鲁西阿诺·艾斯(Luciano Iess)表示:“卡西尼重力场测量结果表明在土卫二南极地区存在负的重力异常,但对比卡西尼的相机拍摄到的这一地区凹陷的规模,我们认为这一重力负异常的程度太小了。因此我们认为这一地区的下方必定还存在某些密度更高的物质,部分抵消了有关异常。这很有可能是液态水,液态水的密度要比水冰高出大约7%。这种重力异常的差异规模能让我们推测其下方水体的量。”
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切地认定这个地下海洋便是供应此前所观察到的南极地区水体喷流的源头,但他们认为这一可能性非常高。随着这颗小卫星围绕土星运行,其距离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其受到的潮汐力差异会在其内部产生热量,而这些裂谷很有可能就通向这样的受热区域,那里存在液态水。
就土卫二上存在水柱的发现,科学家们对此感到兴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即这颗星球有可能会是适合微生物生存的地点。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卡西尼项目科学家琳达·斯派克(Linda Spilker)表示:“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发的水体中含有盐水和有机物分子,这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化学物质。”他说:“他们的发现扩展了我们对于太阳系乃至其他恒星周围行星宜居带的认识。此次有关在土卫二的南极喷流下方可能存在液态海洋的证据进一步推进了我们对这一有趣环境的认识。”(晨风)
[新浪网]
相关报道
研究显示水星收缩程度超过以往预计
只有一小部分表面被照亮的水星
水星表面上充满了形似悬崖的断层崖,在图中中部的明暗交界处就有一个断层崖(名为Fram Rupes),高度接近1500米。
在水星的褶皱冲断带,有一长串的山脊和陡坡。这一地带绵延540公里,图中的颜色指示了海拔高度,黄、绿色的地势较高,蓝色则地势较低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3日消息,近日,从美国航空航天局“信使号”探测卫星传来的数据显示,水星的半径在过去40亿年里收缩了近7公里,比以往估计的数据高得多。这一发现发表在3月16日的《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解决了关于水星演化的一个谜题。
早前的水星表面图片显示,尽管从诞生以来一直在冷却,但这个岩石星球却几乎没有收缩。对此,有关水星形成和演进的模型也不能提供很好的解释。现在,来自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保罗·K·伯恩(Paul K. Byrne)和克里斯蒂安·克里姆扎克(Christian Klimczak)利用信使号传来的高清晰度图像和地形数据,绘制了一张全面的构造特征地图。地图揭示出,随着冷却的进行,水星也一直在收缩。
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行星科学教授,同时也是论文共同作者的史蒂芬·A·豪克(Steven A. Hauck)说:“通过信使号,我们获得了整个星球的高解析度图像,而且更关键的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水星的特征,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水手十号’没办法做到的。”
水手十号是第一艘前往探测水星的宇宙飞船,在1974年和1975年,它通过飞掠的方式获得了水星表面45%面积的图像和数据。信使号探测卫星于2004年发射升空,2011年插入水星轨道。目前信使号依然在采集科学数据,本月晚些时候,它将完成第2900个水星轨道周期。
水星表面与地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岩石圈——相当于地壳——是由单一板块组成的,而不是由多个板块拼成。为了弄清楚水星是否发生了收缩,研究者对其构造特征进行了观察。这些构造包括瓣状裂谷和皱脊等,其形成原因是内部冷却和表面的压缩。在水星表面上,这些构造的特征呈现为长度8到885公里以上的长带状地形。
瓣状裂谷是由于逆冲断层穿破表面形成的高度可达3公里以上的悬崖。相比之下,形成皱脊的断层深度较浅。水星表面的物质在断层的一边堆积、层叠,形成了山脊。科学家一共绘制了5934个这样的地质构造。
利用新获得的数据,研究者观察到了大量的断层,并以此估计水星表面跨度的缩减,从而估算出水星半径的减少值——大致在4.6到7公里之间。史蒂芬·豪克说:“比起用水手十号估算出来的1到2公里,这一数值明显大了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以水星内部产生热量的主要元素——同样由信使号探测得到——构建了模型,计算的结果也与地图观测的结果相符。
史蒂芬·豪克称,关于水星表面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分布,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巧合,即与早期对地球表面构造特征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些解释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而逐渐被人遗忘。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已知唯一一个由多个板块,而不是由单一板块构成岩石圈的行星。
新的发现将有助于理解行星冷却的过程,包括其热量活动、构造变化和火山历史。通过观察水星,科学家不仅对太阳系行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研究其他恒星系统中的行星提供了借鉴。(任天)
[新浪网]
相关报道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Causing the Thermonuclear Fusion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Fixed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