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一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
以及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反应
1990年以来,作者对中国发明专利中的某些非职务发明产生兴趣,予以关注与跟踪;
1990年,由于偶然的原因作者对中国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兴趣,开始跟踪,并在此基础上从2000年起进一步跟踪、调查了解中国天灾预测科学的发生情况,同时作为志愿者对某些年老体弱处于困难之中的研究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有限帮助;
200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式聘请作者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义务性志愿者〕,使我对中国地震预测科学以及中国天文气象学的发展情况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
2000年-现在,继续跟踪了解中国非职务发明专利中某些对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其发展中遭遇到的重大阻力
2003年6月15日,中国新浪网转载中国新闻网的文章∶美国一名科学家日前宣称早就发现火星上有生命
http://news.sina.com.cn/c/2003-06-15/0933220517s.shtml
作者在中国新浪网上发表评论∶
-----------------------------------------
“这位名叫做吉尔伯特·列文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是否准确可靠、暂且不讨论。
该篇报道再次提出当代科学界最重大的问题∶检验新的重大科学发现的首要和唯一标准是什么?
是可靠准确科学实践观测的结果本身,还是前人的理论,特别是相关科学领域中名人、权威理论上的结论?
当可靠准确的科学实践观测结果基础上的科学新发现与前人的理论,与相关科学领域中客人、权威的理论结论有冲突,到底应当如何评判?
如何使该类与与相关科学领域中名人、权威的理论结论有冲突的这种科学上的新发现的论文得以能够公开发表出来,而非恰恰因为这样的冲突而被扼杀在摇篮中无法公开发表出来!?
国内外科学界不少领域的科学研究在不少问题上走入了死胡同,关键就在于此。
--------------------------------------------------------------
2003年9月8日,中国新浪网转载介绍国际先驱导报的记者采访文章“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
http://news.sina.com.cn/c/2003-09-08/09501697945.html
作者在新浪网上发表评论如下∶
-----------------------------
中国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游戏规则”存在的重大问题
2003年09月08日新浪网转发介绍了《国际先驱导报》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顾海兵教授进行采访的文章∶“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文章写道∶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已经连续六年空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
当天下午,我署名“陈iwan”发表评论如下∶
这种说法一半符合事实,另一半不符合事实。
“我们的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已经连续六年空缺”确实是一个事实。
当然,如果用一种狭隘的含义,即“没有公开发表,没有获得科技界主流学者公开承认”,来解释和定义“没有出现”,那么“说明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也不能不是事实。
但是,“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的更明白、更普通、更实质性的含义,是讲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这六年来根本没有搞出任何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发明,这肯定不符合事实。
如果敢于真正面对中国科技界严酷的现实的话,就能够了解和承认,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七十年代以来,在不同的许多科技领域中,有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发明,包括某些达到获得诺贝尔奖金水平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创新发明。
顾海兵教授的课题报告《吸引发达国家经验教训,改革并改掉我国院士制度》确实揭示了中国“院士制度”的许多问题。
但是,影响中国科技当前发展的最重大的严重问题,不是“院士制度”问题,而是中国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审批的游戏规则中存在着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并非名牌大学毕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上过正规大学〕、没有高贵头衔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长期坚持科学观测、试验开发、科学实践,在不同的领域内搞出了不少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创新发明。但是,由于与相关科技领域某些基本理论有冲突〔这正是许多“重大科技发现”的重要特征!〕、与相关科技领域中国或国外顶着显赫头衔的某些学术权威〔包括某些“院士”〕宣讲多年的观点相违〔不如此怎么“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在提交论文、成果、提交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审批”的过程中反被相关科技领域中的中国人自己排斥、压制、否定、扼杀,使中国人已经搞出来的许多这样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创新发明“永无出头之日”!
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特色”,不是中国仅有的问题,是当前世界科技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严重问题,而且与当今中国和世界教育制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插一句相关的话,北京大学搞的很热闹的“改革”,根本没有接触到这个更深层的问题!讲授的课程内容中是否允许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否允许和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们接触与传统理论有冲突的中国非主流学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创新发明,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
西方科技工作者,包括某些名享盛誉的有识之士,对科技论文评审中的游戏规则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引起充分重视。
英国皇家学会〔相当于科学院〕总裁Robert
May爵士在2002年的年度会议上指出∶“即便在为〔科技〕刊物进行相互评审的水平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重要的文章头一次提交时被拒绝〔《自然》杂志就拒绝了Hans
Krebs后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关于Krebs循环的重要论文〕。还有另外方面的更多例子,许多论文尽管被接受,后来却证明是错误的。如同Damon
Runyon概括的那样,相互审核批准一篇论文既不能使论文变成正确,而且拒绝一篇论文也不能使论文变谬误,但是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建议中国科技界、新闻媒介、新浪网就中国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审批游戏规则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展开一次公开的讨论。
2003年10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举行了关于“民间科学家”的专题讨论,我在发言中初次提出∶所谓“民间科学家”的问题并非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某些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实现这种重大突破;实现这种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研究者,包括学术界人士、大学教授、科学技术界科技人员、企业界工程技术人员、退休人员,也包括“民间研究者”、“民间科学家”等。因此围绕“民间科学家”而产生的问题是一个更深层问题的局部和表面现象。
为此,《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网站∶
http://www.tdsrjz.org〕的主持人邀请我围绕该题目准备一次讲座。我予以接受开始对该议题认真思考,梳理思路。
2003年9月,新闻媒介有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自我评价”
及其对于“蒋春暄现象”的报道引起了我对于中国数学界对于蒋春暄及其数学研究工作评价是否公正的关注。
“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为了获得初步的发言权,从2003年10月开始,在蒋春暄的协助配合下,我对于(1)蒋春暄1968年以来所有的中文以及英文论文;(2)1983年以来中国新闻媒介上与“蒋春暄现象”有关的所有报道;(3)1975年以来中国和国外有关单位和数学界人士给蒋春暄写的信件;(4)1999年以来国外对于与“蒋春暄现象”有关的几项重大数学难题的论述文章进行了整理、研究与分析。花了两个月时间于2003年12月26日整理出∶
附件A-1∶蒋春暄的论文〔1968~1997〕
附件A-2∶蒋春暄的论文〔1997~2003〕
附件B-1通讯与新闻媒介反应〔1975~1999〕
附件B-2通讯与新闻媒介反应〔2000~2003〕
注∶附件A-1、A-2、B-1、B-2总共约800页以上。
以及188页中英文对照的“蒋春暄教授工作的里程碑、证据与反映”〔详尽摘要〕。
围绕“蒋春暄现象”所做的调查研究引导我对七十年代以来一直支持蒋春暄的桑蒂利教授及其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解,从而了解到他在能源领域的专利发明技术Magnegas燃气技术以及无害化处理核电站核废料的科技创新成果。
可参看桑蒂利教授有关研究工作以及专利技术的网站∶
http://www.magnegas.com
http://www.nuclearwasterecycling.com
“蒋春暄现象”和桑蒂利教授及其科技创新成果使我进一步看到对于向传统科技基础理论提出挑战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压制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地震预测、长期天气预测、地震科学等天灾预测相关领域,存在于我一直跟踪了解的冶金领域不含镍不含铬的新型耐酸不锈钢材料、新思路水力发电技术领域,那么数学领域中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但不奇怪。综合分析这些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这种状况,首当其冲在能源、污染、与污水交织在一起的缺水问题等领域内,实际上已经形成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高速发展无法绕过去的重大障碍因而非解决不可。
2004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杂志了解到我的想法约我写一篇上述内容的文章。
2004年2月24日写出《实现重大突破的“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征求意见稿〕。
2004年3月14日(星期日)上午9-11:30在北京朝内137号自然科学史所会议室《天地生人讲座》上作为第578讲由我主讲《实现重大突破的“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参加会议的几十位专家对该篇文章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通过不同渠道,我还征求到多位其它专家的许多修改建议以及全盘否定具体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对“征求意见稿”做出许多重大的修改,形成《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技基础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全文”共约6万字。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以及与许多专家讨论的过程中,使我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用和长远的观点考察分析这些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中国科学技术界、教育界、社会舆论以及政府官员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认识论的问题上缺乏更深刻和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和古今中外教育体制、教学大纲、学科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系列实质性的问题,以及这些领域许多人由于上述原因以及各种形式的学术利益、经济利益无法或不敢“承认事实,讲真话”。
正因为如此∶我在文章的引言中强调指出∶
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对上述问题缺乏认识涉及到国家、各省、各市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的主要投向及其今后若干年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益。
本文中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国家、省和市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的领导人,以及大学校长们思考。
同时,在“作者的话”中我特别强调∶
必须指出,本文提出的问题既是涉及许多理论问题,但是更重要涉及许多领域中作为依据的科学实践实例。
我认为,搞科学技术的人,无论学者还是科学技术管理者,最重要、最宝贵的品格是“承认事实,讲真话”,即便这种“事实、真话”有时可能与有关领域绝大多数其它人有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也要能够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那样,大胆的喊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
现在看来,在“搞科学技术的人,无论学者还是科学技术管理者”之外,还应该强调从事科学技术领域宣传报导的新闻媒介也应当这样。
与许多专家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我的上述两个观点非常赞同,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根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限于1万字的要求,压缩改写出目前在中国已经发表的“缩写版”约1万字。但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同意在“缩写版”中保留全文中所有被省略的标题,使读者对该篇文章的全貌获得大致了解。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写完以后,以及在进一步修改的过程中,我深知这篇文章提出的多方面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社会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处作用,也深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科学技术界、教育人士和政府高层官员必将逐渐对此有所认识。
我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有很高的信心,为此,我在文章的最后满怀信心的预言∶
听说中国高层领导目前对于“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非常焦急,如果能够采取上述这些方向的强化措施,中国的领导人将会很快发现一大批被埋没多年闻所未闻的原始创新科技人才!同时给千千万万学子开辟吸引他们和国外人才到中国从事世界科技领先领域研究的许多新天地!
已经发表上述“缩写版”全文的刊物与网站∶
1)中国科学院《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年第2期〔7月上旬印刷发行〕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学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合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学政策局;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2)〔中国〕人民网〔主办单位《人民日报》〕2004年7月27日全文转载上述“缩写版”
网址∶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668017.html
3)〔中国〕新浪网 2004-07-27 08:47全文转载上述“缩写版”
网址∶http://news.sina.com.cn/o/2004-07-27/08473208509s.shtml
4)〔中国〕搜狐 2004-07-27 08:47全文转载上述“缩写版”
网址∶http://dynamic.sohu.com/template/news/print.jsp?ENTITYID=221215362&Dynamic=yes
5)《天地生人讲座》网站∶http://www.tdsrjz.org全文转载上述“缩写版”
网址∶http://www.tdsrjz.org/message5/20040500006.html
6)加拿大《多伦多在线》在线连载上述“缩写版”
网址∶http://www.torcn.com/node.php?id=21534
7)中国科技信息网2004-08-24 08:47全文转载上述“缩写版”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08/1_20040824_87030.html
对上述“缩写版”做了简要介绍的网站∶
8)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难题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4-07/27/content_1657054.htm
9)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新成果
新浪网 2004-07-27 16:14
http://news.sina.com.cn/c/2004-07-27/16143215187s.shtml
10)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难题
华龙网 2004-07-27 16:59
http://news.cqnews.net/system/2004/07/27/000392634.shtml
11)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难题
南方网 2004-07-27 17:06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80200407270656.htm
12)中国高速发展多项重大难题待解决
新华报业网 2004-07-28 11:15
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4-07/28/content_495704.htm
13)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多项重大难题待... 搜狐 2004-07-28 12:05
http://it.sohu.com/20040728/n221240061.shtml
14)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多项重大难题待... 南方网 2004-07-28 15:01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80200407270656.htm
15)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多项重大难题待... 千龙新闻网 2004-07-28 15:04
http://tech.qianlong.com/28/2004/07/28/223@2187937.htm
16)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多项重大难题待... 齐鲁热线 2004-07-28 16:00
http://news.sdinfo.net/72344566572777472/20040728/1293147.shtml
17)中国高速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多项重大难题待... 长城在线 2004-07-28 15:36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17/node1069/userobject1ai243661.html
18)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8日上午在科技前沿专栏也摘发
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4year/2004-07-28/26/465235.shtml
19)湖北电视台火凤网也摘发
http://www.hbtv.com.cn/news/2004-07/27/content_188762.htm
20)中国高等学校教授网也摘发
http://www.ccf.edu.cn/news/gj2.asp?id=20040729002
21)哈尔滨技术市场网也摘发
http://www.hrbtm.com/2004news/2004072803.htm
22)莱芜市科技信息网摘发
http://www.lw.sdsti.cn/dongtai/zggfzhhkjjb20040729.htm
中国科技信息网上发表的典型评论
来自 61.186.173.*的网友 于2004-08-23
14:40:24.0 发表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
"作者认为不是中国"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而是中国科技研究发展领导部门和主流学界评审科技成果的游戏规则有问题。"
-------------------------------------------------------------------------
有点意思!
人民网上发表的典型评论∶
网友 于 2004-08-20 11:43:57发表评论 IP:222.75.1.★
陈一文先生的论述很实际,反映了我国的当前实情,看完了全文后只能看到文章的轮廓,看不到文章的细节,我们很想看到陈一文先生省略的部分内容,建议新闻媒体能否将陈一文先生省略的部分内容全部刊登出来,让我们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王斌 刘建军 李登山
网友 于 2004-08-08 01:13:28发表评论 IP:60.13.6.★
很想看到陈一文同志的没有登出的打上(略)号的文章内容,望编辑全部登出了好吗?
网友 于于 2004-08-04 18:12:35发表评论 IP:61.159.121.★
该文的观点说的太好了,现实中大量的存在,很多现象都说明陈一文顾问的提法是正确的,希望人民网予以重视,应该围绕这个题目展开大讨论,应该在《矛盾论》《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反思科技界的实际效果了
网友于 2004-08-02 08:57:21发表评论 IP:61.159.122.★
读了陈一文教授的这篇文章,内心引起共鸣,有一种想与他取得直接联系的冲动,本人在最近也写了四篇关于解决缺电及新能源利用方面的一些观点,也以向人民网寄送了稿件,特别想与陈教授对话,敬请编辑帮忙告诉我陈教授的通信地址!
网友 于于 2004-07-31 12:42:59发表评论 IP:221.137.212.★
著者从关心中国科技进步,经济,教育与社会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角度,善意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建议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国家,省,市负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的领导人以及高校负责人的重视和思考,是无可厚非的,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挑战,使之真理越辩越明。我党历来提倡:“百花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石击起千层浪,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广泛争论。有可能,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科学的春天。经过扬弃,中国科技会涌现出更多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其中包含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成果和挑战传统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
网友 于于 2004-07-31 10:09:30发表评论
IP:219.149.222.★
科研基金关系科研单位的生存,拼凑营造科学巨船,垄断滥用科研经费,科学巨头比金融巨头更保险。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投机家宁肯作科学巨头,不愿做金融巨头。行业主管领导做兼职教授、名誉已在高等学府蔚然成风。学校靠行业主管领导拿到了项目,行业领导通过兼职教授拿到了回扣。科研基金就这样变成了合法的消费基金。说它是“官学勾结”有点难听,但它确实是学校与权力机构的“圈钱运动”。详细评论见发表在《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的文章《警惕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
网友:网友 于 2004-07-29 11:36:22
发表评论 IP地址:221.1.141.★
陈先生的文章敢讲真话、实话,不唯上、不唯古、唯唯实。确实切中了我国学术界的时政、时弊,这不仅是学术界的病态,也是社会的病态或是历史性的病态。有些学术权威,以保护传统理论作挡箭牌,来保自己的理论权威。对很有价值的弱小新生或独创,只要有违自己的权威理论,就在内部三言两语的判了死刑,或上下的封锁信息,打入冷宫、或戴着亡命牌和公众见面,不给弱小的新生、独创的任何条件或鸣放的机会,因为他们是把关的,离了他们还不行,这就使他们变成了新形势下的新型学阀——垄断、霸道。这种流弊愈演愈烈,渐呈蔓延、扩散之势。这与国家倡导的创新是背道而驰的,值得高层领导惊惕。解决这种社会病态的问题,不是一般人所能解决得了的,就是再有几个陈一文写出更多的这样的文章,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才有希望。行政上有了依法执政,学术上就不能依法治学吗?
文中省略的事实活例较多,敬请陈先生和有关的报刊主编,能否将全文公开发表了昵?越是事实活例多了,越是对高层领导和读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网友 于 2004-07-29 06:53:26发表评论 [回复] IP:219.149.222.★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科学界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资金用于非科研支出,一方面是科研资金变为奖金、公关费、吃喝费、旅游费,另一方面是亟待研究的科研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准确预测出唐山大地震的磁暴二倍法,至今未获得基金支持;吉林省科委在农业大省吉林连续5年干旱中却不支持旱灾研究。科研资金的"审计风暴"在所难免.
网友 于 2004-07-28 11:15:49发表评论 [回复] IP:219.232.42.★
中国是“科、政”不分,科学家向往官场,而不是物理场。
网友 于 2004-07-28 09:43:50发表评论 [回复] IP:218.19.158.★
墨守成规,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
网友:网友 于 2004-07-28 02:11:06
发表评论 IP地址:61.149.11.★
读了陈一文先生的论文引出的感想
我读了陈一文先生《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http://www.tdsrjz.org/〕一文后,
颇有感想。我想:我们国家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外,在近2000年以来,还有什么可以向世界人炫耀的呢?尤其是近2、3百年来,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第一”的发明创造呢?除了我孤陋寡闻之外,没有听见什么。其实也不是没听说过,只是听说过的事并没有成长起来就无声无息的被一片喊杀声淹没了。
我听过煤炭科学研究院总院西安分院王文祥的关于《舜论》的报告,报告说用他的理论开发的仪器系列可以勘查地质结构、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地下空洞及其中是否有水,甚至可以预测地震〔http://mdcb.nease.net〕。采用依据这种理论开发的仪器,他们做过多次地震预报试验,可以说比较准确。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很有实际价值的理论,没有得到所谓学术权威的认可,于是就不能得到国家的拨款,不能得到深入研究,于是使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报不能出人头地走到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和感慨的事情呀!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位蒋春暄先生,据说他在数学领域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但就是因为他是“数学票友”,于是没有一位数学“行家里手”看得上他,所以尽管他做了很大的努力,研究了几十年的数学,到头来没交上一位数学界的“行家里手”当朋友,自然他的成果就被“圈儿里人”挡在了门外。
又据说,无奈,他找到了一位国外名叫“桑蒂利”的朋友,也就是陈一文先生文中提到的那位用城市污水生产创新燃气能源的美国教授〔http://www.magnegas.com〕。“桑先生”帮助蒋先生在美国发表了论文,并引起了国外的反响。这消息出口转内销后,被国人“圈儿里人”知道了,就像那吃不到葡萄喊酸的狐狸一样,喊道:“桑蒂利”连“票友”都不是,他能懂什么。就这样,蒋春暄也就淹没在了一片喊杀中了。
这就使人想起了爱因斯坦,在他预示激光理论的时候,又有谁能想到今天激光的应用呢?蒋春暄其人我见过,他并不是一个看上去多么精明伶俐的人,可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傻瓜,简直就是陈景润的翻版。但是,只要提到数学,他就会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其实,也就是这样执著的人,他才有可能创造奇迹。那些成天想到论文、职称、级别的“圈儿里人”
,他那里有时间去创造奇迹呢?
说到“票友”,这本来是戏曲界的一个名词,但是在戏曲界“票友”也能如流,例如京剧的言派、杨派本来都是票友,但是“票着”、“票着”,就成了专业,就入了流。唯独中国的科技界,不能有“票友”,从来也不让“票友”入流。恐怕这就是中国近几百年来没有“新四大发明”的原因。
我们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有科学的春天,但是有些科技界的权威为了保持不让别人超过自己的肩膀,于是就在心里严格制定出了一个不让“票友”入流的规矩。真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这规矩就是扼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尖刀。
孔祥林
2004年7月22日
网友:网友 于 2004-07-27 17:26:43
发表评论 IP地址:220.202.5.★
陈一文先生所言不仅着眼于长远,而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陈一文先生的见地,很值得国人深省,特别值得中国当权主政的学人深省。……更重要的原因正如陈一文先生所言:“是中国科技研究发展领导部门和主流学界评审科技成果的游戏规则有问题。”2003年8月14日,GKSS提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至今专利复审委员会一直“不作为”。可见陈一文先生所言不仅着眼于长远,而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网友 于 2004-07-27 17:16:17发表评论 [回复] IP:61.146.213.★
机械领域传统理论也有很多可突破的东西,但也由于上述原因,并不能实现已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现举下面碰到的几例:
其一是自锁螺纹技术,其二是高精度螺纹技术。其三是挤压压铸模锻技术,它的境况则要好一些。只因前者涉及的基础理论创新要比后者要强。
网友:网友 于 2004-07-27 09:46:14
发表评论 IP地址:218.56.232.★
根据我近十年的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研究,对以上观点我持部分的认同。
……关于技术创新,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要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将“认真”二字,就不难解决,为什么?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看看我国的管理方式,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评业绩(懒得评),只为学历,长期以来,形成了,混个好文凭,省得以后搞科技创新艰苦不说,还没有好的待遇,混出个好文凭,以后,你就尽管去睡大觉好了,等到提你的时候,肯定有专人把你叫醒。那些文凭少低,正在脚踏实地搞创新的人永远赶不上你,因为,文凭已经把你们分开。长期以往,高创新的越干越没劲,最终,不干了,就这样了,想想办法混文凭吧。其实,这种管理方式,使彻头彻尾的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彻底否定的知识的两重性,否定了社会实践是知识的真正源泉,这种管理方式的不到彻底的根除,中国就没有希望。
《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上刊登的评论
http://www.greenworld.net.cn/forum/20043795.htm
警惕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
——读陈一文文章有感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4-7-29
注∶杨学祥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发表大量专著,1998年发表的“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科学界的"圈钱运动"导致大量资金用于非科研支出,人们关心的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而是获取科研经费的关系网。
一方面是科研资金变为奖金、公关费、吃喝费、旅游费,另一方面是亟待研究的科研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准确预测出唐山大地震的磁暴二倍法,至今未获得基金支持;吉林省科委在农业大省吉林连续5年干旱中却不支持旱灾研究。
只要查一查各类学术会议后的旅游或考察项目,你就会知道科研经费用到了什么地方。科研造假由于其垄断性而成为巨大资金黑洞,科研资金的"审计风暴"在所难免。
1.向传统科学挑战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有人认为∶“说明了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
陈一文认为不是中国“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而是中国科技研究发展领导部门和主流学界评审科技成果的游戏规则有问题。中国某些科学技术领域中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学技术界主流学者至今深信不疑的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发生了实质性的冲突,因而处于遭到主流学界的排斥、否定、压制和层层封杀,无法通过科学界主流学者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成果评审规则评选出来。
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对上述问题缺乏认识涉及到国家、各省、各市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的主要投向及其今后若干年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益。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能源、原材料、环境、天灾、教育等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难题。当代传统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理论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中国科技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陈一文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而且是已经事关全局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科技技术、经济、教育与社会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必须尽快迅速解决[1]。
2.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
中国科学院近日完成《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做了全面的评估。
将近3万字的《报告》措辞之严厉,内容之全面,方式之坦率,在人们印象中绝无仅有,一位看过报告的学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撰写报告的人头脑异常清醒,并且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从盲目攀比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到院士候选人打广告,从院士候选人作弊,到部分院士和商业机构合流,院士群体声誉受到强烈质疑,以致中国科技界陷入尴尬的诚信危机。这次中科院提交国务院的咨询报告,为严重威胁科技界肌体健康的“溃疡”、“恶疾”,勾勒出一份清晰的“病例”。
“科学不端行为”被列在首位,这个曾由中国科协建议用以取代“学术腐败”的概念,通行于国际科技界,指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近年来收受各类投诉和举报信件日益增多,2001-2002年度受理各类投诉和举报201件,其中反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问题的68件;反映学风不正的4件;反映评审不公、滥用基金的129件,以后的年份则更多。
《报告》称,中国广为披露的科学越轨事件,涉及项目申请和职称评定、研究实施,论文署名、成果发表、荣誉获取和分配、项目评审、科技奖励和同行评议、科研活动成果宣传等各个方面。
其中广受媒体和学术批评的有抄袭剽窃及不当署名事件,少数人才工程对象、“海归”和高级岗位学者弄虚作假,以高科技名义欺世盗名、谋取暴利等3类。
在一些曝光和处理的案例中,公然抄袭、剽窃、占有他人成果者有之,伪造学历、成果和经历者有之,篡改、编造实验数据者也有之,涉嫌人员不仅包括研究生、博士生之类的初级研究人员,还涉及某些教授、博导、大学院长、校长甚至院士等资深研究人员和管理者。
“一些科研人员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工夫,而擅长拉关系、走后门、立门派。”《报告》说。
同时,学术权利(权威)机制和学术制度存在着行政干预、暗箱操作、权力垄断、官学一体、学术霸道、权学交易等权利滥用和制度失灵现象。
2002年,某省领导迫切希望能在工程院院士增选过程中实现“零的突破”,曾主动向中国工程院学部打“招呼”。
“以同行评议制度为核心的科学评价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作为荣誉制度核心部分的院士制度也受到道德学风问题的困扰。”《报告》说。
“有些院士,说得不客气些,就是没有这个水平却被选上了。这个原因就是做了幕后活动。”中科院院士邹承鲁这样说。科学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报告》说,许多人抛弃了严肃、严格、严密的学风,出现短期行为、心态浮躁、求量不求质、科研欺诈等现象,“导致本来已经十分稀缺的研究资源浪费和科技界的整体创新能力下降,最终势必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病源在于“官本位”。在中科院报告对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单位制度”、“官本位”等字眼相当“刺眼”。
《报告》说,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度”主导科研,可能导致如下后果:以单位名义的弄虚作假行为大量发生;一些研究结果在未优先向学界同行提供信息和未经同行评议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炒作或优先获取体制外承认等手段,提升单位声望和获取更多资源;为维护单位信誉,单位的庇护与姑息,有意无意间为种种不端行为提供了可能机会。
中国特有的“官本位”现象,也导致了科技界“对政治权力的崇拜与屈从”,由此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科研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
“政府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取代科学内部的社会管理,成为赋予各种科学探索以资源和声望的最终仲裁人,并对选择、拒绝或忽视某学科或科学问题起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为了获取更多政府资源,研究机构和个人在争取这些资源的论证过程中难免出现“做局”现象,制造学术“泡沫”,释放学术“卫星”,拼凑学术“大船”。
“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利用政府对未来科技发展大趋势、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等问题的高度重视,编造出诸多奇怪的,但目前研究可行性并不充分的课题。”
何祚庥院士在去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披露了这样一则令人瞠目的消息:曾经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
事实上,真正能够对科学道德问题进行审查惩处的机构寥寥无几,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道德委员会更多只能提出建议和倡导。更有院士尖锐地指出,道德委员会的操作过程明显是暗箱操作。
《报告》将“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摆在重要位置,建议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尽快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或办公室,建立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它包括政府科研投入资助监察机制、大学和研究机构监察机制和科学团体监察机制等。
中国目前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专门的监察部门,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监察制度和机构,大量被揭示的不端行为往往因为惩戒制度和执行机制的缺失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同时,《报告》建议国务院建立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力的利益冲突公示监督制度,并将当事人是否履行公示利益冲突的义务列入学术信誉评价体系。
《报告》建议国务院责成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科教管理部门研究多指标科技管理评价体系,同时促进科技资源多元化的发展,利用政策导向引导产业和其他投资实体通过研究基金、工业实验室、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成为科技投入实体。
中科院的报告也对院士的科学道德学风提出更高要求,如发挥科学道德表率作用,不通过新闻媒体炒作自己的科研行为,杜绝商业广告等。
而一种更为釜底抽薪的建议还没有被提出,就是杜绝学术和权力的联系纽带,让学术回归本位[2]。
3.加强官方科学与民间科学的交流
官方科学的垄断与造假,导致来自民间的科学研究备受压抑与歧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民间科技成果却被官方科学拒之门外。
中广网呼伦贝尔4月6日(记者文伟
内蒙古电台记者佟佩
)栾巨庆是一位潜心研究天文气象半个多世纪的传奇老人,是一位能够预测10年后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神秘老人。
他把自己的预报刊登在报刊上,让人们10年后去验证!这需要多么大的自信心!10年后,他预测的1999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和黄河流域的特大干旱如期出现,而当年国内100多名气象专家却完全报反了。
他还曾在报刊上预测地震、厄尔尼诺、太阳黑子爆发等等,也都曾有过惊人的准确。
山东潍坊市科委曾经组织国内专家鉴定栾巨庆的预报方法和准确率,结论是:世界领先。在气候和地震预报上,他是当然的世界冠军!
然而,这位今年79岁的老人却没有自己接班人,他的绝技濒临失传。因为,他无法得到国家的承认。得不到国家承认的,就有可能是骗子。得不到承认的原因是,他的预报思路与现代气象学,地震学相去甚远--他是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观星测雨方法,用行星和月亮的布局来预测奇旱大涝和地震[3]。
中广网的关于栾巨庆的这篇报道确实道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悲哀。是科学界抛弃了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背离了科学界?科学人远离中国文化似乎是一条自然科学引入中国时生来具有的定则,《周易》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遭到猛烈的轰击而成为近代的科学沙漠[4]。
栾巨庆现象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中医疗法也处于同样的尴尬处境。受约于韩国釜庆大学,我在2000年和2002年两次到韩国。中国文化在韩国的地位使我打开眼界,一个副教授关于中国针灸治疗仪的发明,获得15个国家的专利;一个在中国不被重视的矿物学家,仅以在矿物药用方面的研究取信于韩国,长期受聘于韩国大学。相反,在中国,科学家一旦踏入周易领域,立即被视为异类,避之唯恐不及。科学怕检验,怕争论,怕对比。
张铁铮应用磁暴二倍法准确预测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却被专业人员简单否定,导致24万人死亡。是天灾还是人祸?磁暴二倍法长期被排斥在科学界之外,是中国民族文化沙漠现象的另一个典型事例[4-7]。假若唐山地震后,也如非典爆发后一样实行问责制,官本位的科技腐败就不会演化到如今这样严重的程度。
官方科学和民间科学本来就是互动交流的,是流与源的关系。本末倒置是当前科技造假的主要原因。科学的争论和科学的检验是辨别真假的最实用的武器。预测正确的人是骗子,预测错误的人是科学家,世界哪有这样的道理?
4.科研资金的"审计风暴"在所难免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科学界的"圈钱运动"导致大量资金用于非科研支出,人们关心的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而是获取科研经费的关系网。科研基金关系科研单位的生存,营造科学巨船,垄断科研经费,科学巨头比金融巨头更保险。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投机家宁肯
作科学巨头,不愿做金融巨头。行业主管领导做兼职教授、名誉已在高等学府蔚然成风[8]。
“治理文凭腐败很简单,只要把住学校这个口就行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对《国际先驱导报》说。他认为,学校无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随意进行利益交换,是文凭腐败产生的客观原因。
但一位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对此颇感委屈。他认为这是“现象在高校,根子在干部”,“对待干部要文凭、混文凭的事情,学校一味地挡也是很难办的,因为学校开门办学,需要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掌管科研经费、项目、计划指标的部门,都是咱们的衣食父母,学校是哪尊‘佛’也得罪不起,否则就有可能‘穿小鞋’。拿文凭换利益,学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不做,别人做,到头来不光项目没了,还被笑话为‘思想不够解放’。”
一个实例是,一位曾经给学校批过项目的部门领导曾经直接问他,花20万元能否帮忙搞到一个真的博士文凭。遭到拒绝后,这位领导把电话打到校长那里,指责研究生院“思想太保守”。
大学对于“干部学生”往往实行“宽进宽出制”——只要干部能想办法入学,一般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大学里流传着这些特殊学生“课也不来上,考试让人代,论文靠挂名,答辩打招呼”的怪现象。一位大学教师告诉记者,比“文凭腐败”更离谱的是,现在的官员已经不再满足于硕士、博士,而是掀起一股“教授热”。“你上我们系里查查,足足列出了二十几个‘兼职教授’、‘名誉教授’,都是行业主管领导。尽管他们一年也不会来一次学校,但学校却要依靠他们
的活动能量。”[8]
学校靠行业主管领导拿到了项目,行业领导通过兼职教授拿到了回扣。科研基金就这样变成了合法的消费基金。说它是“官学勾结”有点难听,但它确实是学校与权力机构的“圈钱运动”。顺藤摸瓜,查一查兼职教授的收入(不算平时吃喝玩乐),科研经费的去处不就一清二楚了嘛。
一方面是科研资金变为奖金、公关费、吃喝费、旅游费,另一方面是亟待研究的科研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准确预测出唐山大地震的磁暴二倍法,至今未获得基金支持;吉林省科委在农业大省吉林连续5年干旱中却不支持旱灾研究。只要查一查各类学术会议后的旅游或考察项目,你就会知道科研经费又用到了什么地方。学术讨论人员寥寥无几;旅游车上人满为患座无虚席。高成本的会议费竞相成为“圈钱运动”的手段之一。
综合分析表明,科研造假由于其垄断性而成为巨大资金黑洞,科研资金的"审计风暴"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陈一文。学者新论:呼唤向传统科技理论提出挑战的新成果。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爱敬)。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668017.html
2.程瑛,郭中高。对政治权力的崇拜 中国科学界“溃疡”问题调查。
http://news.tom.com 2004年07月03日14时22分。来源::新华网
瞭望东方周刊。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473-1058553.html
3.文伟,佟佩。栾巨庆-神秘的"天文学家"(一)。中广网 2004-04-08
16:11:32。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张春梅。
http://www.cnradio.com/tbtj/200404060119.html
4.杨学祥。令人忧虑的民族文化科学沙漠现象。
5-2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74
5.杨学祥。唐山大地震的预测与检验。 7-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09
6.杨学祥。科研情报问责制:渎职和不作为应受到处罚。
7-4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649
7.杨学祥。何时防灾技术能与权力携手造福人类?7-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638
8.李晔。学历为何总被怀疑?
中国官员高校共造文凭腐败。 http://news.tom.com
2004年07月14日14时45分
来源: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http://news.tom.com/1988/20040714-109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