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下掉下火箭整流罩 视角各有差异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09-15
火箭整流罩被认作是UFO 我国科普教育现状堪忧 9月10日,不少媒体报道:9日清晨,两具不明飞行物的金属残骸,几乎在同一时间坠落在重庆奉节。媒体在报道时,还披露了该残骸的相关数据及标注。日前,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关人士初步分析,这两具所谓“不明飞行物”的残骸,应该是我国刚刚发射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上的整流罩。 整流罩成了“不明飞行物”,令人尴尬。而不必讳言的是,这种尴尬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今年北京时间7月25日15时5分,我国发射的“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升空后,分离而下的遗留物飘落在湖南某地,8月3日有媒体报道说,这个“不明物体”打破了当地的平静,吸引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搜寻,纷纷猜测这到底是什么。 记得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成功后,有人在振奋之余曾断言,这是一次国民科普教育的契机。然而,此次奉节“不明飞行物”事件,不论是媒体,还是附近村民,还是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均“有眼不识”整流罩,反而追问是否为一起空难事故。这只能表明我们科普教育的契机没能抓住,科技常识仍然缺乏。 这种常识的缺乏,不应一笑而过。因为它还涉及两个更重要的问题:第一,分离后的整流罩多半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没有配戴必要的防护装备,一般是不应让人靠近的。然而从媒体发布的现场照片看,在整流罩附近,围着许多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村民。第二,有关火箭及卫星发射和回收的具体数据,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属国家机密。媒体对整流罩相关数据的报道,可能是一种泄密。 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成为一个科学技术大国,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但如果公众依然不能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如果承担着传播科技之使命的大众媒体,以及在科普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地方政府部门,依然是“门外汉”,则我们离科技大国的目标就很遥远。从这个角度说,希望奉节的“不明飞行物”事件,能真正成为一次加强国民科普教育的契机。[新京报]
科学实验须强化“善后”工作9月12日《新京报》刊发《从“不明飞行物”看科普的尴尬》。作者认为火箭整流罩被误认成“不明飞行物”,只能表明我们科普教育的契机没能抓住,科技常识仍然缺乏。 笔者认为,这一“意外”事件所反映出的似乎并不只是科普的尴尬,或者说不能仅限于此。毕竟,对火箭“整流罩”这种高科技领域内的东西,并未悉数公开。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应当是,有关部门如何加强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防护和回收工作,尽力避免或降低 火箭残骸可能会给落区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 回顾当时事件的发生情景,让人仍心有余悸。据报道,当时伴随着“呼啦啦”的响声,“不明飞行物”从天上急速下坠,地上的村民纷纷夺路狂奔……最后轰然巨响,该庞然大物坠落到某村民的红薯地里,顿时泥土四处飞溅,村民惊慌失措。万幸的是,它并未造成人员伤害,如果它不幸落到人口或工业密集区,则造成的损失可能是相当大的。 如果说这是陨石坠落,那属于不可抗力,人类目前还难以避免。但从目前调查事实看,这是火箭发射后遗留的残骸,属于科学实验的“副产品”。对这种残骸物的处置,应当是可以做些防范或补救工作的。有关部门在成功发射火箭后,无疑应当作好职责范围内的善后工作,包括对残骸物及时采取合理的回收或销毁措施,并且使公众知晓这种残骸物可能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如果这些善后工作做不好,轻则会引起居民恐慌,重则会带来各种损失。尤其是在发射活动进行之初,就应全面论证有关技术手段可能存在的利弊。 《中国航天报》9月3日报道,目前我国火箭发射已开始使用新的低空抛罩技术。原来的运载火箭至少要飞行到80至100公里以上高度抛罩,这样大致处在大气层之外,安全而且技术成熟。现在的低空抛罩要求火箭飞行到60多公里的高度,即二级点火后10秒钟就要抛罩。这个设想十分大胆,但其实现是有安全风险的。有关部门在采取这种发射技术时,理应经过严密论证和实践检验,充分估计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对火箭发射活动后的残骸回收问题,目前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主要由有关人防部门组织协调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防护和回收工作,但对其具体程序、方式等尚未作出更明确细致的规定。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既要努力从实践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减少安全隐患,也需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对科学实验活动的管理和实施作出规范、合理的规定,既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能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京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