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治沙:何时不再止于悲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09-30
民间治沙,往往成为英雄悲剧的代名词:个人治理,结果总是债台高筑、难以为继;企业介入,也多以失败告终。
治沙缘何难以治穷?治沙为何终被“钱”治?在9月19日结束的“河北丰宁防沙治沙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以及民建中央、丰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呼吁,应该多途径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和政府治沙的产业链。
治沙不能饮鸩止渴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生态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治沙‘局部治理,整体恶化’态势仍未扭转。”民建中央副主席陈明德指出,我国土地沙化仍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
“沙漠化的表层原因是过度放牧,深层原因是土地承载能力无法供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梁玉祥认为,治沙不仅仅是种树。改善沙的表层微观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才是根本。
一位曾经考察我国某地区治沙情况的专家介绍,当地许多农民植树植了不少,可是过了十几年又都死光了,功亏一篑。原因在于他们在治沙过程中缺乏高科技手段,缺乏全面规划和综合技术的运用,更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立体治沙观念。
“治沙是个伟大的事。”两院院士师昌绪说,但也要考虑可持续性。“不能做了一次,短期效果很好,周期过后又恢复原样,关键是看能够延续多少年。”他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寻找过硬的技术和材料,充分调查国内资源的可使用量,其次,要为多元投入找到可行的途径。
盈利模式还需探索
治沙要靠材料支撑产业。四川正光集团2002年开始参与治沙,先后在四川、河北建立了高科技治沙示范基地。该公司开发出一种具备吸水、固肥、缓释、无污染的新型治沙材料,希望能够发展多种生态植被的方式恢复人居生态环境。可当企业参与治沙,并拥有核心技术后,如何将它推向市场则成为一个难题。
治沙者怎样生存?如何考虑其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民营资本如何进入?该公司负责人张晓宾认为,现在治沙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尴尬,关键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仅靠某种慈善行为,仅靠企业几百万几千万地砸钱,是无法支撑治沙这一系统工程的。
他说:“治沙应该是与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没有经济效益,政府治沙的路子越走越艰难,各种社会力量也不会有积极性参与生态治理。”
民间治沙不能光花钱不挣钱。与会者认为,单纯为治沙而治沙的路子难以走下去,还要算一笔经济账。陈明德认为,防沙治沙不是简单的“防”和“治”,它还将涉及到农林畜产品及下游的加工、贸易等更加宽广的领域,要把技术与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
信用平台亟待建立
张晓宾说,在治沙过程中,也存在农民不守信用的问题。“以前治沙是公司+农户,现在我们希望是公司+农户+政府+基金+多种社会力量,把政府的组织信用,企业的商业行为与农民的致富积极性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
师昌绪强调,治沙需要民间资本、地方政府的参与,建立企业管理模式,单靠一己之力是无法与风沙对抗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院长张洪江也认为,投入模式单一,是制约治沙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投入治沙,最终的生态效益却属于全社会。应该以推动民间治沙为突破口,探索新的多元投资体制。
当前治沙的种种矛盾是:企业认为治沙成本高,前期投入与后期回报不成比例;政府部门认为,你既然承包了土地,那么如何治理,如何开发,作为政府部门不便多参与,更不能把资金投给私人;生态治理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银行部门看不准“老天爷”的眼色,又怎会轻易放贷。
专家建言,民间治沙力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政府和林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同时可将扶持资金,当作股份参与到民间资本中,共同完成生态治理。
[科技日报]
|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