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的出台,这份被业内人士誉为"配合当前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热"和"将影响未来二十年钢铁业的新政"引起了"强烈反应"。
"现在出台《政策》应该说很及时,甚至是有点晚了。"北京科技大学李士琦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政策》是为抑制钢铁过热
"钢铁业支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新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钢铁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上也取得很大进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钢材累计产量17311.8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刘铁男说:"钢产量连续几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今年我们的产量肯定要突破3亿吨。"
从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变成界第一产钢大国,到去年已经连续九年稳坐世界产钢国的"第一把交椅",刘铁男说,"我国钢产量是美日俄三国产量的总和。"
"中国钢铁一年的增量是整个德国的产能",王新华认为:"现在钢铁业肯定是有点热。"由于我国钢铁产能的急剧上涨和国际铁矿石价格飞速飙升,从4月份以来,钢材价格出现大幅下滑。王新华说,钢铁过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盲目上钢铁项目,很多企业不顾一切地扩大产能,王新华说:"还是要下决心抑制钢铁过热,如果再不动就无法控制了。"
李士琦说,"伴随着钢铁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一个是开采能力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运输问题。"
记者在7月23日"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了解到,"一方面,钢铁生产增长过快,钢铁企业库存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钢铁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增加,资金面出现偏紧"。王新华还介绍,现在市场库存开始增加,但全世界价格都在往下降,钢铁投资过热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
调整钢铁业发展方向
2003年以来,国家决定对钢铁、电解铝等几个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行业实行宏观调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钢产量增长依然很高。原因在于,这一轮经济增长是投资带动的,重工业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往往要有几年的建设期,不可能建一半就停下来。
"但钢铁业的调整是必须的,也很必要。"王新华说。
刘铁男介绍,我国钢铁行业的组织结构分散。2004年钢铁企业达到871家,"一个城市有十多家钢铁企业",产量6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只有11家,仅占全国的37.13%。
"几乎所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只要有一点钱,都在往钢铁里投。"王新华说。
据刘铁男介绍,《政策》将指导钢铁工业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体制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政策》还鼓励大企业的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企业,形成若干个千万吨级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将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2020年达到70%。
王新华认为,《政策》规定得很细,主要是为了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防止一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他说,在大部分钢铁企业还是国企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但最主要还是在市场",王新华说。
对《政策》的不足之处,李士琦建议应更多地关注技术领域,"好多技术我们还是靠买国外的,《政策》对引导发展我们自己的高技术,好像强调的不多。"
相关后续政策须跟上
《政策》出台后,国家会有怎样的后续补充?王新华认为,不仅中央和地方要严格控制,更重要的是要从市场和法规上,让钢铁业回归到正常,"最好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在法律上来严格要求"。
谈到银行的作用,王新华认为,国外银行在进行贷款时,有一套强大的判定能力。如果这个项目需要投资,银行必须从商业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它的回报怎样?是否值得投资?如果全部按照银行的规律来做,钢铁过热一定可以提前避免。过热对银行就意味着高风险。在国外,刚出现过热时,银行可能就会去预警,把损失降到最低。
"银行在这里的作用很大",王新华说,融资不可能没有银行参与,把融资渠道完全纳入商业规律来操作,投资就没有问题。"如果银行不负责任,这波压住了,下次过热可能还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