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能代表“麦莎姐姐” 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笑话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8-21
家住北京城北天通苑社区的杨大妈,一改往日晚饭后才遛狗的习惯,下午才4点多,就吆喝着小狗“臭臭”出门。“臭臭”开始还没明白,站在门口望了望主人,确定是让它出门,才撒着欢地跟了出去。 头一天,杨大妈还从箱子里翻出了好些冬天穿的棉毛衣裤,都放在窗台边上,备用。她担心,万一雨太大了,窗户漏水,可以用这些堵住。家里的油盐米面都还有不少,蔬菜和水果则已经提前买好了,放在冰箱里,吃个三四天应该没问题。 这一天,是8月8日。天气预报几天前就说了,台风“麦莎”将在这一天袭击北京,并带来10年来最大的暴雨。 大概所有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像杨大妈一样,做了未雨绸缪的准备。住在城东望京一带的报社编辑李先生,抬头看看阴沉的天空,终于换上早已特意备好的新的汽车雨刷器,比利时进口、最贵的一种,他估计一般的雨刷对付不了这场大雨。医生邓女士赶到自家另一套空着的房子里,确定门窗都已经关好,并且把窗户缝隙处都用布条塞严。很多公司和单位提前下班,很多人取消了原来种种约会、逛街、外出就餐的打算,早早回家。 人们有点担心,又有点好奇地等着一睹“麦莎姐姐”的芳容。 “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北京气象台8日16时发布的天气预报称,“8日夜间至明天白天,北京天气为阴转暴雨天气过程;明天白天将有大到暴雨。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 台风不怎么多见,对暴雨,北京可是心有余悸。 被提及最多的、让人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2004年7月10日的那一场暴雨,北京几乎全城交通瘫痪。虽是周末,平均堵车时间超过5小时。雨水灌进了地铁站,阻塞了地下通道,淹掉了地下商场,还让那天倒卖《十面埋伏》首映式门票的票贩子赔了血本。10多座立交桥下的积水超过两米,小汽车被没顶、公共汽车一半泡在水里、交警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交通……那场景,让人觉得恍然进入了科幻片中的世界末日。 而那一次,只是不到两小时的降雨过程。虽说是10多年来少有的高强度短时降水,可从100多年的北京日降水资料看,仍然属于一般性的大暴雨过程。一小时内的降水强度约为40~50毫米,此种情况在历史上常有发生,与北京城区一小时降水126.4毫米的极值(1959年7月31日,海淀五塔寺)相比,还相差甚远。 此次袭来的“麦莎”,听起来,可比去年那场雨要可怕得多。 7日下午,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的“应对9号台风迎汛工作会”上,市气象台台长郭虎介绍,“麦莎”将于8日凌晨正面袭击京城,北京将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降雨可能持续36个小时,平均降雨量将达到60毫米。 无论从降雨强度还是降雨范围来看,“麦莎”都将带给北京10年来的最强降雨过程,并有可能因降雨引发相关地质灾害。“10年不遇暴雨袭京”的消息,迅速成了报纸、电视、网络的重要内容。 “听着吓死我了!”地坛医院的护士王克荣说,她家住在东城区朝内小街一带,那里的四合院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老房子本来就没有下水道,通不到市政管网里。以往下雨,全靠院子里的一个渗水井,积水难免,但还能保证雨水不灌进屋子。可是,前阵子因为一项市政工程,这惟一的渗水井却不知怎么被堵住了。8月初的一场雨就已经泡塌了院子里放着的一堆煤,好些天都是一踩一脚黑泥。 同事们都知道王克荣家里住的是老房子,早早就提醒她:“你还不准备些沙子。”临到8号那天下午,还特意让她提前回家去准备“抗洪”。 回到家里,院里的五户人家都在积极“防洪”,有的在门下面包了好几层塑料布,有的用胶布把窗户缝都粘牢,有的在门口垒了几层砖。让她最担心的是女儿的房子,以前就经常漏雨,墙上贴的壁布都是水印。尽管之前房管所已经有人来专门又在房顶上铺了一层防雨布,但这可是10年未遇的大雨,谁知道能不能顶得住呢? 晚上,王克荣把门口的东西都尽可能打了包,地上的都尽量放到桌上或高处。因为进门就是厨房冰箱,她怕万一雨水进来不知道,漏电了可不得了。那天晚上,觉也没睡踏实,随时准备着暴雨来时起来扫水。 其实,前一天晚上她和邻居就都没睡好。因为在8日上午之前,天气预报一直说“麦莎”会在8日凌晨左右开始影响北京。 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闭着眼睛让天方夜谭的神毯带你飞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睁开眼后,你将如何分辨这是个发达国家,还是个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她提到的一个办法是“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而“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平日里光鲜亮丽、一派现代化大都市气象的北京,就曾经被2001年12月7日的一场雪、2004年7月10日的一场雨,弄得灰头土脸,颜面尽失。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的话说,在那场大雨后,“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被别人看笑话怪得了谁?谁让你有笑话给别人看呢。于是,“暴雨考验北京”、“北京雨灾引发反思”、“暴雨下北京城市功能缺失谁之痛”……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在那之后常见报端。众多专家、官员们纷纷质疑、反思,指出北京的城建、气象、交通等各个相关部门协调不畅,预警机制、应急安全措施都存在问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也表示,今后更要把发展的注意力转向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公共社会事业,对路桥、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北京要补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一课。” 暴雨,成了北京人的心头之痛。 这一次,如果打好了应对“麦莎”的这一仗,可不就是一个报仇雪恨、一洗前耻的好机会吗?摩拳擦掌的劲头,从几天前就开始了。 在去年7月10日的那场雨之后,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曾经向媒体解释,“7·10”暴雨的预报还是及时的,在暴雨前1小时,气象部门就向各有关部门发出了强雷雨警报,不过对雨量巨大估计不足。他说:“气象部门只能通过96221、121气象声讯台和气象监测预警塔向公众发出警报,这些常规的办法局限性大,范围也比较小,无法快速全面地覆盖北京大多数人群。” 如果就这一点来说,此次“麦莎”来袭的前期预警,可比去年有了根本的改善。 报纸、电视、网络、短信……各种媒体上,不仅能看到“麦莎”登陆后在浙江、上海一带横行肆虐的情景,8月5日,就有北京媒体报道“北京受台风‘麦莎’影响将可能连续5天降雨”。当时,“麦莎”甚至还尚未登陆。 8月6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局紧急会商,郭虎台长向记者表示,根据当前的气象资料,“明天是‘麦莎’正式影响北京的开始。”从7日晚上起,京城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并持续到8月9日前后。 8月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麦莎”将给京城带来暴雨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准备发出黄色预警》。据气象专家介绍:“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暴雨不但雨量大,而且降雨范围广。”气象部门预测,从8日凌晨左右开始北京将有持续36小时降雨过程,“麦莎”暴雨预计10年一遇,北京市有可能发布历史上首个暴雨红色警报。 这几天天气闷热不堪,但很多人夜里睡觉前,还是把家里的窗户关得严严实实。 不能入睡的,是30万防汛抢险大军。他们从7日夜里12点之后就进入了“战备状态”,枕戈待旦。 8日早上,很多人醒过来的头一件事都是跳下床,掀开窗帘,想一睹“10年不遇”的暴雨是什么样。咦,怎么什么动静也没有呢?本应在8日凌晨到来的“麦莎”竟然没来!怎么回事儿?北京人此时的心态,从害怕、紧张,慢慢发生了变化,有点盼着“麦莎”快点来,“横竖躲不过,咱也瞧瞧新鲜!” 8日上午11时,郭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北京北部地区形成的高压势力一直较强,一定程度上抵挡了台风‘麦莎’外围云系对北京的前期影响,7日预报中的暴雨将会推迟。”他认为,虽然“麦莎”已经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但能量仍然很大,水气条件也非常好。由于“麦莎”速度由原来每小时30公里减慢到15公里,预计傍晚左右,“晚点”的暴雨能够出现。 在这次应对“麦莎”的战役中,北京全城总动员。一共成立了72个防汛指挥部,制定了156个所辖地区及山洪泥石流、病险水库、河道水库调度等重点防汛专项和应急预案,组织防汛抢险队伍30万人,其中驻京部队3.5万人,专业抢险队伍100多支。加上基层居委会、街道组织的人马,称得上百万雄兵。 从7日晚间开始,密云沙厂水库、怀柔大水峪水库已经采取放水措施,降低水位。全市17座病险水库空库迎汛,65座小型水库被要求严格限制蓄水水位。紧邻泥石流沟道高危险度地区的4万居民,被要求提前转移安置。 为了预防暴雨可能造成的情绪不稳定,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的动物们,被严加看管,并限制在特定活动区域。 城里,园林部门伐除、修剪了隐患树木,房管所排查危旧房屋,提前给可能漏雨的房子铺了塑料薄膜。在平房和危改房最多的崇文区,为防万一有旧房出现危急情况,特别选择了8所学校,备好床铺、热水、应急灯等,以备应急使用。 城管提前检查了大型户外广告牌、道路堆放的垃圾物料以防因大风大雨带来安全隐患。交管部门在立交桥下安装了积水自动检测系统和水深标尺。此时,对全市18处易积水地段和施工工地更是严密监控,部署专门警力。地铁和公交公司都表示,根据交通情况,会适时延长运营时间。排水集团已经打开了所属7座污水处理厂所有水泵,准备“喝掉”来势汹汹的雨水。消防队为了对付可能引起的水淹,甚至还专门配备了冲锋舟。 居委会挨家通知,让住户把花盆从阳台搬进室内,检查有没有易坠的物品,以免伤人。电视、报纸早早就告诉人们各种躲避雷雨的办法。不少小区物业都备好了电筒、应急灯、排水用的水泵,有的怕万一暴雨造成停电用不了水泵,甚至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宠物店里的小狗雨衣,这两天也卖得格外好。 整个北京城,可以称得上是万事俱备,等待“麦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正是此时北京人的心态。 “终于下雨了,毛毛雨———好像不是10年来最大的毛毛雨” 这一天,和防汛大军一起“驻守”的,还有众多号称“看不到‘麦莎姐姐’就不睡觉”的网友。不过,他们是以一种和防汛大军截然不同的心情,在等待着。 “据中央洋相台最新消息:‘麦莎’台风已经到达北京通州区,但因为没有按规定办理进京许可证,以及未交纳10元京通快速路通行费,被城管和交警强行拦下,并与之形成对峙……” “因没有北京户口,也未按规定办理北京市暂住证及交纳城市增容费,‘麦莎’进京送水被迫取消并已被遣返……” “‘麦莎’因为没有按规定办理北京市交通牡丹卡,被交警阻截拦下,已被拖车拖至交管大队,因此‘麦莎’8点以后进入三环的活动被迫取消,并给予记3分200元罚款扣车并拘留15天的处罚决定……” 诸如此类,网友们对“麦莎”进京为何“迟到”,给出了各种令人喷饭的“解释”——— “‘麦莎’下午5:30抵达西直门,因路况复杂,不幸无法从西直门桥上绕出,已盘旋3小时之久,目前还在打转中……”(北京西二环与北二环相连接的西直门立交桥,因设计不合理、标识不清,是北京市区内最塞堵的地区之一。———编者注) “由于台风的动力汽油近日涨价,所以‘麦莎’暂停进京,等油价跌了再说。” “‘麦莎’坐上了北京的公交车,不错呀,有电视看,虽说只是播广告。可走了好一会儿,‘麦莎’才发现,怎么不报站名呢?搞得自己这个外地人都不知道到哪儿了……” “麦莎:真是奇怪,寒流可以进北京,工业毒气废气可以进北京,沙尘暴也可以进,为啥不让我进? 北京:寒流是高干子弟,工业毒气废气是暴发户,沙尘暴有常住户口,你有啥?二等公民,说不准进就不准进。” “经专家现场分析:‘麦莎’台风至今仍没有成功进入北京市区,主要是因为其大意地使用了房地产开发商广告上的地图,误以为从回龙观20分钟就可以杀入市中心,结果还没到达轻轨就已经疲惫不堪了,估计今天想到达五环都很困难。”(回龙观:经济适用房社区,地处北京北五环外的北郊,堵车较严重。———编者注) “据可靠消息:‘麦莎姐姐’已经决定不进京了!原因是她了解到进京要办‘暂住证’、‘务工证’、‘生育证’等一系列证件,太麻烦。目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派人前去与‘麦莎’的丈夫进行磋商。另外,北京媒体也承诺,不会称‘麦莎’为‘外地来京台风’……” 台风“麦莎”,已经从一种令人恐惧的灾害性天气,变成了人们嘴里的“麦莎姐姐”,变成了无厘头式调笑的对象。 这种转变,回想起来,应该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吧。 8日一早,一篇题为《北京今日降10年来最大暴雨可能发首个红色警报》的报道,登上搜狐、网易等不少网站页面上部的显眼位置。 这篇刊登于北京某报的文章是这么开头的:“台风‘麦莎’昨夜抵京,北京开始降下10年来最大暴雨,今天早晨出门的市民将能感受到‘麦莎’的威力。暴雨将持续到明天。有关部门称,北京有可能发布历史上首个暴雨红色警报,市民要有充分准备。” 在国贸大厦的办公室里看到网上的这条新闻时,蔡女士下意识抬头狐疑地看了看窗外,“难道西边下雨了东边没下?”她不得不这么想。当时是上午9点左右,窗外别说没有暴雨,云层里还透出了太阳光。 这篇乌龙文章搅得BBS里炸了锅,跟帖不断。 “海淀区晴天!” “哪儿下雨了?都快9点了,这个记者是从月球上发来的稿子吗?”“大晴天啊,晒死了,哪儿来的暴雨啊?!” “现在都11:23分了,还没见下一滴雨,本来计划上午出去办事的没敢出去,结果现在坐在这里干瞪眼。” 一整天,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等着“感受‘麦莎’的威力”。到了8日晚上,传说中的暴雨还是一直没有影子。 “我都从害怕变成期待了。”“以后愚人节改8月8号吧。” “这叫什么事,我一下午都在单位装沙袋防洪。” “哈哈,我昨天在防汛值班,现在还在,我们都开始烧香求雨了!” 一直到9日凌晨了,网友们还在网上吵得不亦乐乎,等待着“麦莎姐姐”的芳踪…… 这时候,李禾君可为自己的决定得意了。她早就决定了要在8月8日这天搬家,这个日子是特意查了皇历选定的。看新闻说这天可能有大暴雨后,她有点犹豫是不是要改个日子,最后还是选择不改,不过为防万一,特意向搬家公司要了有厢的车。 虽然得意于自己的正确选择,不过在新家的第一个晚上,临睡前,她还是关严了所有的窗户。 8月9日凌晨2∶20分,有网友通报:“终于下雨了,毛毛雨———好像不是10年来最大的毛毛雨。” “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政府信用” “麦莎”终于还是来了。 9日上午的天气预报终于让大家悬了好几天的心放了下来,由于台风势力在移动过程中逐渐减弱,原本预报的北京地区的大到暴雨将转为中雨,局部地区有大雨。 截至8月9日下午5时,北京市的平均降雨量为20毫米。晚7时,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通知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解除防汛戒备状态,转入汛期正常值班。 这几天来,“麦莎”是无数论坛里的热门话题,是无数博客中的主题词,是朋友问候的内容,是陌生人见面时的谈资,是假想敌,也被盼望着她带给北京最珍贵的礼物———水。甚至还有人惦记说,能不能把圆明园的水补满了,省得再搞那个湖底防渗工程。 “麦莎”的形象再出现在报纸上时,已经没了之前的狰狞可怖,而是和“一笑而过”、“温柔一拐”、“虚晃一枪”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了。 大暴雨没来,大家最心疼的,是水库里放掉的水可怎么弥补? 水务部门赶紧着急地解释,所谓水库被放掉的水,“严格来说不是‘放水’,而是调度。”这些水有的用于回补地下水,有的用于生态用水,有的用于城市河湖环境用水,从需调度水库、调水路线到调水量,都做了科学的计算与规划,“一滴水也没有被浪费。” 还有人在问:“‘麦莎’虚惊北京动真格值不值?” 尽管那几天在闷热的夜里也不敢撕开窗户上贴的胶条,尽管提心吊胆几个晚上没睡踏实,尽管被“忽悠”,王克荣还是觉得:“再怎么说,也比真的暴雨来了,什么都不知道、一点没有心理准备强。” 被“忽悠”的人这么说没问题,不过,气象台这么说,就有人不太乐意。 事后,北京市气象台在向媒体解释为何“麦莎”预报不准时,提出了“经验积累不够”,“台风移动路径很怪,很难预报”,“目前本市的观测、研究手段存在很大不足”,“气象研究上的投入还很有限”等原因。 一位网友直言:“这就是典型的找客观、推卸责任的表现。谁也不会要求天气预报能百分之百准确,可是,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相关部门能不能至少说一句致歉的话?” 也有人担心,未雨绸缪或许比台风真的到来而没有准备要好,但是,这一次天气预报颇有一种“狼来了”的效应。“大众对天气预报的信任程度将会受损,而这种损失将以何种面目出现,还尚未可知。” 还有人则把这件事看得更为严重。司法部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武俊在一篇评论中认为,气象预报是一种由气象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信息的透明和准确,验证的其实是“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政府信用”。 有意思的是,等待“10年不遇”的暴雨不得,“麦莎姐姐”前脚刚走,8月12日,另一种“10年不遇”让人们措手不及。这天,京城大雾弥漫、雷声滚滚、暴雨倾盆。据气象专家说,这个季节,这三种天气现象同时出现,10年罕见。结果,这种10余年未见的天气,导致西三环、南四环都有立交桥出现积水,有的地方断路达数小时。密云县内发生3起伤亡事故,4人死亡,多人受伤。 以前没准备的时候,被大雨“涮”得够呛;全力以赴时,却被闪了个空;等你放松警惕了,又遭遇突然袭击……“敌人”可实在是狡猾。 其实,还是一篇《麦莎来不来生活一样过》的文章说得实在。“实际上,一个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是看临时的准备,而是看平时的积累:房屋是不是足够坚固、各种设施的防灾指标是不是都严格执行、医药食品等的储备是否够用。平时把事情做到位了,就不会产生心理波动和紧张感。” 夏天有雨,冬天有雪,春天有大风、沙尘暴,还有干旱、洪涝、人为破坏……需要抵御的灾害数不胜数,如果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恐怕真是防不胜防,忙不过来。 (冯玥) [中国青年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