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逐渐隆起的漫长过程中,这里生成了草甸、湿地、冻土、荒漠的独特高原生态系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这里栖息着藏野驴、藏羚羊、黄羊、岩羊、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和珍稀禽类。这里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
刚刚建设完成并且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从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穿过,其中,格(尔木)拉(萨)段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这片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土地,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上有限的几块净土之一。
有报道说,海拔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40年前挖掉草皮的地方,至今也没长出一根草来。人们不由得担心,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在给饱受交通不便的高原人民送去欢乐、富裕的同时,会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可修复的破坏?当旅游业变为藏区经济支柱的同时,大量的城市旅游者的到来,会不会使藏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有所改变呢?
有一种说法,工程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单纯从自然环境上来讲,任何工程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有环保学者指出,从近期看不可否认,青藏铁路格拉段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铁路的施工也会给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铁道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前,就邀请中科院、环科院、铁科院、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青藏两地的环保专家,对青藏铁路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反复研究评估,完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的审定批复。此次青藏铁路建设中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达到十多亿元人民币,约占工程总投资的8%,大大高出了目前国家规定的大型工程环保投入应达到3%的标准。
有专家指出,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对于高原的生态环境并不存在大的直接影响。但从铁路开通后藏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仍不可忽视。
在拉萨市某服务行业工作的藏族青年旺加,打算等铁路开通后,就给自己买辆小轿车,因为他深信铁路修通后汽车肯定会降价。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特别提到,在一些地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牧民将羊卖掉去换摩托车、卡车,结果成为无羊户,所以羊只的数量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牧民的消费缺乏理性,很多人为了追逐城市里的消费,看见什么好东西,就卖一只羊,结果把羊都卖掉了。羊只减少了,反过来对生态也产生影响,原来牛羊马与草原的各种植物之间形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了,比如很多羊吃而牛不吃的草成为优势种,这样对牛的生长反而不好。
更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牧民交通工具的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藏区汽车废气的排放总量会大幅度增加,对于环境的影响能否降到最低,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西藏一直是全世界各国旅游者向往的地方,近年也成了国内旅游的热点。西藏和周边各省藏区地方政府都把发展旅游业确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众多向往西藏风情的游客们离心目中这片神秘土地的距离在慢慢拉近。
有学者认为,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还应该思考一下旅游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知道了不利因素,才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以防止,至少有所减轻。
“文化最重要的不在形式,而是在于民族意识、价值观、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等。文化的这种灵魂,很大程度上又依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旅游业首先就在这方面带来冲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指出:目前,在旅游业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否定的悖论。旅游之所以能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有传统文化的吸引;然而目前这种发展旅游的模式,所保存的只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破坏的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已经成为当前发展藏区旅游业亟须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本报记者 潘希)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