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洋一号”12月17日电 (记者 邱红杰) 在多日努力未果之后,“大洋一号”终于在当地时间17日下午在印度洋找到热液硫化物矿石样本,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实现了首次印度洋之行的最大心愿。
当电视抓斗缓缓地将重约45公斤的热液硫化物矿石样本放在甲板上时,在场的科学家一片欢呼。“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大洋协会总工程师郭世勤说,“这是一段完整的烟囱体,反映了海底热液喷口的典型特征,对研究和比较三大洋热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此,执行中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找到了热液硫化物,其中尤以印度洋的样本形态保持最好,包含的内容也最为丰富。
此次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从热液活动区采集到生物样本。与硫化物一起从2400多米深的海底被抓上来的有海葵、蜗牛,还有看似植物其实是甲壳类动物的藤壶等生物,它们附着在矿石上,让整块矿石看上去像一个天然盆景。研究已经发现,在高温高压的热液活动喷口附近安家的生物有着特殊的生理结构,因而其基因也有着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大洋一号”获取硫化物的这片区域位于东经70度2分,南纬25度19分一带。2000年8月,日本科考船KAIREI率先在这里发现了热液活动的“黑烟囱”。这是由于海水渗入地下遇热后重新喷出地表,热水从地壳中溶解携带的金属矿物遇冷后生成硫化物,在海底形成烟囱状景观,烟囱四周同时也会沉积成金属矿床。
早在12月14日,“大洋一号”就已到达KAIREI区域。随着向预定目标的不断接近,海葵首先出现在深海电视摄像屏幕上,随后又看到了虾。当一个冒着黑烟的喷口一闪而过时,无数的虾像蜂群一样聚拢在一起,白色的海葵将海底覆盖,像是刚下了一场大雪。探测仪器同时记录下这里海水温度、浊度的异常。但由于电视抓斗出现故障,取样工作只能无功而返。
“大洋一号”做好充分准备后17日重返KAIREI区域。上午10时许,电视抓斗下水,在海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选定目标后一抓即告成功。下午1时许,抓斗将这些宝贵的硫化物和生物样本带回甲板。
“大洋一号”远赴印度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取热液硫化物和热液生物样本,并争取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为今后印度洋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