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毛磊
该如何描述21世纪初的世界?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风行的新书《世界是扁平的——21世纪简史》中,用所谓“扁平世界”观来概括新世纪全球化发展呈现出的最新特征。科技合作全球化趋向深入则是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
科学研究的课题正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诉求。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禽流感肆虐全球、原油价格屡创最高纪录……世界多次见证灾难,经受考验。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面对传染病等威胁,任何国家已无法独善其身。要想解决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全球性问题,也需各国协同研究和合作。
2005年,不少重大科技问题的国际合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印度洋沿岸国家就建设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完成了多轮协商。在1月于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会议上,联合国代表宣布了建设全球性灾害预警系统的设想,该系统将针对所有类型自然灾害进行早期预警。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今年2月正式生效。10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代表同意启动《京都议定书》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谈判,并决定就探讨控制全球变暖的长期战略展开对话。
今年6月,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的六方达成一致,决定将这一耗资高达100亿美元的项目选址确定在法国,从而在探索未来安全、高效和洁净能源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禽流感成为众多国际和地区性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日内瓦举行的禽流感问题国际会议,成功通过预算达10亿美元的全球行动计划。
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资金、人才和知识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通,正在推动科技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科技合作成为全球性活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数量正在增多。匈牙利和爱尔兰两国的企业科研投入中,高达70%来自于国外跨国公司。在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这一比例也超过了40%。另据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公司在美国投入的研发费用增长了3倍,外国公司注入美国的研发资金要多于美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研发投入。
当今科学研究日趋复杂,在一些重大项目上进行合作,也是科技发展本身的内在需求。技术的进步使科研活动中地域因素的重要性下降,距离不再成为障碍,从而为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大协作提供了新的便利。由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近年来的一个成功范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合作全球化的大潮,为各国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审时度势之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将眼光投向下一个5年或10年,积极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科技竞争。
美国目前仍保持着头号科技强国地位,但美国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丢掉科技优势。美国国家科学院今年发布长达500多页的报告,敦促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科研和教育。欧盟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将成员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约1.9%提高到3%。日本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连续3年保持在3.35%,日本政府计划从2006年度起,在5年内向科技领域投资25万亿日元(约合2126亿美元),全力推进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英国制定了一个长达10年的科技创新投资框架计划,打算到2014年将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印度也设定目标,提出到2007年财政年度该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科技投入至少翻一番,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科技合作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加快科技创新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应该看到,全球范围内科技合作资源的配置目前仍由发达国家主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11月在名为《迈向知识社会》的首份“世界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正横亘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知识鸿沟”。经合组织成员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2.2%,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比例分别平均只有0.2%和0.1%,而且这一“鸿沟”还有扩大之虞。
因此,如何保证各国都能成为科技合作全球化的受益者,建设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仍然任重道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