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伞要求演员的脚腕灵活,柔韧
中国杂技独树一帜,其中有一门蹬技更是让人叫绝。蹬技是演员凭借双脚来托起道具,从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从绢制的花伞,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都可以蹬得花样百出。纤纤细足如何练就如此绝技,这对蹬技演员本身来说有何特殊要求吗?
蹬伞高手突然罢工,传统蹬技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
中国杂技团的于小飞是个蹬伞的高手,她的表演还获得过国际金奖。她最拿手的是同时蹬两把伞,能上下翻飞,十分好看。但是前不久,于小飞却突然找到教练,决定不干了。于小飞的突然罢工,让蹬技教练顾雅玉十分意外。
本来,蹬技大多数是由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底座上,以双脚来蹬弄各种道具,前几天顾雅玉对目前杂技团的蹬技项目进行变革———招了两个男弟子作为底座,扛着女演员在肩上面表演。
因为现在很多人觉得蹬技太古老,受欢迎程度越来越低,面对蹬技的尴尬,顾雅玉只能想尽办法对蹬技进行改革,她想在蹬技中加入一些托和举的因素,但是不管蹬技怎么创新,都离不开这个蹬字,如果离了蹬字那么就不能称为蹬技,所以要围绕蹬的这个动作重新设计动作。
目前以人为底座的蹬技节目,其他杂技团有过几对成功的组合,而中国杂技团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设计编排,也已经组建了两对。可是,于小飞是演员当中技术最好的,设计双人蹬技的时候为什么把于小飞撇到了一边呢?
教练提出新创意,于小飞训练面临巨大困难。
原来,在双人组合中,于小飞有着一个致命的欠缺。她个子比较大,别人都举不了的,扛不了的,所以她就适应不了这个。一个好的蹬技演员,这脚下的功夫不是一年半载能练出来的,没有个三五年登不了台,更何况这是国家杂技团。因为个大而放弃,这太可惜,那么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既然她那么大块儿,不能说当尖,她技术又好,我就想法给她到处寻摸这个小尖。”顾雅玉说:“后来在黑龙江那有个小尖已经练了两年多,我就给她找来了。”
所谓的小尖,就是指在杂技多人组合中,表演位置处于最上方的演员,小尖演员除了技术要过硬之外,还要求她身形小巧、体重较轻,要不然,在下面托着她表演的底座演员们可就吃不消了。
可困难才刚刚开始,不久,更大的矛盾又出现了。在练的过程中,于小飞从来没有举过,练着练着,腰也疼,腿也酸,和小尖的配合也欠缺默契。于小飞越练越没有信心了。
练杂技的怎么会连一个人都托不住?有些项目,一个人肩上多了可以站六七个人,就算是女孩子,练一下,支撑个把人应该没问题?
蹬技实际上是让人的脚从事手应该完成的工作。
原来蹬技和杂技其他项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挑选蹬技苗子的时候,对于脚的形状和条件就有了一套奇怪的标准。顾雅玉说:“蹬伞演员腿要长,那么现在讲线条要修长一些,要叫我选这个材,最好是舞蹈演员那种材料是最好的,另外脚腕子要柔。”
为什么蹬技对力量要求不高,对脚的柔韧性和腿型却选择苛刻呢?演员在做蹬伞动作时,完全是靠脚来感知物体的重心,控制好它的平衡,并判断物体的飞行下落轨迹。这就要求演员的脚腕灵活、柔韧、而且敏感。与此同时,修长的双腿能带给人们很好的视觉效果,因此,粗壮的腿部成了蹬技演员的大敌。简而言之,蹬技的训练,就是要使人的脚从事手应该完成的工作。
那么,这样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进化过程把手解放出来了,整个上肢肌肉的特点,就是数量多,细小,神经支配丰富,可以从事精细复杂的工作。而人体分工为支撑体重的脚,它的肌肉特点就是粗大,神经支配比较起手部来说要少。因为,它体现的主要是力量特征,而不是技巧功能。
脚的任务从支撑,变到从事高难精细节目的表演,于是,蹬技演员的脚就体现出了很多手的特征———纤细、灵巧。蹬技当中也有重蹬技,比如蹬一个大水缸。可分析一下重蹬技表演就会发现,演员主要还是脚腕在运动,并且,一个水缸或者桌子的重量也无法和一个大活人相比。因此,在训练当中,对蹬技演员也有了特殊的要求。并且,除了外型条件和训练方法苛刻外,新创意的蹬技表演要由人作为底座,这样平衡很难把握。原来顶多蹬几把伞,加起来也就是几公斤,可换成了个大活人后,这下于小飞就吃不消了。
为了让于小飞重拾信心,顾雅玉又开出了一剂秘方,让于小飞进行补充训练,锻炼腹肌、背肌和臂力,尽管很艰苦,但她咬着牙坚持下来,于小飞也逐渐有了自信。当自信一点点建立起来时,可蹬技训练馆里却并不平静,一场新的风波几乎毁掉了顾雅玉和于小飞的所有努力。
传承千年的蹬技,一次小小的改革,就好比把一切努力推倒重来。
蹬伞是杂技蹬技类中技术要求最高的,用行话说也就是最吃功的。由于伞的材质较轻,在表演中运动的轨迹飘忽不定,演员必须保持身体稳定的同时还要用脚托弄伞具,做很多动作。而顾雅玉对蹬技的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的难度。
原来,在顾雅玉的设想中,演员们原先头顶在座子上,手中再摇四个毯子,现在想把座子换成人。表演的时候就把座子上的顶圈拿下来,绑到作为底座的演员的脚上。一开始,大家都觉着还挺舒服,很稳当。可是突然有一天,顾雅玉为了增加难度和观赏性,又决定在表演时把顶圈去掉,结果,去掉一个小小的顶圈等于把以前练的全部推翻,一切从头开始。
蹬技,没个十年八载的苦功练不出个模样。在唐代,“蹬技”已见记载,但那时练蹬技的多是上肢不全的残疾人,为了自理日常生活而练出的技巧,比如使用梳子梳头、使用筷子吃饭乃至绣花。到了北宋,蹬技已经发展成一大类杂技节目,那时称蹬技艺人为“踢弄家”。
原来只要躺在架子上就可以完成动作,如今,要以大活人为底座后,又要技巧,又要力量,又要难度,又要美观,这下,训练馆炸开了锅。教练要求创新,队员却内心抵制,但是顾雅玉的众弟子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蹬技原本是一个相对安静的项目,这一次顾雅玉决心走得更远一些,希望能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蹬技本身比较柔,如果设计一些动作,在给人一种惊险感觉的同时完成优美的动作,想必能给观众更多的新意。
供稿/央视《走近科学》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