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可丽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黄河和长江源区的降水在近5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在最近10年黄河源区的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长江源区的降水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查明黄河和长江源区有相似的多雨和少雨年环流差异特征和形成机制,只是差异程度不同,长江源区多雨和少雨环流特征差异的强度不及黄河源区。
王可丽利用江河源区6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发现,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近50年的变化基本上是年际波动,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最近10年黄河源区的降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2年~2001年的10年间,玛多站降水的线性下降趋势达到每年8.5mm,而长江源区则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沱沱河站降水的线性上升趋势达到每年13.6mm以上,1994年降水为162.7mm,2002年降水为422.2mm,不到十年就上升了259.5mm;并对黄河和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不同位势高度和风场、流场的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江河源区多雨年,蒙古上空有很强正位势高度差,通常在此出现的蒙古低压被这一正位势高度差强烈地削弱,导致高空西风气流平直,长江源区多/少雨的环流形势与形成机制同黄河源区基本一致,但在强度上略有不及,江河源区的多雨或少雨主要受来自南部的气流影响。长江和黄河多雨与少雨年的水汽输送差值流分布比较相似,为明显的偏南输送流场,水汽的差值输送由青藏高原以南向北进入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成为主要的影响源。江河源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减少,西南季风的偏南水汽输送较强/弱,使得江河源区有较强/弱的水汽来源,从而降水较多/少。 (王进东)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