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洛杉矶3月13日电(记者陈勇)美宇航局“星尘”项目科学家13日报告说,他们在彗星“维尔特二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不仅证明彗星物质构成的多样性,也揭示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一些奥秘。
这种物质是橄榄石,即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由于这是一种在极高温度下才会形成的晶体,地球上一般在火山岩中才能发现。而科学家们在遥远、寒冷的彗星上发现了它的存在,出人意料。除橄榄石之外,他们还发现了含有钙、铝、钛等金属元素的晶体,也只能在高温下生成。
“星尘”项目首席科学家唐纳德·布朗李当天说,人们通常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外围寒冷之处活动的星体,主要由冰、尘埃和气体组成,而彗星“维尔特二号”上存在橄榄石等高温生成的物质,意味着这颗彗星历史上有“火和冰”。布朗李认为,这一发现表明不同彗星的构成并不一致,各自也有不同的历史,而“维尔特二号”的历史尤其复杂。
项目科学家佐伦斯基认为,橄榄石等晶体表明,构成彗星的是低温到高温下形成的多种物质的混合。他推测,太阳形成初期可能有非常强烈的喷发活动,把它附近高温下形成的橄榄石等物质“吹”向太阳系外围,这些物质就被类似“维尔特二号”的彗星所吸收。
1999年发射的“星尘”飞船经历了45亿公里的“太空长征”。2004年1月,飞船与彗星“维尔特二号”近距离交会,并采集了彗星尘埃样本。今年1月15日凌晨,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
“星尘”项目的策划者、副首席科学家邹哲说,“星尘”捕获的彗星粒子数量为百万以上,仅肉眼能看到痕迹的就有20多个,目前这些粒子已分给150多名科学家研究。飞船在太阳系飞行过程中还捕获了不少星际间尘埃粒子,科学家们不久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完)
巴人论评
热核聚变新论对彗星产生的描述仅仅是偶合吗?
我们注意到美国科学家关于彗星成分研究的最新报道,称在彗星“维尔特二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比如发现有橄榄石,即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而这种物质在极高温度下才会形成的晶体,地球上一般在火山岩中才能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科学突破。
这些事实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彗星在太阳系早期确实经历过热核聚变,其后由太阳系边缘物质逐步冷却后形成的。我们始终认为,早期太阳在体积尺寸上是非常巨大的,热核聚变范围很大。这是由于两宇宙云相撞形成的结果。边缘物质随着太阳体积收缩而零散化,这就有条件使得那些掉队的太阳系边缘物质能够逐步冷却后并经过相互碰撞形成彗星。
彗星形成的机制,这在An.Lee的《基本粒子致使热核聚变和恒星演化》文章中阐述得比较清楚。美国科学家对彗星物质的分析,基本上证实了彗星同样需要经历短期热核聚变过程的形成模式。
人类在探索人工控制热核聚变方面,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但至今仍然还停留在有限的非连续的物理实验阶段,一直没有取得非常重大的突破。可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存在根本性的认识误区。我们认为,本世纪热核聚变试验能有所突破,最有价值的可能还是理论的突破。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热核聚变新机制的理论确实具有不可限量的科学价值。
可见,热核聚变新论对彗星形成机制的描述决不是偶然想象所为!热核聚变新论也必将对旧有的宇宙演化理论带来更大的冲击。
[巴人 2006-03-14]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