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当时我国中原地区某图书馆原有中医药古籍孤抄本8种,而实际调查后却发现仅剩6种;而在这6种当中,又有1种已仅剩书壳,内页早已风化焦脆,一触即破,无法翻阅。
宝贵遗产 少有问津
中医药古籍抄本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截止到1980年底,全国113个图书馆中所藏建国前抄刻的各类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其中,中医药古籍抄本约占5100种左右,而未经刊刻者3900余种,已属孤本者3600余种,仅清末前的孤抄本就有800余种之多。
中医药古籍抄本涉及中医经典、中医医案、诊法治则、中药方剂、综合医籍以及临床各科,其中以临床各科类抄本数量最多,达到2200种左右;其次为方书类和医案类,约为1700余种;而有关本草、伤寒金匮、针灸推拿、诊法内容的抄本共计约1200余种;有关医经、综合、医史及其他内容的抄本共计约800种左右。对这些抄本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继承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拓宽临床辨治思路,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但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裘俭介绍,迄今为止,就留存于国内的5000余种中医药古籍抄本而言,除少数学者对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进行了校注并撰写内容提要外,绝大多数古籍抄本仍被束之高阁、少有问津。
进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一方面,能补充和丰富中医药文献学研究内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为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也就是说,通过对重点抄本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和校刊,在充分汲取古人宝贵临证经验的同时,还能印证或修订以往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中对于重点人物、重要文献等所作的评价。但为什么如此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抄本却越来越乏人问津呢?
裘俭分析认为,究其原因,对中医药古籍抄本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基于抄本研究的诸多特殊性,使得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迄今为止,对于当前抄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尚缺乏完整、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抄本数量庞大、保存分散,为集中进行筛选和论证带来一定困难;抄本为手工书写,字体多不规范,异体字、俗体字、错讹字甚多,加之书写年代久远,字体有些已经脱落,尚需根据上下文意及相关著作进行酌定、辨识……而这些,都带有相当的难度。
同时,抄本研究本身属线装古籍版本研究的两大分支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医学史、文字学、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研究难度远大于刻本。因此,造成长期以来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始终处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艰难境地。
学术价值 独树一帜
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文献学研究不仅是中医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现存中医药古籍抄本中,不乏历代著名医家精辟的学术见解与独到的临床经验,加之抄本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在中医药文献学研究领域始终独树一帜。
裘俭认为,正是由于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使得该项研究在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许多未经刊刻的稿本和某些仅仅通过抄本形式流传的文献,正是籍于抄本这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得以保存和流传,如《天元玉册》一书。此外,某些医学著作的原刻本已佚,今已无从见到,正是通过抄本形式使其免于湮没遗失。如《痈疽辨疑论》二卷。再有,许多古代医书的单行本早已失传,正是籍于其他书籍的抄本使我们今天得以一睹这些“幸存者”的“芳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抄本中的影抄本由于保留了宋元旧本的原始风貌,因而极具校勘、艺术及文物价值。如《甲乙经》的汲古阁影宋抄本;《伤寒总病论》清·汪士钟艺云书舍影宋抄本等等,这些影抄本,由于其所据底本均为罕见珍贵的宋元旧本,因而具有极高的校勘学价值。加之有些抄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还经过了某些名家的校注,如清咸丰二年潘道根补注的《薛一瓢先生温热论批本》等,就极具“锦上添花”的妙处。
裘俭指出,加大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力度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这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许多自然与人为的因素,使得一些珍贵孤抄本已经面临残缺甚至亡佚的危险。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的当时我国中原地区某图书馆原有中医药孤抄本8种,而据调查,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仅剩6种。6种中,又有1种已仅剩书壳,内页早已风化焦脆,一触即破,无法翻阅。因此,积极进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使沉寂多年的中医瑰宝重见天日,不仅可以使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得以科学保存,弘扬中医学术、促进中医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