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10
5月27日~28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及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共同举办的首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就纸张保护与修复的传统工艺历史及发展、纸张科学分析的最新进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才匮乏才是中国纸张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告诉记者,我国各级博物馆(院)、档案馆、藏书楼等估计共存古籍3000余万册,其中1000余万册需修复,而全国的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就在这100人中,还包括做临摹、拓片等工作的人员。他们年龄集中在40~50岁,40岁以下的不到1/6,人才断档问题严重。记者粗略一算,这100人每人需修复10万册古籍,以每天一册的速度计算,需要365天连轴转,并持续800年。
依靠100人持续工作800年显然只是笑谈,但古籍修复人才的匮乏是不容忽视的。记者在会议间隙的随机采访时发现,在主办方的严格控制下,中方仍有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不乏从各地博物院、图书馆赶来取经的,但对纸张保护能道出一二、真正达到交流目的的并不多。某博物馆的一位代表这样告诉记者:在行业内,我们都知道,真正做修复工作的就那么几个人,我们来这个研讨会,交流根本谈不上,就是来学习的。
日本:民间组织担国宝修复重任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日本国宝修理装潢师联盟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纸制文物修复体制、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报告。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这个联盟担当着日本国内纸制文物修复的重任,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以确保修复事业安全进行。
据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原所长渡边明义介绍,19世纪末,日本的废佛毁寺运动使很多文物流失到市场。政府很快对此作出反应,并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其中就有对文物修复事业发放补助金的制度。百年来,这些文物修复人员一直在民间从事修复工作,并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由传统艺人晋身为专业技术人员。1959年,国宝修复师联盟成立,将日本7家极具实力的修复作坊集合在一起(2004年起发展为10家),成为国家纸张修复装裱事业的主体。由联盟策划和组织的法定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培养讲习会逐年举行,甚至成为负责国家文物补助事业的政府职员了解修复技术、材料以及保存等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并促进了行业间新技术的推广和交流。2003年,该联盟引入资格制度,通过授予修复师社会信用的方法,使具有资历的修复技术人员独立起来,其修复行为的安全性也因此增大。而联盟更大的贡献是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讨活动和修复者的培养等工作。
意大利:正规教育保证修复人才
近年来,中国也一直与意大利文物修复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据意大利文化遗产部一份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意大利有专业纸张修复实验室99个,分布在39个公立机构和60个私立机构,约有200名从事书籍、文献和档案修复的修复师以及200名修复技工。不仅是大学,一些修复基金会、研究所、专业修复学校等都为文物修复领域不断地输送和培养人才。例如著名的斯伯莱都书籍遗产保护和修复学校,其专业修复师培养教学计划包括书籍和文献材料化学、化学和生物病害机理、手工制作和材料分析、保护处理和修复方法、保护和修复方案制定等。在两年的学习中,总计为1700个课时,第一年有500个课时用于理论与实践、350个课时进行校内实验室实习;第二年有300个课时的理论与实践、150个课时的校内实验室实习、400个课时在欧盟国家及相关国家的专业修复实验室研修。而类似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大学里是很普遍的。
中国:亟待建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古籍修复技艺及其重要性举世公认,但我国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还属于学徒方式,远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2003年,文化部颁布了《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明确提出国家在20年内拨款10亿元,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工作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迄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专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的人员现在只有半数左右仍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有专家建议,应尽早使文物修复作为一门学科定型,通过大学或专业学校培养成熟的修复人才,在高等院校中新立或强化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中高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通过客座、特聘有修复经验的专业修复师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专门的纸张修复研究所,加强对纸张修复和保护的研究,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对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在职纸张修复人才进行培训,并成为学术成果汇集与推广的平台,使其教育宣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不同保护修复机构间的横向结合,包括成果的展示和技术与经验的介绍,不同修复机构间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培养,使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特点的技术形成互补促进的局面;加强对传统纸张修复技术的继承和推广,组织和聘请老修复师向青年技师讲授经验和技法,同时组织科研人员与老修复师一同工作,对修复材料、修复工具和修复技术进行研究,用师承、聘任等方式切实解决传统修复技术的传承问题。(保婷婷)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