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25
通讯员 张兆军 本报记者 石明山
原来的盐碱地已经变为成片良田
东北西部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而且在三大分布区中生态退化速度最快。其中,平原中部土地碱化率已接近100%,旱作耕地已全部沦为中低产田;湖泡全部碱化,造成渔业萎缩;原本丰美的羊草草原也严重退化,导致牧业衰退。曾有人预言,如不施以全面整治,50年后许多地方将变成无人区。
但现在,这里正被酝酿着开辟为东北第一大农业灌区。
6月16日,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化日”到来之际,由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吉林省大安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得到吉林省政府批准,被列为吉林省“十一五”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这个可行性报告的顺利通过,意味着东北西部荒漠化治理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规划中的大安灌区(全称大安古河道灌区)设计面积为131.2万亩,是东北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区的核心地带,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下游右岸、吉林省大安市中部。范围包括大安市的10个乡镇,是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最集中、农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在盐碱化如此严重的地方开辟灌区显然有违常理,但现在,这个“大胆”的构划有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历时15年试验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
贫瘠的盐碱地
遥感技术发现四千年前的古河道
1989年至1992年,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以孙广友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应用遥感技术发现并查明了松嫩平原西部全新世的24条古河道。依据这一成果,孙广友提出了引嫩江水可使东北西部新开发620万亩水田——在治理东北西部荒漠化的同时建设东北重大水稻基地的方案,从而引起了吉林省的高度重视。随后,以孙广友为首的课题组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带有盐碱斑的重度苏打盐化草甸土种稻试验”,获得国家两项发明专利“古河道型浅湖泡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古河道盐碱湿地水旱复合栽培技术”;并首次提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演化突变论,即人为内陆化使盐碱范围快速扩展,反之,合理调控又可以使盐碱化土地快速恢复,为西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还提出了松嫩西部并非总体缺水、嫩江有支持古河道开发水量的新观点,被后来的研究所证实。同时,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地理学贯通式研法”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大大缩短了前期研究时间,而且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
古河道十年试验 贫困村步入小康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古河道课题组在发现大量古河道后,为了验证古河道区综合开发的可行性,于1994年在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大安古河道北端叉古敖村设立了科学实验站,开展了以盐碱地种稻为核心的万亩试验。试验区里包括四个碱湖、三大块重度盐碱地、两块涝洼塘;岗坡上6475亩十年九旱的中低产田,是全村1447口人的立命之本。贫乏的资源和恶劣的环境,使这个远近出名的贫困村几十年难以翻身。如主试区所在的后叉古敖屯,人均年收入仅390元,绝大多数住的是破旧土屋,玉米面为常年主食。重灾年有人外出讨饭已成传统。
万亩试验区实施以种稻治碱为核心的农业开发后,建成了东北亚最大的内陆盐碱地种稻为核心的综合试验区,并创造了吉林西部碱地水稻高产纪录——11050kg/hm2。试验区开发仅10年就使后叉古敖屯发生了明显变化:砖瓦房从3户(占2%)上升到83户(占57%);主食全年大米化;农田小型拖拉机由5辆上升到110辆,而且实现了摩托车、电话和手机的普及,中学生的辍学率由75%下降到不足10%,每户平均年净剩一万元。从而为大安灌区百万亩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模式。
治盐碱开世纪之战 兴湿地现北国江南
古河道万亩试验表明,实施以种稻治碱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开发是一条科学途径。试验区开发种稻后,轻重盐碱地变成了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以万亩试验区为样板,在带有碱质荒漠的重盐碱地实施大安灌区百万亩工程,本质上是一个治碱工程,而从其百万亩的规模和难度来说,可谓东北地区治碱工程的世纪之战。更为独特的是,治理盐碱并不是单独为了优化环境或建设生态保护区,而是通过实施水田开发、草原与苇田灌溉、养殖水面规划,来建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体化的人工湿地。待灌区建成时,这里的稻田将绵延百里,周边草原重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
建东北第一灌区 保国家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对粳米的需求尤为紧迫。全国粮食在出现连续7年的负增长后,北粮南运成为新的流通模式。东北是我国唯一生产粳米的地区,然而单季种植和优质后备土地枯竭,使东北的水稻生产在满足国家需求上面临巨大挑战。松嫩古河道研究成果恰在一定程度上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创新技术。以大安古河道试验研究为基础规划设计的大安灌区,总开发面积达131.26万亩,将成为东北第一大灌区,可年产稻米30万吨,纯效益可达2.25亿元,还可生产115.1万吨鱼、2312万吨羊草和4292万吨芦苇,形成巨大的复合经济效益,为在松嫩平原西部构建新型的现代化稻米加工、肉乳、水产等综合性产业带提供基础。另外,还可安置4万就业人口。这对灌区所在的大安以及相邻的乾安、通榆、长岭等四个拥有150余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市县的社会经济,将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以古河道万亩试验区为模式,预测灌区建设10年左右,可使区内约20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初步实现小康。尤为重要的是,东北最大灌区的建成,对进一步强化东北粮食基地、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