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12
4月23日上午8时许,甘肃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小学的100多名小学生正在出操,突然一些学生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腹痛的不良症状,反应强烈的几名学生最先被送到了陇西县首阳医院。之后,学生家长先后将68名学生送到医院。
据事后调查,学生们纷纷报告早操时在操场上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农药味。甘肃当地媒体《兰州晚报》转述一名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时,不仅学校的师生闻到了这股浓烈的味道,学校周围的村民也闻到了。后来,医生告诉我们说孩子没事,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孩子输完液回家没几个小时就又犯病了。”
4月30日,十多名较重患者被送往甘肃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5月2日,陇西县首阳镇卫生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给出了这次事件的诊断结果:群体性癔病。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甘肃省儿童医院的一位李姓值班医生称,他们未从患者体内查出“有机磷”等有毒元素。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朱仲德说,经过检查,这些孩子的神经系统都还好,但淋巴细胞水平偏高。患者陈龙父亲也说:“学校四周都是村民的住宅,根本没有化工厂,最近的化工厂离学校也有3公里之远。”
然而,甘肃卫生部门的诊断报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表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甘肃此次事件学生“集体中毒”的可能性较大,对相关医院的诊断结果持怀疑态度。
有人认为,学生描述的中毒事件,时间是早操,地点是操场,突发状况是闻到“浓烈农药味”,然后68名学生才相继出现看不清黑板等症状——事件的因果分明、细节可信,应该不单单是紧张或者恐惧这么简单!甚至有网友还为此拟一对联,上联是:说你癔你就癔不癔也癔,下联:说你不癔你就不癔癔也不癔,横批:随意。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导师尹文刚告诉《北京科技报》,群体性癔病发作,是指某种精神紧张相关的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发的心理或精神障碍。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
因为是难以量化和检测的心理疾病,所以专家认为群体性癔病的诊断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群体性癔病必须排除患者的器质性病变,比如物理原因或者生化原因引起的病变。本次事件中,必须证实孩子们闻到的怪味确实不存在,完全是心理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年龄一般比较小,在幼儿园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接受暗示。” 尹文刚指出,“而且,女孩子发生癔病的可能性更大。”
事实上,“群体性癔病”的误诊确实发生过。去年5月,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内,先后出现头晕、恶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给出了这样的意见: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关,属于群体性癔病。
但事件最终水落石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最后证实“康乃尔化工”发生气体泄漏,吉林化纤千余工人中毒并非之前所说的心理作用。
那么,这次事件又是不是去年吉林化纤上千名工人集体性癔病的重演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北京科技报》,本次事件和去年吉林化纤发生的很像,但究竟是不是中毒,还需要进一步调研。
首先要排除气味存在的可能性。附近工厂的排出物是什么、如何排出的、当时附近风向如何?在这些因素都不能指向“怪味”的存在时,才能考虑纯心理的癔病。
其次,集体性癔病是感应性的精神障碍,第一个发病的人必须是癔病性性格,被感染的人也应该有癔病性倾向,完全不是这种性格的人很难产生这样的反应。如果说这60多个小孩都得了集体性癔症,那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性格分析。
对媒体报道说兰州儿童医院没有查出“有机磷”,沈政认为,“那是肯定查不出的”。如果中毒为真,那么该事件中,有害物不是以食物和饮料的形式,而是以气味的形式进入人体。通过嗅觉系统进入人体的有害物一般都比较微量,且持续时间较短,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也非常短暂。有时,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就很难再查出。由此看来,目前还不能完全排除这些孩子中毒。
“68名学生不可能都有癔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告诉记者,“孩子们淋巴性细胞水平偏高应当是病毒类侵害,或者是对其他刺激物的特异性反应,这和气体中毒是有关系的。”有毒气体作用于神经系统,可能让孩子们产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
甘肃“集体性癔病”究竟如何才能尘埃落定?尹文刚教授认为,如果有权威部门或者中立机构排除掉污染、投毒等客观因素,应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定心理性因素的作用。当然,这个权威部门应该是中立的,比如国外常见的非政府、非企业的中立机构,出具忠于事实的报告。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