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22
本报记者 曹刚 综合报道
我国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昨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传出信息。作为中国的“GPS”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发挥很大的作用。
将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昨天宣布,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发展路线图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入发射组网阶段。
孙家栋介绍,2000年到2003年,我国成功地将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建立起完善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孙家栋说,中国本着开放、独立、兼容、渐进的原则,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前形成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覆盖能力;第三步,于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具有全球覆盖能力。
入围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和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最能发挥军民两用作用的航天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30多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和各类用户终端组成,技术复杂,规模庞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应用将实现我国航天从单星研制向组批生产、从保单星向保组网、从以卫星为核心向以系统为核心、从服务行业用户向服务大众用户的历史性转型,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开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征程。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联合国已将这4个系统一起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在汶川玉树地震中发挥作用
由于北斗系统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已逐步为国内用户所认可,在渔业、交通、电力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交通中断、给水中断、通信中断的危急关头,总参测绘局迅速启动应急保障机制,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急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用户终端机,实现了各点位之间、点位与指挥部之间的直线联络。
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传回灾情报告4万多条,完成定位服务13万多次,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北斗系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完美亮相,让人赞叹。
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
北斗系统既是军事测绘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战场上,离开了它的导航定位,就容易迷失方向。这颗“战场明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军队的作战理念和方式。
2009年9月16日,广州军区某摩步师官兵飞渡湘江,打响“跨越-2009”系列实兵检验性演习的最后一场战斗,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再次被委以重任。
演习全过程,指挥员依据北斗系统准确分析,果断决策,迅速制订出新的机动路线和方案,演习部队在预定时间内准确到达指定位置,为赢得胜利争取了先机。
北斗系统目前正成建制装备到各部队,可为单兵、车辆、舰船和直升机等提供精确的定位服务。在部队军事训练、抢险救灾、边防执勤、反恐维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西安广东试点推广民用
近日,在广东佛山召开的北斗导航系统民用化高层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陆续在上海、西安、广东三地推广民用试点,相关技术在珠三角的民用试点工程已启动。
北斗系统此前一直用于军事,近几年逐渐向民用市场转移,主要应用在搭建智能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实时信息服务与监控系统等6方面。为交通运输、气象研究、石油矿产勘探、海洋、森林、通信、公安等部门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
【焦点链接】北斗导航卫星已成功发射3次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1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属于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标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作,规划相继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焦点背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93年,美国耗时约20年,发射24颗卫星,在全世界率先建成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不久后,俄罗斯成功研制卫星导航系统,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定位精度可达米级。当时,我国还依赖国外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技术匮乏、经费不足,如两座大山,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为寻求卫星数量较少且简单实用的系统,我国著名“两弹一星”科学家陈芳允院士1983年提出构想,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建立我国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1994年1月,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立项研制,克服重重难关。
由于卫星天线较小,为实现用户辨析,科研人员在定位原理和定位方法上寻求新突破,采用“单收双发、双收单发”的互补定位方法,既满足了中国区域定位,又能利用现有技术实现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赶跑了研发道路上的“拦路虎”。
一系列关键技术陆续被攻克,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组网,2001年,系统基本建成并通过技术鉴定,2003年,系统开通运行。
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启动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建设。北斗卫星组网频率进入国际电联频率总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国家。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