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北京上马磁悬浮引发环评争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24

 

北京上马磁悬浮引发环评争议

  本月初,S1线“环境影响评价”开始公示,并邀请公众参与。北京要修建磁悬浮线路的消息迅速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曾在沪杭线产生的争论因此被再度掀起。

  沿线小区居民担心电磁辐射、噪声影响,联名反对。支持和反对中低速磁悬浮项目的专家各执一词,而公认标准的缺失让争论难以趋向一致。

  一个已经研究数十年的技术、一个被列为政府重点支持的科技项目,此前在走向应用之途中已历至少两次失败。中低速磁悬浮的首度应用,为何锁定北京S1线?

  1 环评公示引发居民担忧

  本月5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铁科院)网站发布了一条公示,引起媒体及公众关注。

  这条《北京市轨道交通门头沟线(S1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公布了S1线的具体走向、长度、车站等情况。

  《公示》特别提出,希望社会各界从环保角度出发,说明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及原因。此次环评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15项内容,并以生态环境、声环境、电磁环境及公众参与为重点专题进行评价。

  这条贯穿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的轨道交通,曾备受门头沟人期待。这个本市西部的郊区,冀望借S1线建立的交通便利,助力大发展。

  但是,S1线上马磁悬浮的消息,给海淀多个沿线小区居民带来的是担忧。

  5月11日,中国房子小区业主开始征集签名,反对建设磁悬浮。小区一名业主介绍,通磁悬浮的高架线在小区北边,小区住着近万人,担心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

  同期,碧森里小区业主开始签名,反对磁悬浮在S1线上马。小区业委会筹备组负责人高洁说,小区离磁悬浮线路只有二十几米,距离太近,电磁辐射和噪声会对业主的身体、生活造成影响,“最好修传统的地铁,一定要修磁悬浮的话也要走地下”。

  《公示》如此说明电磁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地面高架桥段,高架线磁悬浮列车运行时可能会对开放式电视接收用户产生电磁干扰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声环境影响则明确为:建成运营后,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噪声源是地面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风亭、冷却塔噪声以及车辆段、停车场厂界噪声。

  对此,小区业主颇为不满,认为它未提及对沿线近距离公众构成直接人身安全隐患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意见。

  此后,业主的签名及意见书被寄往铁科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

  2 地下线路长度意外更改

  7天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公示》在铁科院网站上被撤了下来,随后又挂上去,标题相同,但内容已变。曾多次给市长信箱、铁科院发意见书的业主Cxfs(网名)分外高兴,认为这是一次小小的胜利,促使他更有动力去推动磁悬浮“下马”。

  让沿线居民感到高兴的改变是:更新后的《公示》注明,S1线“在西郊粮库专用线前入地,下穿永定河引水渠、西四环”,地下线长度由此前公示的约0.455公里,变更为2.969公里。

  高洁说,地下线延长后,受影响的居住区将减少。但是,碧森里、中国房子附近,磁悬浮项目仍在地面上走。因此,他们将继续反对,将组织的签名和意见书发到有关部门。

  另一个改变则让居民愤怒。

  更新后的《公示》发布了S1线的建设时间表。S1线分为两段工程开工建设。

  西段工程从石门营站至苹果园站,初步确定建设期为2年8个月,计划2010年9月1日开始征地拆迁前期准备工作,开工时间2011年5月,试运营时间2013年12月底;东段工程从苹果园站至慈寿寺站,建设期按3年3个月考虑,计划2013年11月开工,试运营时间2017年2月。

  “建设时间表都已经确定,还征求环评意见干吗?”多名业主质疑,这样的公示只是走过场。

  铁科院负责S1线环评工作的人士介绍,线路入地长度的更改是因为设计可行性报告有变化,而不是因为居民的反对而更改。对于公示建设时间表的问题,她未回应。

  该人士介绍,S1线环评公示以来,每天都接到很多电话、邮件,居民反对的意见很大。

  多次撰写意见书的一位居民说,磁悬浮技术发展数十年了,国外都多做展示,基本不应用,我们为什么要应用呢?

  3 学界激辩电磁辐射

  “跟地铁相比,中低速磁悬浮的造价低;跟轻轨相比,它的噪音小。”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磁悬浮专家常文森力挺磁悬浮。他总结了中低速磁悬浮的优势:环保、噪音小、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

  对居民最关心的噪声问题和电磁辐射,常文森解释,距离10米外,轻轨的噪声为94分贝,而磁悬浮列车只有64分贝。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直流磁场强度小于正常看电视时对人体的影响;交流磁场强度小于使用电剃须刀时对人体的影响。

  对于S1项目的环评,常文森说,铁科院是受北京市有关部门之托为之。记者了解到,铁科院因为在铁路领域的专业,诸多新建、改建铁路线的环评工作均由其操刀。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是磁悬浮的坚定反对者。他认为,中低速磁悬浮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长期作用会引起多种疾病。在德国,修建磁悬浮距离居民区的最短距离是300米,S1线距居民区太近,对居民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中科院电工所生物电磁学实验室研究员孙广生等曾对中低速磁悬浮唐山试验线进行了检测。检测报告显示,中低速磁悬浮运行中的电磁辐射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安全标准,磁悬浮列车的电磁辐射强度与一般轮轨列车没有差别。

  孙广生说,广义上讲,人们都是生活在电磁环境中的,家里电灯的频率也有50HZ,中低速磁悬浮的最高频率是90HZ,所能产生的辐射很少,对人体是安全的。此外,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电磁是封闭的,不会向外辐射。

  因为国内并没有关于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王梦恕并不认同这些检测。同样,沿线居民亦不能信服。业主Cxfs说,电磁辐射的影响可能要很多年才能看出来,难道要拿居民的健康为代价来做试验吗?

  4 磁悬浮曾屡屡遭拒

  居民和王梦恕为代表的“反对派”的另一个论据是,磁悬浮项目在国内外的多次折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大约10年之后,国防科技大学常文森教授等开始进行磁悬浮研究。

  20世纪末,京沪线拟建之际,引进高速磁悬浮的呼声渐起,并引发长达12年的“磁悬浮与轮轨技术之争”。最终,铁道部决定采用轮轨技术。

  2000年,科技部成立磁悬浮可行性研究小组。随后,上海兴建了30公里长的磁悬浮试验线。当沪杭要建高速磁悬浮时,引起沿线居民的强烈反对,王梦恕等专家多次向有关部门上书。最终,沪杭磁悬浮项目搁浅。

  与高速磁悬浮的研究几乎同步,主打城市内交通的中低速磁悬浮亦在推进。

  1999年,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磁浮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开始进行中低速磁浮研发。

  当年,八达岭长城景区外扩,景区与停车场的距离有2.6公里。在轻型轨道和大巴运输先后被否后,中低速磁悬浮曾进入考虑视野。

  建设八达岭旅游示范线成为北控磁浮公司的首要目标。历经两年,示范线先后通过多个部门的审批。但在上报国家计委批准时,未获佳音。其间,四川青城山、昆明世博园亦传出要修建中低速磁悬浮的消息,均无果而终。

  王梦恕认为,现有磁悬浮技术还不成熟,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日本和德国放弃应用就是明证。德国曾准备修建柏林至汉堡的高速磁悬浮,但因公众反对及造价太高等问题“夭折”。美国、日本都先后有中低速磁悬浮上线的计划,但终告吹。

  5 为什么是S1

  常文森否认中低速磁悬浮遭拒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他说,八达岭线遭拒原因复杂,文物部门比较反对。

  八达岭受挫之后,北控磁浮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分别在长沙和唐山建立试验线,继续为中低速磁悬浮的应用努力。直到近期,官方公布了S1线将上马磁悬浮。

  为什么是S1?

  常文森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经过唐山试验线3万多公里的运行,中低速磁悬浮已很成熟,应用时机到了;二是首钢搬迁后,石景山、门头沟区域要建环保园区、生活区,需要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悬浮每节车厢载员不超过230人,属于中等运量,跟S1线沿线的客流预测吻合。综合各种因素,市政府决策在S1线上应用新型技术。

  作为该技术的研发组织单位,北控磁浮公司在争议面前选择了沉默。其董事长刘志明表示,近期不接受采访。

  在北控磁浮网站上,多条“要闻”显示着官方对中低速磁悬浮项目的支持。3月初,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低速磁悬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技术审查验收会。

  包括周干恃、施仲衡、严陆光、钱清泉、顾国彪等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轨道交通领域专家15人组成的专家组建议有关方面,“尽快研究建设运营示范线,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

  常文森说,除了北京的S1线,深圳的8号线也可能选择中低速磁悬浮,其他地方亦有多个接洽意向。此外,北京还将规划建设多条轨道交通线,比如可能沿三环、四环修建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悬浮亦是可能的选项之一。

  S1线的成败与否,关系着国产磁悬浮全国扩张梦想能否实现;又因S1线牵动着上万居民对健康的担忧,如何保障其健康或以证据打消其担忧亦为重要。这需要公众讨论厘清利弊,更需要决策者公允细致。

  铁科院负责S1线环评工作的人士介绍,S1线的第一次环评公示还未结束。对于居民担心的电磁辐射等问题,他们正在做调查,在第二次环评公示时会有相应结论。(记者:易靖)

   [京华时报]

 

相关报道

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创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题:创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访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

  记者 齐中熙

  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的厂房、自动化的加工设备,一辆辆时尚的高速动车组就在这里诞生。

  这里是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这里生产出的高速动车组,已经在高速铁路上安全运行超过1000万公里,不但创造了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纪录,而且安全可靠性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从一个“小作坊的集合”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大生产,用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的话说,创新给了南车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壮士断腕”换来全新发展空间

  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就在10年前,这里还看不到多少现代化大生产的影子。用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的话说:“当时的四方尽管是一个拥有12000名员工的大企业,但实际上更像一个‘小作坊的集合’,与大工业生产不沾边。”

  2004年,中国南车决策层决定将四方股份作为中国南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个一级子公司。在产品上把老旧的能耗高、排放大的老型内燃机车淘汰,转而生产市场需要的新型动车组和城轨地铁车辆;在产业结构上将相关辅业全面剥离出去,进行市场需求型结构调整。

  当时很多老职工不理解:四方是中国机车车辆的摇篮,把机车业务剥离出去,对老职工来说就像抛弃自己的孩子。

  “有退才能进,有舍才能得,必须一心一意搞有发展前途、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高新产品。”以赵小刚为代表的中国南车决策层的思路十分清晰。

  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为四方股份换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公司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速列车先进技术的历史机遇,顺利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动车组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试验检测等技术。

  2006年7月31日,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在中国南车下线;2008年6月,公司成功研制出长大编组高速动车组(16辆编组);2008年9月,公司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并投入运营。

  “通过实施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项目,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系统搭建起了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平台,并开始了高速动车组的技术提升,开始了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发。”赵小刚说。

  2007年12月,完全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在南车问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研制300公里以上速度级动车组的国家。

  创新打造中国品牌

  拥有一代、研发一代。在成功打造300公里时速等级动车组后,中国南车没有停留,又将目光投向更高的目标:研制时速380公里动车组。

  “新一代CRH380A型动车组,运行时速达到380公里,试验时速超过400公里,接近飞机的低速巡航速度,其面临的气动环境极其复杂。与航空相比,因为它还要面对地面气流的扰动、两车交会时车体的激荡以及车体通过长大隧道时气流的变化,因此高速列车的外形设计比飞机更富有挑战性。”赵小刚说。

  在系统研究各设计要素和不同线路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技术人员设计了20种列车头型设计,综合分析技术性、文化性和工程可实施性,并通过三维流场数值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确定了5种备选头型,进行了17项75次仿真计算。

  在转向架技术上,南车研制的CRH2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应用这一技术成果的高速动车组已累计运营里程超过9000万公里,累计运送旅客1.23亿人次。

  安全性能上,南车自主创新的产品在一些参数上相较日本原型车也取得了根本性的提高。如在列车的脱轨系数上,中国与欧盟的标准都是小于等于0.8,日本原型车在时速250公里时实测的最大脱轨系数是0.72,而四方自主研制的350公里动车组在时速386.3公里时实测的最大脱轨系数只有0.34。

  在旅客舒适度指标上,南车自主创新的CRH2型高速动车组更是“技高一筹”。在减震降噪方面,引进的原型车在时速250公里运行时客室内的噪声为66至69分贝,时速300公里时达到72分贝,南车的动车组在350公里时速运行时,客室内的噪声仍保持67至69分贝。而波音飞机的噪声是80分贝,奥迪轿车在时速120公里时噪声为76分贝。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时速380公里动车组也将于今年上半年下线,新一代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将达到380公里,试验速度超过400公里,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高速列车,是中国高速铁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赵小刚自豪地说。

  活力机制提供创新原动力

  坚持自主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对很多企业而言,往往苦于不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对很多科研院所而言又往往陷入“有成果没产品,有产品没产业”的尴尬。而中国南车成功摆脱了这一“死结”。

  以中国南车株洲所为例,从一家单一从事电力机车研发的国家科研事业单位,转型为核心技术突出、行业多领域渗透、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成功布局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板块,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将突破100亿元。

  中国南车是如何拥有不竭的创新动力的?赵小刚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第一是上市融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也需要资本的支撑。通过上市融资获得大量资金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一种很强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市,中国南车实现了企业的彻底改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资本市场在带给中国南车造血能力的同时,还会给中国南车带来巨大的资本压力。这种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技术的革新。”赵小刚说。

  第二是建立推动持续技术创新的机制。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南车做出了由“制造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化的战略抉择,并启动了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三大平台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南车还对企业的内部技术资源进行了整合。

  第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国南车结合“走出去”战略和资本运营的需要,一边做项目,一边打造人才工厂,通过做项目把人才队伍快速培养起来,有目的、有步骤地建立一个强大的人才管理支持系统,努力实现人才管理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南车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2万名,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9名国家级中青年专家,134名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168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777名高级工程师。

  “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促进企业去追求完美,转化成技术创新的动力;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充足的人才储备为创新成果的诞生并顺利转化为产品提供了保障;顺利转化成产品,并形成产业又为股东创造了源源不断的价值,这就是中国南车拥有不竭创新动力的原因所在。”赵小刚说。

    【新华网】

 

相关链接

巴人论评:我国铁路建设必须优先于公路发展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