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1-14
中国进入通胀通道,面临考验
中国早已进入到通胀的通道中来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如此吊诡的现象还在继续。对付货币老虎和通胀预期,从需求管理的视角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回收货币。
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选择加息或许并不是一个好招。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选择不加息的背景下,中国加息,只会进一步鼓励热钱流入。
中国早已进入通胀通道。新一轮物价的上涨引人注目。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肉、奶、蛋、菜、白酒等纷纷涨价,有的产品涨幅甚至在20%以上。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6%,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尽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通胀的警戒线定在3%是否合适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其对经济的整体危害不言而喻,币值不稳,物价飞涨,将会扭曲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得整个市场功能紊乱。央行日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当前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须加强对通胀的预期管理。
实际上,自2007年危机爆发以来,与美、欧、日等国截然相反,中国的CPI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全年通胀率为4.8%,2008全年为5.9%,2009年全年为-0.9%。现有的CPI统计指标并没有将房价纳入到指数成分内。高盛集团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称,假如将房价列入CPI,2009年中国的CPI涨幅早就超过10%,远不是官方公布的负值,2007年,2008年的CPI指数也会上升。即使按照官方惯例的统计指标看,今年前9个月CPI同比已经上涨了2.9%,考虑到近两个月来,人民币对美元比率上升,实际的CPI涨幅还应更高。也就是说,中国早已进入到通胀的通道中来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如此吊诡的现象还在继续。
从公布的资料看,近期物价的上涨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领域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产品,如食用油,白酒等。另一类是水电煤气等,其他商品价格基本平稳。由于在消费支出中,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达40%(美国在20%以下),所以这一轮的涨价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央行选择加息,上调基准利率,多少有点出乎市场意料,但一些学者亦批评央行出手太迟。
从2003年起,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非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在上升,这是一个好现象。农产品的价格即是农业劳动力的价格,农民出售的粮食、蔬菜等本身既是产品之价,亦是农业劳动力之价。两者价格的相对收窄,证明中国的农业人口转到工业上去是成功的。若农产品价格上涨全是农转工引发,那是应该拍手称快的。我们不是整天在说要提高农民收入吗?见到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升应该高兴才是,多花一块钱买把菜是在帮助农民。
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农产品价格近年来也是飙升,证明农转工的因素确实存在。从理论上说,上升的幅度直到农业劳动力之价等于务工之价,才会结束这个进程。中国的农产品的价格还有上涨的空间在。正如前文所言,中国家庭支出的恩格尔系数高,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对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是个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更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并不仅仅是农转工引发的,还有货币超发的因素。在这轮的农产品价格飙升中,有多少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有多少是农转工引发,或有多少是因农产品进口价格急升而带动,至今没有看到可靠的实证研究,做这方面的估算也是一个大难题了。
中国基础货币严重超发
中国的货币超发与GDP之比今年预计接近2:1,是全球之最。目前广义货币超发已经达到43万亿元。尽管随着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例肯定呈上升趋势。然而,假若基础货币供应速度远超真实经济增长速度,结果必定是通货膨胀。
去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不是“适度宽松”而是“过度宽松”。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货币老虎,一旦出笼,势必横冲直撞,对物价造成恶劣影响。汹涌的货币涌向哪,哪里就是灾难,楼市被打压,就涌向股市,股市不足以消化,就跑向各类商品,除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外,各类农产品也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成了资产,成了炒作的对象,“逗你玩”、“蒜你狠”等刚过,又来了“糖高宗”。如何拢住这只货币猛虎也成了一个大难题。而随着今年厂房租金的上升,以及一些地方如天津等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证明中国现在的经济已企稳回升,中国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必要,治理货币老虎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治理货币猛虎决不是在一国之内仅仅管理人民币那么简单。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忽来忽去的热钱的管控等,都决定了人民币的实际供给量。因此对国际整体经济的走势和判断、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等都是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量。
这里首先需要反驳的一个观点是让人民币汇率浮动来治理国内通胀说。诚然,盯着美元就要接受通胀的国家间传导,当今美元滥发,中国也跟着深受其害。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中国本来有一个健康的货币制度,能够保持币值稳定,跟着物价稳定,中国的通胀是美元传导的结果。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币值稳定不是愿望左右,而是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在当前的约束条件下,人民币盯住美元,只会增强其币值的稳定性,而不是相反。
第二,当今全球流动性泛滥,资金大规模流进流出,人民币一旦浮动,热钱的加速流进只会加大中国的通货膨胀。因实体经济投资周期长,不容易退出等特点,这些资金只会涌向资本市场(主要是股市和房市),导致国内CPI和资产价格暴涨。
人民币升值将加剧通胀压力
再来看全球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的演化趋势。这里先给出结论,就是西方发达经济体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滞涨,而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大增,在单边升值预期下,热钱会进一步涌向中国,加剧国内的通胀压力。为何这么判断?
在过去20年中,随着柏林墙的倒掉,有近30亿劳动力涌向全球就业市场,极大的压低了全球商品的价格。而IT革命使供给端更有效率,这两个因素使得发达经济体可以长期实行低利率而没有通货膨胀,西方工人的工资不降反升,政府也可以大派福利。晚年的弗里德曼甚至开始怀疑他的货币数量论错了,其实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大的局限条件的转变。这次金融危机爆发,某种意义上是经济的自然调整,意味着过去20年的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也意味着发达经济体政府给选民大派福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还了。
自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财政刺激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看是无效的。以美国为例,其消费70%来自家庭和个人,但现在仍旧疲软,失业率高居9.6%,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仍不明朗。银行流动性过剩却不敢放贷,信用没能恢复,导致整个经济体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量化宽松的政策带来的货币量大增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带来真实经济的恢复和就业的增加。伯南克在本月3日宣布重启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在明年6月底之前购买6千亿长期国债,其效果恐怕仍让人存疑。
对消费的增长,信用的恢复是关键。而对新能源和新技术未能成型的新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前,经济结构本身的调整就至关重要了。里根当年发起的“供给学派”革命已经提供了好的示范,就是给中小企业减税,增强工资弹性,削弱工会的力量等,但受制于政治利益团体和选票的压力,以及民主党的传统,很难期望奥巴马再重拾一次“供给学派”革命。
在美国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动下,全球经济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为了本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各国近期纷纷打起了汇率的主意,日本、韩国、巴西、印度、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出手,希冀以本币贬值来增强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带动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都希望人民币升值,而与中国的产品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也暗中希望如此,全球似乎掀起了人民币升值的大合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剧增。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可期。人口红利的仍将存在(预计在2016年前后结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效应,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价格优势,管制垄断的打破及高端服务业的开放等因素,都是保障。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全球泛滥的资本首选目的地就是中国,中国的资产价格飙涨以及通胀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双管齐下才是化解之道
对付货币老虎和通胀预期,从需求管理的视角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回收货币。有三种回收货币的办法: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三是加息。
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选择加息并不是一个好招。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选择不加息的背景下,中国加息,只会进一步鼓励热钱流入。到头来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没有回收多少货币,反而会增加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加剧资产泡沫和通胀。若市场再形成加息预期,可谓火上浇油。2007年中国加息选择带来的负面效果当历历在目。
既然当前中国顶不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时机,打破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是好的选择。今年8月10日到16日,人民币连续贬值,对打破单边升值预期,双向浮动做了很好的尝试,当可继续尝试。
尽管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7%,世所罕见,但仍有上调空间。在中国,由于软预算约束之故,市场行为主体对于价格变量并不敏感。这也是在历次宏观调控中,政府频繁使用行政手段及信贷控制、土地审批这样的控制数量的手段来调控经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说如此调控手段是好的。在当前未能解决软预算约束的前提下,调控数量变量比调控价格变量更为有效。回拢货币老虎,管理通胀预期,亦当如此。
放出去的货币,如能找到合适的存放抽屉,也不会横冲直撞,对物价构成大幅波动的威胁,此即从供应管理的角度看,为货币找到蓄水池也。此水池可建在国内,亦可存放国外。
像之前的农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工分计算后在生产队内直接分配,是不需要货币的。而后随着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就上来了。也就是说,随着市场的细化和深化,很多东西都可以货币化而吸纳货币。中国现在的市场细化和深化空间还非常大。从西方既有的经验看,土地和股市是货币的巨大蓄水池。中国的股市一直不争气,但可改进的空间巨大。中国的土地一直被政府掌控,对货币的吸收有限。如何在土地制度上做文章,以土地的建设、流转等来吸纳大量货币是一个大话题。而更重要的是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开放。几乎所有的高端服务业,民航、铁路、金融、电信、教育、医疗、卫生、出版、广播影视等,仍处于政府垄断之中,这些行业向民间资本的全面开放,不仅能吸纳巨量的货币,而且能理顺三产结构,为产业升级和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打开通道。美国当年在崛起过程中,以高等教育,尤其是原创性知识创造和新技术的研发,作为货币的巨大蓄水池,中国当可琢磨借鉴。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非公三十六条。
也可将人民币放出去,如放宽中国企业和居民的海外投资的限制。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不能浮动和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加大与各贸易国的货币互换量。在最高战略层面,研讨并制定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的战略和路径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云南信息报]
CPI又涨,“7万亿”如何为民生减负?
就中国目前一般民众的福利水平而言,“7万亿”实在有着太多该花的地方。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十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与此同时,另一个新公布的数据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财政部称今年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0899.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5%,超过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近一倍。
一面是CPI连创新高,物价特别是基本生活品的价格飞涨,民众荷包一天天缩水,苦不堪言;另一面则是政府财政的“钱袋子”依然在急剧膨胀,财政收入的丰裕,使政府丝毫没有缩紧腰带过苦日子之忧。两相比较,难怪许多人五味杂陈。
不过,财政的高增长,也未必是坏事。如果在财政高增长的同时,反而更加严控行政成本,把钱尽量用之于民,特别是在这个通胀的时代,想尽一切办法为民生减负,相信没有人会为这“7万亿”而感到不满。从这个角度看,与4.4%CPI同时公布的“7万亿”财政收入,未尝不是好消息,它至少说明,在通胀的同时,政府也掌握着控制通胀负面影响的充裕弹药。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7万亿”具体该如何为民生减负?答案无非是一个加法,一个减法。
所谓加法,就是完善对于民生的补贴政策,对于物价压力,不是迷信用行政手段去控制,而是多行疏导之策,化解物价压力。试举一例,菜价高居不下,一方面,政府能否像补贴粮食生产一样,建立起蔬菜直补的制度,对农民种植蔬菜进行补贴,鼓励农民种菜积极性;另一方面蔬菜流通环节成本高昂,能否通过政府买单的形式,把部分费用降下来,如将城市社区菜场由营利性转变为公益性,菜场摊位实行低租金或者零租金,对蔬菜运销的油费开支实行补贴等等。
所谓减法,就是推出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政策,还富于民,从而减轻高物价对于民众的重荷。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呼声之高,有目共睹,而最近一次的个税起征点是在2005年,从2005年至今的几年间,物价历经了几轮上涨,但个税起征点依然岿然不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远远背离,如此不合理的现状理应改变。再如,全国一年几千亿的行政收费,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是个极大负担,虽然此前经过了多次削减,但总体上行政收费依然项目繁多,金额巨大。如今面对物价高涨,民生艰难,启动新一轮的行政收费削减计划,理应在情理之中。
其实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只要政府体恤民生之艰困,慷慨让利与民,那它都是值得称道的好办法,就中国目前一般民众的福利水平而言,“7万亿”实在有着太多该花的地方。所以,“7万亿”的成绩单,绝不意味着行政部门有了大手大脚花钱的理由,它背后,理应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消息说,十二五规划将力促收入分配向民众倾斜,这无疑令人期待。
□韩涵(媒体人)
[新京报]
相关链接
省钱:一个东北家庭的“通胀”生活 保值:通胀压力下的中产阶级资产保卫战
发改委借嘴放诈弹 中国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 郑州商业大厦破产 失业职工绝望泼油欲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