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青藏高原已成为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地区(图)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2-15

 

青藏高原已成为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地区(图)

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积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积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全球正在变暖吗?最近几年的冷冬和频繁发作的极端天气让很多人对此开始产生怀疑。但当看到气象部门对于青藏高原最近几十年温度的梳理,我们不禁感到忧心——不断升高的气温,已经使得那里的冰川面临消亡的危险。

  我们关注青藏高原,是因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藏高原的今天也许就是其他地区的明天。更让人担忧的是,气候谈判依然艰难,坎昆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没有任何要带给世界惊喜的意思。如果温度持续升高,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样的未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姜辰蓉发自西宁

  “过去,这湖边上的山上终年都有积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时,白的雪映着太阳,耀人的眼睛。现在山顶好久看不到雪了。”青海湖畔,年近花甲的藏族牧民措尼指着周围的山告诉记者。

  在他“还像羊那么高的时候”,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大大小小有100多条河流。它们或大或小,有的有名字,有的没名字,但都清澈、欢快地流淌进青海湖。现在,在草原上放牧时,措尼记忆中的许多河流都消失了。“以前放羊,就爱数趟过的河,现在大部分都没了。”说着这些变化时,措尼很感慨。

  全球气候变暖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已经并且正在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融化的雪和冻土

  “进入冬天,还没好好下过雪呢。”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青海省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小伙扎扎发出了和措尼同样的感慨,“以前这时候早就一件一件裹得很厚了,这两年T恤加夹克就能熬到11月份。下点雪很快也都化了,积不下来。”

  “我说再这样下去,雪都没有了,牦牛都不用长那么多毛了。”扎扎开玩笑说。

  青藏高原上,日渐消失的不只青海湖和三江源的雪,号称祁连山脉中最美丽风景的夏日“牛头山积雪”,也已经不见了。

  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温以每10年0.35摄氏度的速率上升,远高于全球每百年升温0.74摄氏度的速率。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太多的“温暖”正成为雪域高原无法承受之重。

  比积雪消失更为严重的,是雪山的坍塌。2004年,不断爬升的温度导致青藏高原著名的阿尼玛卿雪山轰然崩塌。当地气象部门一直担心,高温会造成阿尼玛卿的再次冰崩,并已多次发布预警。

  高原的地下也在悄然变化。监测显示,沼泽湿地保护神——多年冻土层正在大面积消亡。专家预测,未来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于10米的多年冻土将消失。

  多年冻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内,地温持续两年以上处于零摄氏度以下的土层。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地表土层湿度,利于植被、沼泽湿地发育,抑制荒漠化,还是控制区域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担忧,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冻土退化不仅可能使地表植物可利用水分大为减少,导致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样性种群变异、植物退化、荒漠化趋势增强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还会引发融冻泥流等地质灾害,威胁青藏铁路、公路以及沿线居民的安全。

  30年与200年

  而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气候变化给环境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发源于格拉丹东大冰峰(海拔6600多米)的河流向东缓缓流淌。这里是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放学后,三年级小学生周吉才仁与同学们比赛向河里扔石头,看谁扔得远。“老师讲是山里的冰川化成了这河里的水,然后一直流到大海里。”

  年幼的周吉才仁并不知道,在过去的30多年中,长江源头地区滋养这条大江的冰川面积整体减少近233平方公里,最近几年间,当地冰川锐减的势头仍在增大。

  2009年,由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牵头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结果显示,从1971年到2002年的31年间,长江源区冰川面积减少了约68.13平方公里,而从2002年至2008年短短6年多时间里,长江源区冰川面积又急剧退缩了约164平方公里。

  辛元红说,到2008年,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已缩减至1051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如果说前30年的冰川消融退缩速度令人吃惊,那么从2002年到现在,长江源区冰川消融的速度就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糟糕的情况遍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介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过去30年的冰川退缩幅度相当于过去200年的退缩幅度。

  洪水伴着干旱

  温度攀升还使青藏高原的河流出现干涸。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曾经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人员沿环青海湖分界线进行了入湖河流调查,共调查到大小河流127条,其中有流水的70条,已经干涸的57条。

  令措尼困惑的是,在许多河流干涸的同时,他家的草场却连续多年遭遇了洪水。措尼的家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年乃亥麻村,这里位于青海湖的一条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的下游。

  措尼家的草场紧邻布哈河边,由于没有河堤的保护,每年七八月时的丰水时节,大面积的草场都要被洪水冲毁。

  “8月下一场大雨,洪水就冲走了上百亩的草场。我家的羊圈也被冲了,还好房子没事。我现在担心再过两年我家草场就会被冲没了。”措尼无奈地说。

  站在措尼家的草场上,记者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用来保护草场的网围栏现在已经处于河道的中央,河水不断冲刷过铁丝网。像措尼一样,居住在入湖河流沿岸的牧民几乎都遭遇过草场被河水吞噬的情况。统计显示,布哈河仅在刚察县境内每年就冲毁草场5000余亩。

  据刚察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布哈河两岸分别是海南、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两岸牧民的草场是以河流为界,由于河流不时改道,为此经常引发草场纠纷,往年河两岸的牧民“为争草场常常互相打架”。

  洪水还威胁到河流附近的环湖公路的安全。刚察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冬曲说:“08年我来看,河岸距公路还有5米,09就剩下2米了。今年加固了还好点,但是这样下去这条路底下就被掏空了。”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市,海拔2800米,干旱、少雨、多风,气象记录显示,这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毫米至50毫米,蒸发量却达3300毫米,是青海省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不料今年6至7月,格尔木市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山洪暴发、多处引水渠道和引水设施被毁,格尔木河、那陵格勒河等多条河流堤坝出现险情,其中格尔木河上游的雪水河段出现2000年一遇洪峰。“戈壁之城”格尔木当地的1.2万名群众被迫紧急撤离。

  与频频发生的水灾、洪灾相对应的是,几乎每年的春耕时节,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却仍被干旱所困扰。

  全球变暖样本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表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早在2007年,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前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就曾表示,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将在青藏高原最先、最显著的表现;而青藏高原的变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

  “不管是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还是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实际上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而在这一背景下,气象灾害只能是更加频繁,强度更大。”

  “例如,高温导致短时间内冰雪大量融化,叠加强对流天气,后果就会十分严重。而强对流天气在短短几小时内,又会把几个月甚至半年的降水量一次降下,强降雨过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又干旱少雨。”陈晓光举例说:“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两个极端。”

  同时,由于冰川融化,过去10年,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水位上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担忧,冰川迅速消融带来的大量雪水,有可能导致下游一些湖泊溃决,湖泊周围的牧草被淹没。“冰川退缩造成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短期内径流明显增加,但伴随冰川面积大幅度减少后,这些河流将会面临枯竭的危险;而部分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短期内水位上涨,和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与环境、严重影响农牧民的生活;引起湿地的恶化。”姚檀栋忧心忡忡。

  应对之难

  如何拯救青藏高原上这些消失的冰雪和河流?今年10月1日,青海省开始实施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政府法规——《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

  虽然办法明确了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政府也期待这部法律能够改变百姓意识,但是在很多气候专家看来,青藏高原的问题绝非一部法规能够解决:气候变化原因复杂、现象纷繁,绝非一时一地就能够见成效。而国际社会在应对问题上仍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应对之路只能说是任重道远。

    [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报道

超载的草原:追问道孚火灾生态困境

  发生于上周的四川甘孜州道孚草原火灾波澜未平。截至12月13日,火灾原因尚未公布。

  “关于火灾原因,调查目前尚未完成,不方便发表评论。”12月13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的人士面对记者均三缄其口。而关于这场火灾的报道仍占据当地报纸的头条。

  与此同时,农业部等中央部门调查组也正在就此次事故进行调查。

  12月5日发生于道孚县鲜水镇的草原火灾,共造成22人遇难,其中包括15名参加火灾扑救的解放军官兵。道孚的火情让四川全省为之震动,一个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迅速召开。

  “干旱气候等自然条件固然是火灾发生的诱因,但草原长期的过度放牧和草原承载力下降等一些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外因。”阿坝州副州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指挥长田晓丹12月12日对本报记者说。

  他认为,鉴于这次火灾的教训,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光是防火问题,而是川西高原草原生态失衡的问题。唯有退牧还草,恢复生态,才会减少一系列天灾人祸发生的可能。

  超载的草原

  阿坝州首府马尔康,距出事地点只有230公里路程,彼此草原相连。今年以来,川西南草原遭遇大旱,降雨量少,这被认为是火灾的直接诱因。

  但在当地的观察人士眼里,草原干旱并非始自今年,而是由来已久。

  “近些年由于牧民生活压力加大,放牧牛羊数量增多,造成了草原承载力过重,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草场沙化,降雨减少,导致气候干旱加剧。” 阿坝州若尔盖县畜牧局副局长汤茂林说。

  若尔盖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若尔盖全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978万亩,其中严重退化草地已达430万亩。1999年,若尔盖沙漠化草地不过50多万亩,到2004年已经达到70万亩,潜在沙化面积91.5万亩,而且每年还在以11.8%的速度递增。

  生态恶化的衍生品是草原的鼠害。据统计,若尔盖草原鼠害面积达到800.5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1.9%。一只高原鼢鼠每年可打洞并推出土丘15-20个。这些土丘覆盖大量的草场植被,形成新的沙源,加快了草原沙化。

  “每个土丘最大可覆盖2.6平方米,每只高原鼢鼠一年可破坏草场30-50平方米。” 若尔盖畜牧局的专家介绍说。

  同时,随着大量的沙丘吞噬草原,沙尘暴也频频光顾若尔盖县城。

  草场退化、沙化,湿地萎缩再加鼠害为患,使得若尔盖草原亩产牧草量直线下降,每亩可食牧草产量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700-800公斤下降为现在的320公斤,严重退化的草地亩产牧草只有80公斤,牲畜多牧草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过去牧民每户只要养4到6头牛羊就可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现在每户至少要养12头牛羊才行。”田晓丹说。

  据若尔盖县给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2009年底,若尔盖草原牲畜过载量达到70%。

  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眼下的秋冬季节本该是牛羊休养生息的时候,但因为草场资源日益匮乏,很多牛羊常年吃不饱,冬季就不得不加强放牧强度。牛羊过度啃食草场,又反过来造成草原沙化和干旱,直至引发火灾。

  “在这种干旱季节强化放牧,一旦牧民野外生火不慎,火就起来了。”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一位专家分析说。

  退牧还草之难

  生态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火灾隐患,若尔盖草原退化、沙化,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都构成严重威胁。

  而要减轻草原承载力,退牧还草势在必行。国家审计署发布的西部省份退牧还草工作审计报告显示,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果退牧还草政策得到坚决执行,则阿坝州草原上将减少20%的畜牧量。

  但是,让牛群羊群从草原上退却的努力,也面临棘手的难题。

  就在道孚火灾发生前不久的8月份,财政部召集全国8大主要牧区的负责人,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退牧还草补偿工作会议。会上经过讨论,最终将全国草原退牧还草的补偿标准,定在禁牧区6元/亩,畜牧区为1.5元/亩。

  这将是全国统一执行的补偿标准,2011年将全面执行。以若尔盖县为例,这里要划为禁牧区的草场面积达到200万亩,畜牧区草场面积约1000万亩。

  但是上述补偿标准,却在川西南草原上引起了争议。

  “这个补偿标准是根据内蒙古的生产标准制定的,让水草丰美的川西南草原地区受损失比较大。”田晓丹说,阿坝地区每3.8亩左右就可以产出一只羊,而内蒙是40-45亩,西藏是120亩左右。

  最终补偿是按照羊单位进行补偿的,由于内蒙古和西藏地区草原面积较大,由此计算,内蒙古每个羊单位可以得到240元的补偿,西藏可以得到600元的补偿,而川西南草原只可获得24元的补偿。

  “这样一来我们很难调动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汤茂林说,“按照这个补偿标准,一只羊只可得到30元的补偿,而当地一只羊可以卖到1300元左右,差距太大。”

  退牧还草补贴当中,还有给牧民的草料补贴,由于采取直补的办法,每亩每年饲料按照5.5斤进行补贴,该政策实行的第一年即2004年时,草料价格是0.5元/斤,后来为了实行直补,按照0.5元/斤的价格实行补贴,由于此后饲料价格上涨,牧民拿到的补贴,已经不够购买当初那么多的饲料。

  产业化之难

  草原牧场的承包是在上世纪80年代确定的,家庭增加了人口,就只能分自己的承包草原。近十几年,阿坝州草原人口增加很快,而草场面积没有增加,由此带来的矛盾更加突出。

  比如若尔盖县,当初只有3万人口,30万头牛羊,到2009年,变成了7万人口,110万头牛羊。

  “牦牛养殖是川西南地区最主要的产业。”阿坝州新希望牦牛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品康说,牦牛需要6年才能养成,而且冬季掉膘,春季死亡率高达30%,养殖的最终成活率和收益很低。随着牧民数量增加,就需要不断增加牦牛养殖数量,由此给草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再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发展畜牧业了。”田晓丹说,阿坝州政府已经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比如若尔盖县目前存栏牛羊约125万头,按照退牧还草的要求,至少需要减少20%,约25万头牛羊。

  可是,若尔盖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目前约为3600元/人/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发展畜牧业又靠什么吃饭?怎样给牧民寻求新的就业出路,安排相应的生活来源?

  田晓丹认为,在畜牧数量不能再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川西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必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适当的人工养殖等手段,将一部分牧民变为产业工人,来减轻草原的压力,同时又让牧民增加收入。

  目前,阿坝州已拟订了“十二五”期间的畜牧业产业化计划,准备选择一些非畜牧区进行草场改良。当地的牦牛现在90%的时间是天然放牧,政府希望通过产业化养殖,使得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尤其是冬春季节将耗牛放到暖棚里圈养,既缓解对草原的压力,又降低死亡率,提高牧民的收益。

  但产业化转型之路,同样面临大量的难题。

  “川西南地区牦牛肉的收购价格不高,牧民养殖牦牛的收益比较低,所以天然放牧是成本最低廉的放牧方式。”汤茂林说,而要改成人工养殖,就要增加养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需要很多钱。

  “比如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防疫站、巷道、暖棚等,我们这里都很缺乏,需要投资。”田晓丹说,这些钱对于财政匮乏的阿坝州政府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牧民就更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

  而目前国家下拨的退牧还草的专项资金,按规定又只能使用于围栏建设等方面,用途比较单一,因而现在草原上到处可见围栏,却很少见到改善草原畜牧业所必须的暖棚。

  为此,田晓丹呼吁,“希望国家退牧还草专项资金能统筹使用,让地方政府用于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的项目多一些,以便促进畜牧业产业化。”

  “只有人都合理地从草原上退出,将草原承载力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一系列天灾人祸才可避免。”田晓丹说。

  (作者:贾海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链接

新楼兰计划并非再造一个淡水湖

新疆科考队公布罗布泊科考七大新发现(图)

渤海取水,千里援疆:“海水西调”狂想曲

引渤海入新疆工程惹争议 恐改变内陆土壤结构

10余院士专家驳引渤海水入新疆

新疆沙海调渤海海水入疆情如“给喜马拉雅山开口子”

保护地球湿地困难重重 我国北方沙尘面积超41万平方公里

三北防护林遭科学质疑

麦草方格:50多年后依然是中国防沙治沙“法宝”

中国北方沙化区域有效治理技术方法浅谈

罗布泊科考获三大新突破

麦草方格:50多年后依然是中国防沙治沙“法宝”

百年东北:生态为人类扩张埋单[评论]

黑龙江洪灾新闻发言人解释死亡数急剧上升原因[评论]

长江上游出现绿色生态屏障[评论]

塔里木河畔寻觅罗布泊人[评论]

可怜月牙泉 “输液”以维生[评论]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评论)

科学专题:受后世子孙唾骂 青海湖分裂成高原湖泊群(图)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