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13
孟乔森综合征患者需要身体上假装疾病,以获取医生的关注,而网络骗子们只需要令人信服地描绘出症状。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他们可以骗取无数人的同情。
珍妮特有了一种新爱好:伪装患有绝症,参加网络支援小组。她说:“我这辈子从未觉得如此被人关爱过。”
任何追踪她的网络更新的人都会发现,曼迪·威尔森这几年过得非常糟糕。她37岁时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在此之前不久,她刚刚被丈夫抛弃,独自一人抚养5岁的儿女和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化疗严重破坏了她的免疫系统和肝脏,最终导致她中风昏迷。在重症病房的时候,她被护士虐待,在她的身体上留下瘀青。
曼迪惊慌害怕、身心俱疲,但是她并不孤独。当她在澳大利亚的家中忍受病痛的时候,远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很多女士都在关心她。曼迪将自己的遭遇张贴在一个叫Connected M om s(母亲心连心)的网站,网站的会员一直在关注她的进展———通过曼迪自己的更新,也通过曼迪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杰玛、索菲、皮特和珍妮发布的帖子。整整3年时间里,这个虚拟社区陪伴曼迪度过了手术、中风和危险的感染,直到今年3月,有人发现曼迪根本没有生病。杰玛、索菲、皮特和珍妮根本就不存在。曼迪捏造了整个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伪装患病或经历人生磨难,以换取各种支持小组的同情。曼迪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就像《搏斗俱乐部》中的泰勒·德顿和马拉·辛格尔,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支持小组是虚拟的,被欺骗的人是真实的。从肿瘤论坛到厌食症网站,从LiveJournal(博客网站)到M um snet(一个针对母亲的,专门讨论育儿心得和生活问题网站),虚拟社区正在成为一种新型诈骗的受害者,只不过他们被骗取的不是钱财而是时间和感情。欺诈者的谎言换取不到任何东西——— 除了关注。
这些人行骗动机并非因为有着着病态幽默感。玩笑者期待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并非这种骗局可以获得的。这种欺骗需要几个月的研究调查,编造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还需要一堆的捏造人物来编织一个欺骗网络。心理学家说,像曼迪一样的人为欺骗行为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明,他们的行为是病态的,是一种疾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确实是生病了,只是生的不是他们所称的绝症。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MBI(Münchausenbyinternet,网络孟乔森综合征)来描述这种行为。孟乔森综合征患者需要身体上假装疾病,以获取医生的关注,而网络骗子们只需要令人信服地描绘出症状。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他们可以骗取无数人的同情。成功的程度可以依据收到的电子邮件数量和回帖数量判断。一部分人甚至伪装自己的死亡,然后舒服地坐在电脑前,读着自己的讣告,欣赏别人满怀深情的回复。如果最后被揭发———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他们就换一个论坛,欺骗的一群新的受害者。然而,骗局曝光后,被欺骗的人却很难从打击中恢复。
曼迪的谎言的最大受害者是42岁加拿大人道恩·米切尔。她也是最终揭穿谎言的人。2007年,当其他母亲号召为一位病入膏肓的澳大利亚母亲祈祷时,米切尔得知了曼迪的“遭遇”。“如果你有孩子,当听到其他母亲可能离开人世,留下她们的孩子独自在世上,你难免会动情。”
她开始向曼迪提供她所期待关注和同情。“有时候,我早上和她聊一个小时,下午聊两个小时。晚上送孩子们上床后,我没有像过去一样坐下来和丈夫一起喝杯葡萄酒,而是坐在电脑前,听曼迪谈她最新的感染。”她说,“她似乎总在死亡边缘。如果我拒绝听她说,而她死了,我会是什么感觉?”
现在,米切尔感到羞愧的是,自己被欺骗了整整三年。曼迪甚至捏造了她虚构的朋友索菲和皮特的意外死亡。米切尔为此还伤心难过了一阵。为了让谎言更真实,曼迪颇费功夫,她伪装自己打字的时候,会故意重复打一些字母,或者让部分单词拼反,正如真的中风患者一样。她的每个网络身份都各有风格特色。无论米切尔花了多少时间安慰曼迪。曼迪为编造谎言付出的时间肯定更长。她给米切尔寄了一张她抱着儿子的照片。照片上,曼迪是秃头,让人立刻联想到化疗。有一次,当两人视频对话时,曼迪还伪装了癫痫发作,不停抽搐,眼睛翻白,把另一头的米切尔吓得胆战心惊。
后来曼迪变得更加贪婪,想要获得更多关注,谎言才因此曝光。“在最后6个月,确实有点夸张了,她先患上了腹膜炎,后来又感染了食肉细菌,医生被迫切除她的手指和手臂上的肉。这些事情太戏剧化,太频繁,太密集。”米切尔开始怀疑,但在没有完全确定之前,她还不准备把怀疑告诉其他论坛成员。没有人愿意错误指控一个濒临死亡的女人。因此她开始在澳大利亚网站上搜寻索菲和皮特的讣告,但是并没有找到他们的死讯。她仔细观察曼迪的秃头照片,发现了短短的发桩。她打开曼迪的Facebook页面,发现在她声称自己昏迷或卧床不起的时候,其实在玩网络游戏或是评论朋友的照片。
3月,米切尔通过网络电话和曼迪对峙。最初,曼迪还大呼冤枉。但是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她又开始恳求原谅。最后,米切尔不得不告诉其他的论坛成员,曼迪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她偷走了我的时间,本来应该用在我的丈夫和孩子们身上的宝贵时间,之所以被蒙蔽这么久,很大的原因在于,我无法相信任何人会挖空心思捏造这样的东西,她能得到什么?为什么有人要这样的伤害别人?我永远无法理解。”
MBI提供了一种解释———可惜的是,精神病医生对此研究不多。其实有很多病例可供研究。有一对患上厌食症的母女,她们在重症监护室里向一个网络论坛更新自己的情况,赚取了一片同情。直到有人发现,母女俩总是出现完全相同的拼写错误,揭穿“她们”实际上是一个骗子的杰作。还有一位40岁的单身母亲,在论坛上宣布自己被诊断患上了卵巢癌,后来,她的17岁的女儿公布了母亲的死讯,还说自己也不幸患上了同样的疾病。再后来,女儿的男友又发布消息说她也已经去世。此时,有人才察觉异样,向当地卫生机构查询,发现并没有母女俩死亡的记录。
还有一位网名Lim eybean的18岁女孩,大概是互联网上最臭名昭著的骗子之一。她自称是住在伦敦的移民,患有一种罕见的无法治愈的肺结核病。她在LiveJournal上写博客,记录自己和病魔的斗争,赢得了众多读者和关注。当她的死讯在一位 朋 友 的My S p ace网 页 上 被 宣 布 之 后 ,LiveJournal的用户集体哀悼。但也有人提出质疑。一位医学院学生比较了她对疾病的描述和教科书上对肺结核病的描述,发现漏洞百出。谎言被揭穿后。Lim eybean又跳出来继续写博客,然后又删除了博客,再度消失。
“我们只能猜测,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很少有骗子公开站出来声明他们的理由,”临床精神病学教授,《装病》一书作者马克·菲尔德曼说,“这类人中,很多只是想要寻求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关注和同情。他们大多是缺乏社交技能的人,因此无法想到用更直接的方式,获得自己要求的东西。”
菲尔德曼是“伪病症”的专家。在无法获得明显利益的情况下,故意假装生病,或者宣称他们的亲人爱人生病,都可以被称为伪病症。2000年,菲尔德曼创造 M BI一词。“很难说,这种病态到底有多普遍,因为它建立在欺诈基础上,我们知道的只是那些诡计被戳穿的,而这可能只占少数。”即使如此,他每隔3周就会听说一个新的案例。由此可以推断,这一现象变得日益普遍。“随着网络支持小组和特殊利益团体的成倍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论坛可能被利用。”
虽然很难描绘典型M BI患者的形象,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女性占据大多数。无论是欺诈者和受害者都大多为女性。网络自助论坛通常会吸引更多女性,这可能是一个原因。菲尔德曼说,另一种解释是,“监狱里已经住满了企图通过更直接、变态的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男人,而女性索取关注的方式显然更加迂回。”
珍妮特·那瓦罗是少数准备讲述自己经历的骗子之一。24岁的她住在菲律宾,经营网络小生意。她对自己的描绘是:另类,和家人关系疏离,朋友很少。珍妮特确实患有疾病———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缺陷———但是,2008年,她加入一个网络支持小组后,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开始夸大自己的病情和症状,编造其他身份,吸引他人的关注。
“一开始还很好。当时我没有撒谎。”她说,“每个人都深表同情。这种感觉好极了。”慢慢地,别人倾注的感情让她“迷失”了自我。“我这辈子从未感觉如此被人关爱过。突然之间,我特别渴望他人的关注。”两个月后,她真的生病了,有两周没有上网。“我再次登录时,发现很多人在找我。于是我假扮另一个人,告诉他们珍妮特已经陷入昏迷。”
她的第一个谎言引起了潮水般的同情。珍妮特觉得好像喝醉了。“和那些真正关心我的人交流,让我感觉很好,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伪装的。”一旦开始撒谎,珍妮特发现,再也无法停止。她每天在网上的时间长到15至20小时,回答来自众多祝福者的电子邮件,最终编造了 5个虚假人物,来支撑维护她自己编织的骗局。完成这一切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她说:”我的电脑和书桌上贴满了字条,提醒我各个不同身份分别该在论坛上说什么话。”
珍妮特的欺骗持续了7个月。这个过程中,她以戏剧化的方式杀死了两个虚假身份。但是,当离开电脑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我意识到,自己是在玩弄别人的感情,开始觉得愧疚。”然后,她在论坛上张贴了一封很长的道歉信,还附上了自己的真实电话号码,告诉大家,如果生气,可以打电话向她发泄。
200名被她欺骗的人深感震惊。她说:“他们说我是最渺小、最可怕、最卑鄙的人。他们还说,希望我去死。”两年过去了,珍妮特至今还偶尔收到论坛成员的短信,控诉她对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现在,她开始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并在服用抗抑郁药。
很多网络支持小组因为骗子的曝光而一蹶不振。这些论坛本该是脆弱的人寻求庇护的地方。原来的信任被恐慌和猜疑取代。如果被怀疑作假的人不肯出面承认,支持小组的人大多会分裂成两派,一派继续支持被怀疑作假的人,另一派则要求将他们永远驱逐。
但Mumsnet的庞大规模使得它可以从这样的欺骗中恢复过来。网站创始人贾丝汀·罗伯特斯对于怀疑的欺诈事件采取一种实际的态度。“我们的哲学是相信人们的表象,”她说,“宁愿被欺骗,也不会拒绝向那些真正需要支持和建议的人提供援助。”
由于多数欺诈者在第一条怀疑的议论出现后迅速消失,因此精神病学家很少有机会能够研究他们的心理,当然他们也无法获得需要的治疗。
MBI是一个新概念,国际精神病学界还来不及发表诊断标准决定它是否应该被判定为一种新的疾病。但是很多伪病症专家对此几乎没有疑虑。“从成百上千人那里获取同情,当然比从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那里骗取同情更令人心满意足。”伦敦莫斯利医院的精神疾病专家理查德·卡南说。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真实世界伪装疾病,当骗子们被告知他们真的患有疾病的时候,通常深感失望。很多人似乎宁愿被贴上残酷无情的标签,也不愿被界定为精神病患者。“谁是病人,谁是真正的坏蛋,这似乎让人难以分辨。”卡南说,“不幸的是,那些网上行骗的人,很可能两者皆是。”
编译:宇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