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科学松鼠会:剥开科学坚果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5-28

 

2008年4月13日,科学松鼠会第一次相聚北京37度书吧。

2008年4月13日,科学松鼠会第一次相聚北京37度书吧。

  本报记者 曹静 本报实习生 陈霜 曹文清

  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自称“松鼠”,当不少人追逐着一夜成名、快速致富时,他们却勤勤恳恳地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5月,他们办起了高校巡讲活动。在第一站南开大学,“大松鼠”们现身说法,与大学生们分享科普写作的经验。“希望帮助有志于科普写作的年轻人入门、进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成为‘松鼠’。”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这样说。

  他们是些什么人?

  博士搞科普,是不是大材小用?

  圆脸、平头、眼镜,谈吐斯文,富有逻辑性,嵇晓华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理科男。他的另一个名字“姬十三”,显然更为人们熟悉。

  2004年,嵇晓华正在复旦读博士一年级,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自认为是“理工科生中比较文艺的那种”,某一天心血来潮,把一篇论文改写成小文章,投给多家科普杂志。两个月后,他收到了《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的回信。

  在唐云江看来,这篇署名“姬十三”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有信息量,具备一定的科学规范,还贴近生活,俏皮风趣,轻松可读。很快,“姬十三”便在《新发现》、《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上频频露脸,渐渐有了影响力。

  博士毕业后,姬十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辗转,全身心投入科普写作,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他发觉,不少和自己一样,有志于科普写作的年轻人正四处寻找发表平台,而媒体也在为找不到优秀的科普作者发愁,两者急需“对接”。于是,他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网上注册了一个讨论组,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由于网站的初衷是解读科学,所以在起名字时,姬十三想到了“胡桃夹子”,意思是把科学这个坚硬的果壳夹开。但“胡桃夹子”已经被抢注了,后来就想了“科学松鼠会”:“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我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科学松鼠会最早的成员仅有30余位,由两路人马组成:科学作者与科技记者、科学编辑。被大家称为“老孙”的孙正凡就是其中一位。

  老孙的经历和姬十三有些相似:2007年从中科大天体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到北京一家天文杂志做编辑,之后又到上海一家科技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工作几年来,他总是被问及“博士搞科普是不是大材小用”的问题。每次他都认真地答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所有记者编辑都是清一色的博士。”而他做科普,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让科学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一敲锣,这些人就全冒出来了

  而事实证明,“科学”这颗果实确实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一下子就吸引了一批科学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而来。

  比如网名“小菊”的马弋丁。2008年,还在同济大学物理系读大四的他,上网时无意间“闯入”松鼠会的地盘。此时,网站的“Dr.YOU”专栏正挂出一个题目征集答案:“放在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很容易缠绕在一起。”这个问题引起了小菊的兴趣,经过一番思索和查阅后他发帖做了回答,没想到被评为当期的最佳答案,在经过“大松鼠”们的严格考核后,成为了一名“小松鼠”。

  今年35岁,在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的王永亭,在美国深造时就通过网络注意到科学松鼠会。2008年,王永亭举家搬回上海,也就在这一年,她带着4岁大的儿子参加了科学松鼠会在上海举办的一期“小姬看片会”,母子俩同时喜欢上了这里的科学氛围,很快她也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

  事实上,要成为一只“松鼠”,并非易事。科学松鼠会会员分为原创组会员和非原创组会员,原创组会员要求有科学背景并写得一手好文章,提交文章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成为会员;非原创组会员需为科学松鼠会做出重要贡献,并经老会员推荐。

  很自然,科学松鼠会里的“松鼠”,大多是理科生。但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北京的小姬和上海的达文西都是文科女生。

  达文西与松鼠会结缘,是从哲学开始的。“工作后,我喜欢上了哲学,看了一些哲学书,看不懂,很多地方需要科学知识才能看懂。于是开始找科普杂志、科普书籍恶补,一次上网找资料,便发现了科学松鼠会。”

  “达文西”这个名字的出处,是周星驰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一个鼓捣出许多荒诞小发明的怪人。为加入松鼠会,达文西请假在家,专门翻译了一篇科普文章,最终成为其中一员。

  2011年4月19日这天,科学松鼠会迎来了第108位成员。这108将中,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也有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以或紧密或松散的方式相互交流,协同合作。

  姬十三说:“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一有人树起“为公众打开科学的坚果”的大旗,他们就立刻走到了一起。

  他们做了哪些事?

  在阻击谣言的最前线

  “爱科学就不要跑,换个主场一起搞”。这是招聘时科学松鼠会打出的广告词。虽然姬十三、老孙们戏称自己是“逃兵”,不过,逃得了科研,跑不出科学,他们不过是换了个阵地,投身到科学传播的最前线。

  汶川大地震,是科学松鼠会成立后遇到的第一场 “战役”。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发生后3个小时不到,就有 “松鼠”发出第一声——以一篇高水准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普及了相关知识。

  很快,科学松鼠会紧急策划了“地震专辑”。白天,国内的“松鼠”写,他们睡觉去后,地球另一边的“松鼠”接着写。虽然完全是义务性的写作,但为了给大众传播更多的科学知识,“松鼠”们都很卖力。短短20天内发稿量达到30余篇,内容从地震能不能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到救援技术、预警系统、震后防疫等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此专辑使松鼠会网站的日IP点击量达到16000人次。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许多人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松鼠会也“一战成名”,跃入公众的视野。

  对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松鼠”们有着新闻工作者般的敏锐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奥运会期间,松鼠会推出“奥运专辑”,从奥运科技装备、天气控制、奥运村科技等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与奥运相关的种种科学知识。随后的“毒奶粉”事件中,“松鼠”们更是全体出动,解答分析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的很多问题。

  今年3·11日本地震之后,各地出现了抢盐风潮,人心惶惶。松鼠会持续用科学为大众辟谣,被传统媒体大量转载。

  “我们也在新闻现场,我们的现场不在东京,而在广大公众中。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的资源来给大家作解答。”资深“松鼠”、果壳网主编徐来(网名拇姬)后来这样总结。

  科学也可以有趣而美妙

  除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用科学知识为人们释疑解惑外,“松鼠”们更致力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呈现出科学轻松有趣、缤纷多彩的一面。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是“松鼠”们奉献的第一掬“果仁”。全书共54篇文章,从“孤岛生活”到“到国际空间站上班”,从“没有蜜蜂的春天”到“动物志”,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让科普生动有趣起来。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奇特的12个字包含了视觉、听觉、味觉三种知觉。姬十三解释:“这是一种通感。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可能在脑子里浮现出声音或者是味道。”这是科学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迷人的一面。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不仅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还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这极大地鼓舞了“松鼠”们。他们更加坚定,科学可以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是有趣和美妙的。此后,科学松鼠会又陆续推出《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吃的真相1、2》等书,都引起了关注和好评。

  让爸爸妈妈们知道,孩子是喜欢科学的

  另一方面,学科学出身的“松鼠”们清楚,要真正走近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看些博客、读些科普书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专家在台上讲,观众在下面听,缺乏互动的模式也难以吸引年轻人。

  “如果科技传播能更具互动性,更有现场感,那么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分享科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科学松鼠会因此组织了一系列线下活动,通过精心挑选的科学影片、生动幽默的专家导游、自己动手的小实验等等,让观众全程参与,“引爆科学小宇宙”。其中,“小姬看片会”、“达文西行走中队”、“光芒阅读沙龙”、“科学圈圈坐”、“索尼探梦”等,已成为几大王牌栏目。

  每月精选一部优质科普大片的“小姬看片会”,会和观众分享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的科学话题。放映前后,还有科学小魔术和科学达人的讲解分析,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线下活动。

  以上海为根据地的 “达文西行走中队”则让年轻人和“宅男宅女”说拜拜。从复旦大学解剖标本馆、同济大学物理实验室,到中国航海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行走中队”每次都能进入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场馆,不仅可以看到生物实验常用的小白鼠,还能亲身体验血流速度激光探测,甚至触摸用CT数据和数控机床为病人量身定制的高仿真头盖骨。让“中队长”达文西既高兴又犯难的是,每次报名都十分踊跃,往往关闭报名通道时已经有好几倍的报名数了。

  科学松鼠会成立最初,将活动参与者设定为年轻白领,因为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较易沟通。随着活动的逐项展开,科学松鼠会也开始留意到新的人群。最新开张的“科学小厨房”活动,就把目标定在10多岁的孩子身上。

  4月24日,在上钢新村活动中心不大的一间房间里,主持人王永亭和伙伴们一起,教孩子们动手烤小蛋糕。烤制过程中,她不断向孩子们提出科学问题,还用白醋与小苏打自制小火山,用紫甘蓝汁鉴别酸碱,两个实验所用材料都是厨房里随手可拿的东西。

  第一期“科学小厨房”收效良好:孩子们全神贯注,有的要了配方说要回家去试制,有的临走前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给了王永亭很大的鼓励:“要让孩子从小接触科学,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知道,孩子是喜欢科学的。”

  他们怎么看待科学?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说到‘科普’,总是令人联想到一种自上而下、重在教化的静态传播。”采访中,姬十三、老孙、小菊等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不喜欢“科普”这个说法。相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称为“科学传播”——平视的、双向交流的、动态的。

  从字面上理解,科学传播=科学+传播,科学松鼠会在改进传播方法上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他们并没有忘记,传播的基础是理性、严谨的科学。因此,科学松鼠会的文章尽管活泼、生动,但实际上很强调科学依据,每篇的结尾都会给出几个注释,以说明论据的来源。

  然而,科学是永远处于探索中的神秘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陷阱。当被偏见、无知、不自信等人性弱点蒙蔽头脑时,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难免犯错。普通的科学从业者、爱好者又如何保证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科学、正确的?

  科学松鼠会试图通过三种方式解决这一重要问题——首先,设定门槛。成为科学松鼠会的作者,需经过十分严格的专业和文字审核;其次,每篇文章发表前都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编辑加以审核,大多数文章会经由“同行评议”再发出;况且,网站这个平台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随时“拍砖”,督促作者下笔谨慎,不断完善。

  科学松鼠会中并非没有争论,也曾有些观点引来 “板砖”一片。但对问题的争论,必须限定在科学的范畴中,避免“为了反对而反对”。如老孙所坚持的:要提出异议,也要秉持理性的原则,讲道理,有证据。在“松鼠”们看来,对实验和真理必须始终诚实,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才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的世界里,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比如松鼠会成员云无心写到转基因食品,这位美国食品工程博士表示,目前科学界没有掌握任何证据说明转基因食品有损健康,因而大方表态,自己不害怕转基因。

  然而,一旦摆出了确凿的证据,在事实面前,所有谣言都不攻自破。比如,网络上一度流传过一个名为《恶心解密:用一次性筷子制成笋干全过程》的帖子。发帖人通过12张图片分解步骤,“解密”一次性筷子摇身变成竹笋走上大众餐桌的过程,令不少爱吃笋干的网友“望笋却步”。而科学松鼠会的植物学博士史军,一板一眼地按照发帖者提供的做法做起了实验,同样用12张图片拆穿了这个谎言,随后从专业角度解释筷子为什么不可能变成笋干。这种做法,让大批网友鼓掌叫好:“这种追求真相的精神实在是要赞!”

  让科学精神流行起来

  2010年底,科学松鼠会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升级——注册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下辖科学松鼠会和大型讲坛活动“果壳时间”两个项目。

  “哈赛”,意思是“热爱科学”。当别人盲目地哈日哈韩时,追崇“赛先生”的人,却在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努力向世人呈现一个更清晰、准确的世界。

  在老孙看来,学了很多科学知识的人,不一定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对事物的不断探究、对本质的不断追问。与其说这是一种知识技能,不如说这是一种思维习惯。”

  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应当具有综合信息、独立判断的理智和能力,不人云亦云,不听信盲从。但是,从板蓝根、白醋,到绿豆、食盐,一次次哄抢反映了公众科学精神的匮乏。姬十三认为,这更凸显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事实上,当下的中国可能是历史上最适宜进行科学传播的时期——2006年,国务院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这是关于全民科学素质的计划首次列入国家五年规划,政府的重视可见一斑。

  沿着时间往前追溯,1949年之前,国运动荡,普通民众缺乏接近科学的渠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过两次科学热潮:

  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亟需科技力量,“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适时吹响。《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大量经典科普书籍,正是在这一时期问世。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普出版社纷纷重建,科普图书重新大量出版,《科学画报》、《无线电》、《科幻世界》等杂志风行一时。

  在这两次热潮中,公众与科学有过“亲密接触”。但不容忽略的是,两次科学热潮都发生在国家刚刚走出浩劫,亟需发展科技、壮大国力之时,科学技术被视作“第一生产力”而得到推崇。人们过于重视“科学技术”中的“技术”部分,强调其生产力功能的那一面,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才得以卸下历史赋予的强国重任,逐渐恢复了它本来面目:亲和、有趣、活泼,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趣味,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教育。

  科学松鼠会这一民间科普团体一路至今的蓬勃发展,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某种必然。成立3年多来,它先后获得“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全球最佳博客公众奖”、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南方周末》年度媒体致敬之专业贡献等多项荣誉。

  荣誉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的期望。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就曾说:“我希望,他们能有助于中国摆脱过去一百年来过分功利化看待科学的倾向,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

  他们剥开了哪些“坚果”?

  放在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总缠在一起?

  耳机线大多为包裹着橡胶物质的金属丝,由于其长宽线度比例极度失调导致了它极易被弯曲。同时由于橡胶出色的拉升性能,令橡胶套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围绕中轴(金属丝)的扭转。这就造成耳机线结构上存在有至少三个维度(左右弯曲、前后弯曲、围绕中轴扭转)的不稳定性。耳机前端必须分叉成两股以绕开你的脖子,使得它形成了一个Y型结构,每一次形状变换,都牵扯到9个不同维度的变化。把耳机线不经整理塞在口袋中后,它在随机外力下被迫运动。为了在不改变材料特性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它便自身缠绕。

  同样从冰柜中拿出,草莓为什么比巧克力感觉冷?

  从冰箱里拿出的草莓和巧克力初始温度相同,吃哪个更让人感觉凉,就看哪个能更快更多地吸收人口腔内的热量。一是热传导率的因素。草莓的成分中水占了很大比例,而巧克力内主要以糖、脂肪、蛋白质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其导热性较差。人吃冷藏草莓时,与舌头牙齿接触处吸收的热量迅速传导到草莓内部或其他温度低处,造成接触处温度升高较慢,仍保持了一定温差,从而进一步吸收热量,造成接触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人感觉较凉。二是物体比热容的因素。草莓的主要成分为水,其比热容比巧克力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要大,在口腔内要同样升高到37度,其吸收的热量比巧克力要多,使口腔内损失更多热量,温度降低,所以人感觉更冷。

  人睁眼能睡么?

  人睡觉时,全身大部分肌肉都是放松的,包括控制眼睛开关的眼轮匝肌。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睡觉都是闭着眼睛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被迫怒目圆睁进入梦乡有以下几种原因:1、有些人眼睑天生太短,不够盖满眼珠的眼睑自然会让人觉得睡觉是睁着眼睛的。其实他们的眼轮匝肌也是处于放松的状态,只是不够长。2、有些人因为眼睑部受伤结痂,周围的组织就会随之“收紧”,就像伤口周围的皮肤会有一些紧绷一样,这样就无形中把眼睑缩短了,于是也间接成就了另一部分睁眼奇人。3、当你的眼球向外突出很严重,如患有严重的甲亢时,正常的眼睑也遮不住。

  春茶为何身价高?

  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是影响色泽的叶绿素,以及影响口感的茶多酚、氨基酸和一些脂类物质。春天由于太阳光还不甚强烈,所以新长出的茶树叶芽得雇佣更多的叶绿素,来吸收阳光。而作为发育枝条尖端的部位,建设细胞所需的氨基酸和脂类物质都会云集于此,由于温度的影响,这里的细胞建设工作会比较缓慢,因而大量的提供鲜味口感的氨基酸都被积累了下来。当然,代谢不紧不慢的进行时,也让茶多酚(产生茶叶特殊的苦味)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在一个适合的水平上,获得平衡的口感。随着夏日来临,气温升高。茶树生长进入了旺盛时期,临时仓库里的氨基酸储备自然不多,代谢旺盛的叶片中聚集了过多的茶多酚,使得苦味过重。并且在夏天的强烈阳光下,用不着太多的叶绿素,并且防止强光破坏叶绿素,还得生产出作为保护剂的花青素,而后者的苦味不会让舌头痛快,这样一来,茶叶色味都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汤圆可以边煮边翻身,饺子却不行?

  对于漂浮在水上或悬浮在水中的物体来说,重心的位置越高,物体本身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因此这类物体总是倾向于让重心的位置更低一些。煮汤圆或者水饺的时候,锅里的开水沸腾时不断地给汤圆或水饺提供随机的力矩,只要它们的重心位置利于转动,很容易就会翻身。汤圆是一个球形结构,有着很高的对称性,这使得汤圆在转动的时候,重心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一个很小的力矩就会让它转动起来。饺子复杂的结构决定了它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重心的位置也相对较为靠近有馅的一侧。单个水饺放在锅里的时候,自动选择了重心最低的位置。这样,要让水饺翻转,势必需要提升饺子的重心,那样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力矩,并且即使转上去了也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再说水饺的形状使得它转动时需要排开一定的水,这就使得转动更加困难了。

    [解放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