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1-08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月6日电(记者黄小希)中国新建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一年间成功记录了发生在南极地区的百余次地震,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常利军5日对记者说。
据介绍,从2010年底至2011年底,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数字化宽频带地震记录仪(CMG-3ESP)“捕捉”到了发生在南极地区的百余次地震,其最大震级达里氏4级左右,最小震级约为0.5级。
南极板块由位于地球东半球的南极地盾、位于西半球的南极造山带和横贯南极的山脉造山带等3大构造单元组成,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是地球上唯一被地球自转轴穿过的大陆。常利军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南极大陆的地震观测落后于地球其他地区,甚至一度认为南极是“没有地震”的大陆。随着科技进步,研究人员通过观测发现,尽管南极地区的地震活动程度没有其他大陆高,但仍可监测到一些震级较小的地震。
位于西半球南极半岛北部的中国南极长城站,紧邻南极板块和斯科特板块的碰撞边界,是开展地震学研究的理想场所。中国在1986年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地震台。2010年底,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在长城站重新选址建立了新地震台,布设了先进的数字化宽频带地震记录仪,极大提升了中国对于南极地震的观测能力。
“全球发生的地震,只要其释放的能量足够大,所产生的地震波能传递到南极长城站,都可以被这台地震仪记录下来”,常利军说。
通常4级以上的地震才能被人体感知,因此即使发生百余次地震,但由于震级较小,在南极的科考队员不一定会感觉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常利军解释说,南极地区的地震震级偏小,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地球其他地区,南极大陆比较稳定,地震活动程度较低。
据常利军介绍,南极长城站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数据有助于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南极的地震活动和壳幔结构,并通过测量地震波,结合南极科考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索这一地区的动力演化特征和不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完)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顶冰穹A 内陆考察全面展开
继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1月4日晚抵达中国南极昆仑站后,5日下午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南极内陆考察和昆仑站后期建设工作也全面展开。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队长、昆仑站站长金波5日晚20:15分(北京时间5日23:15分)向中山站通报当日情况时说,经过半天休整,5日下午,内陆队全体队员在昆仑站进行了升旗仪式,其后组织全体队员登顶冰穹A。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12月16日从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基地出发,由于车辆故障,出发时的8辆雪地车已经减少为5辆,有3辆雪地车和8个雪橇被迫搁置途中。
“南极中山站时间5日下午4点内陆队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4日晚内陆队抵达昆仑站时,还有4个雪橇放置在距离昆仑站10公里的地方,5日雪地车将4个雪橇拉回,至此内陆队拖载的物资已经全部到站。”金波说。
金波说,由于车辆故障,暂时搁置在途中的4个雪橇,包括3个雪橇的建材和1个雪橇的油料。其中3个雪橇的建材主要是昆仑站深冰芯房的部分建材,对此次昆仑站整体的科学考察和后期建设没有太大影响。
由于冰穹A地区进入2月气温骤降,可达到-50℃,将使车辆、设备等无法正常工作,内陆队通常在1月初抵达冰穹A后,开展20多天的考察和建设工作,通常1月底左右离开昆仑站。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区域天气晴好,内陆队将利用好天气尽快开展各项考察任务和昆仑站后期建设工作。
冰穹A为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高程4093米,距离昆仑站有7.3公里。 昆仑站地理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高程4087米。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