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1-09
研究发现碳排放增多或使甘薯体积增大一倍
研究显示,人类排放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可能使甘薯体积变大,而甘薯是许多亚非国家的主食之一。
根据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个团队的研究,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到本世纪末甘薯可能会增大一倍。该团队日前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据scidev.net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在二氧化碳浓度为352 ppm(ppm即“百万分之”)的当前环境下,用两种肥料种植了一种白色肉质的夏威夷甘薯,同时分别在二氧化碳浓度为763 ppm、1108 ppm和1515 ppm的环境下种植了同一品种的甘薯。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浓度达到763 ppm时,甘薯块茎增大了96%。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信息,到21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在500至1000 ppm之间。
研究人员之一本-切克(Ben Czeck)表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有可能大大高于之前的预期,因此弄清楚植物将如何对增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反应十分重要。”他还表示,气候变化对严重依赖甘薯等块根作物的发展中国家的危害更大。
现在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甘薯的增大对其营养成分是否有负面影响。先前的研究显示,在二氧化碳浓度两倍于目前环境的条件下,小麦、水稻、大麦和土豆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15%,这是由于更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植物生理学上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切克说,“我们正在研究热量、膳食纤维、蛋白质、糖以及微观与宏观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变化。”
橙肉甘薯和紫肉甘薯品种富含β-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许多非洲国家种植这种甘薯用以改善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
秘鲁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质量和营养实验室负责人加布里埃拉?布尔戈斯(Gabriela Burgos)表示,关键是要明确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会如何影响块根和块茎作物,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人口以它们为食。 她说:“在国际马铃薯中心,我们正试图为马铃薯和甘薯品种添加更多的营养成分,但如果这些品种在未来几年内变得过大,其营养成分可能会被稀释。”
不过,国际马铃薯中心遗传学家和甘薯育种家沃尔方?格林伯格(Wolfang Gruneberg)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增高,而是气温上升对植物的影响。他说:“植物靠水降温,而热带有许多地区遭遇干旱。所以问题的本质并非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更多热量。” (贺娇)
[人民网]
相关报道
科研院所将退出商业化育种:提升种企竞争力
早报记者 欧昌梅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2013年元旦到来的前一天,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开宗明义。
《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培育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育种机制上,《规划》确立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的育种新机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张元红表示,改革育种机制,培育大的种子企业,《规划》落实下去将有助于提高国内种子企业的竞争力。
“现在育种机制是两张皮”
长期以来,中国种子研发实力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而作为市场主体的种子企业研发实力非常有限。
“规划中提到的育种机制非常重要,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新机制,以前只是说说,没有文件中这样明确规定。以后整个育种的科研体系都要变,国家科研体系只做公益性的研发。”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农业行业首席分析师赵金厚告诉早报记者,目前的育种机制中,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方面拿国家经费研发,一方面自己做商业开发,把研发出的种子卖给企业,并不利于种子企业的发展。
赵金厚称,科研院所研发出的成果可以卖给很多企业,种子企业在品牌推广和产品保护方面就弱得多。
种子研发和种子企业的脱节,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现在的育种机制是两张皮,科研院所搞研发,不搞推广,不搞商业化,研发出来的种子可能根本没法用。而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只能用别人研发成果,(种业)没办法前进。”张元红称,一些科研院所只是为了应付课题结项,在种子的推广面积和经济效益上没要求,研发出的种子绝大多数不具实用性。
对此,《规划》指出,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促进种子企业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支持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队伍,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并率先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提升种企国际竞争力
国内种子行业现状要求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规划》指出,国内种业存在育种创新能力较低、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种子生产水平不高和市场监管能力不强等问题。
“国内种子企业太多,在2011年农业部颁布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前,大概有8000多家,现在大概有6000多家。”赵金厚认为,虽然新办法提高了种子企业经营门槛,但目前的数量还是太多,种子企业小而分散,竞争力难以提高。
“现代农业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种子技术,我国种子技术面临国外种子公司的激励竞争,而国外对种子技术专利卡得比较严。”张元红称,中国很多种子市场被国外种子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而同时中国种业基因流失比较严重,一些研发品种被国外拿走。
“全球种业巨头到中国通过合资企业把国外品种引进来,占据了中国种业市场的很大一部分。现在就是要提高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赵金厚表示,应该培育“繁育推一体化”的大企业来与全球种业巨头竞争。
据赵金厚介绍,以玉米为例,国外的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在中国发展很快,市场份额最高。
张元红认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退出商业化育种后,国家在资金上可以更多地支持种子企业。
《规划》指出,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种子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从育种开始,到科研体系、种子生产基地的全国布局及企业生产销售,一整个产业链都涉及到了。”赵金厚表示,《规划》描绘了整个种业的蓝图,对种业发展很有意义。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