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兰考一场大火,烧出一个被社会忽视了二十多年的问题。更多的“袁妈妈”进入了网民视野,同时也进入相关部门视野。民政部门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排查,部分地方以加强规范和监管为名,也让一些民间儿童救助机构正面临“取缔”之忧,民间救助之路更加艰难。而政府在儿童救助“兜底”方面则长期“积贫积弱”,仍存诸多体制之困。下一个孤弃的“活命”在哪里?仍然让人堪忧。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专电 题:寻找冬天里的“孤儿”——我国孤弃儿救助现状再调查之一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60万的孤儿,其中仅有约11万是集中供养,50万散落民间,整个社会不应该“假装”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在这个28年来中国最冷的冬天里,这些“孤儿”过得怎么样?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日前进行寻访,寻访是从救助站开始……
不是孤儿的“孤儿”
贵阳市救助站近日收到一名“被人割断舌筋强迫乞讨”的男孩。
在救助站记者见到了这名男孩。眼前的这名男孩身形瘦小,看起来像是八九岁的样子,穿着救助站发的衣服,靠在救助站冰凉的墙角,两只手相互抠索着,手上留有不少疤痕。
孩子不说话也不抬头,偶尔会用眼睛偷偷瞟看一眼记者,无光的眼神中充满恐惧和胆怯,像是要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
“他是哑巴,只能用手比划,去年12月10日送到救助站的,他比划着告诉我们舌头被骗子剪坏了,他趁骗子不注意的时候逃脱了。”救助站儿童救护中心杨正友告诉记者。这样的“悲惨”故事对救助站工作人员来说已经很难“震动”。
几次试探后,男孩开始愿意用手比划着告诉记者关于他流浪三年的故事。他叫小勇,今年15岁,2009年下半年的一天离家出走,之后在贵州省安顺市、毕节市、遵义市以及贵阳市的街头流浪。
饿的时候,在垃圾箱里找东西吃;晚上,就睡在大桥洞下;在街上乞讨时,有好心人会给他一些钱,但也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打骂。在他的比划中,捂着肚子、抱着身体发抖的动作最多。没有人知道,这个12岁开始流浪的小男孩三年间经历过多少次饥饿、寒冷……
在贵阳救助站的帮助下,16日晚,小勇的哥哥王小刚赶来与他相认。从电视上看到了弟弟被送到了救助站,在广东打工的他连夜赶到贵阳。记者这才了解到,小勇家住安顺市紫云县白石岩乡群联村凉水沟组,因不能忍受频繁的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小勇一出生就不会说话,之所以说自己被坏人剪掉舌头是为了骗救助站和警察。 小勇被哥哥领走了。然而杨正友的担心是,如果家庭暴力的因素依然存在,他会不会重新流浪街头,成为不是孤儿的“孤儿”,还依然是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