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5-07
“红外眼”监测到金钱豹 小五台山频现珍贵动物
图为野生动物监测仪拍摄到的在海拔2000米高度的山区有一只金钱豹野外活动的踪迹照片。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摄
中新网张家口5月2日电(谭地 刘洋) 据5月2日来自河北小五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消息称,4月30日,他们在整理安放在保护区的40多台野生动物监测仪时,首次观察到在海拔2000米高度的山区有一只金钱豹野外活动的踪迹照片。图片由红外监测相机拍摄所得,据称,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北京地区的大型野生猫科动物存在的直接证据。
5月2日,记者采访了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盼威。据李盼威介绍,自2012年开始,小五台山保护区同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合作,采用先进的科学观测方法进行野生动物监测。2012年11月1日,在小五台自然保护区放置了40多台野生动物监测仪,大多分布在野生动物保护暖冲区和核心区,主要用于拍摄监测动物行踪等。巧合的是,在第二天就拍摄到了金钱豹的野外活动的图片,这也是目前大型野生猫科动物存在的直接证据。
李盼威说,经过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多位专家根据图片分析评估,认为图片中成年金钱豹华北亚种(Pantherapardusjaponensis,简称华北豹),个体为雄性,身长1.2米左右,体重约50kg,身体健康,状态良好。
护林员张海明在小五台山保护区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护林工作了,他目前负责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川管护站。5月2日,张海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小五台的野生动物非常多,有的护林员还亲眼见过金钱豹等。张海明说,那时候经常能发现一些珍贵野生动物活动的踪迹,如在该区域还监测到赤狐、豹猫、西伯利亚狍、斑羚、褐马鸡、雉鸡、勺鸡等多种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
李盼威说,金钱豹华北亚种为珍稀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过去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均有分布,但是现在只有山西省发现分布100多只。此次在保护区监测到金钱豹华北亚种的野外活动,是河北省首次豹的野外活体记录,也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北京地区的大型猫科动物存在的直接证据,证实了小五台山是金钱豹华北亚种的栖息地之一。华北豹在199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VU)级,2008年更是降到近危(NT)级。对华北豹的资料一直非常欠缺,国际上也一致认为应加大对华北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接下来保护区将进一步针对当地豹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将极大促进华北地区及北京市周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了解,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位置上隶属古北界华北区。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共计139种,隶属于4纲19目55科,包括两栖类2种,爬行类7种,鸟类98种,哺乳类3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分别为褐马鸡、金雕、白肩雕、大鸨、黑鹳和豹。褐马鸡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在国际上,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可以和“国宝”大熊猫齐名,世界雉类协会的会徽上就有褐马鸡的形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鸢、苍鹰、勺鸡、雕鸮、斑羚等16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陆生动物27种。此外还有昆虫2124种,隶属于24目225科。保护区的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标在我国北方是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完)
[中新网]
相关报道
极端天气与北极生物数量“同步化”
斯瓦尔巴特群岛上北极狐数量的递减,比食草动物数量的减少晚了一年,原因是北极狐主要以食草动物为食。(资料图片)
一项新研究显示,极端天气与北极地区四种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现同步化现象。尽管极端天气的同步化现象之前就在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中得到了体现,但是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篇新研究是首个证明气候能与生物物种产生同步化的有力证据,这再一次提醒人类不得不重新正视地球的环境问题。
编译:记者 黄岚 实习生 许冉君
极端天气若更频繁 有些物种或会灭绝
在这项新研究中,来自挪威的研究者将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上生物数量的递减和高纬度北极圈的“雨夹雪”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会导致当地的食草类动物很难觅食。然而,据专家预测,在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天气情况。
挪威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的主要负责人Brage Bremset指出,他们很难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如果冰雪天气变得更加频繁,当地的一些物种将很有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譬如说,由于峡湾和冰川的存在,驯鹿生活在相对独立的群体中,如果该地区的冰雪天气日益增加,这些亚种群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亚种群是种群在地理上或者其他方面特征突出的群体,各亚种群之间很少发生个体或遗传交流。
科学家们研究了斯匹次卑尔根岛上驯鹿、雷鸟、野鼠和狐狸的数量,并把这一信息和附近气象站收集到的气候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岛上的气候模式简单,研究者能够把捕猎的因素去掉,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同步化的趋势。研究者指出,随着频繁的雨夹雪天气的出现,三种食草动物可食用的植物数量开始减少,这也导致食草动物数量的递减。但相对来说,随着食草动物死亡率的增加,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北极狐的数量短期内却并没有明显减少。
掌握同步化现象有利于监测种群数量变化
同类物种间气候和数量的同步关系早已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并将其命名为“莫兰影响”。但这项研究是第一个证明“莫兰影响”存在于四个不同物种间的研究。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物学家Eric Post一直致力于北极脊椎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项研究,但他明确指出这项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莫兰现象’对于生态群落物种的影响。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掌握了气候的周期性和同步性特征,就有可能掌握多个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
斯瓦尔巴特群岛在该纬度地区中,属于相对温暖的地带,因此在北极地区的降雨也相对较多。如果北极不断变暖的气候为其带来更多的雨水,那么就会使更多“雨夹雪”天气出现。发生在该群岛上的气候变化,是否也预示了未来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呢?
挪威特罗姆瑟大学Saami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Nicholas Tyler认为,以驯鹿为例,大量的降雪和结冰是导致驯鹿数量下降的一个因素,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结冰是导致驯鹿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斯瓦尔巴特群岛上的驯鹿数量一直都在上下波动,但总的来说,不管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雨夹雪’天气,驯鹿的数量还是呈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Tyler提醒研究人员不应将此研究结果放大。因为尽管是同样的气候信号,对于不同的种群而言,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有很大的变数。当人们观察到当地一个气候变化对于当地种群的影响之后,往往会习惯以偏概全地去描述气候变化对于所有物种的影响。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丹霞山疑发现昆虫新物种
本报韶关讯 (记者 卜瑜 通讯员 王智轩摄影报道)世界地质公园广东丹霞山管委会前日向媒体通报,有关学者在丹霞山进行科考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未见过的昆虫物种,这很可能是一种从没发现过的新物种。为此,来自捷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两名昆虫类专家近日专程赶赴丹霞山,与中山大学昆虫学家贾凤龙教授一道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
此次多名昆虫专家组团考察、取样,是为证实这种罕见的昆虫物种是否属于世界昆虫界的新物种。考察中发现的标本将带回捷克进行研究后最终确定这种昆虫的确切身份,届时两国学者将共同发表研究文章。
据陪同专家进山采集标本的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考察团采集到十几枚细小的昆虫样本,“这些昆虫标本和芝麻差不多大,黑色。捷克的专家对采集到的昆虫物种非常感兴趣。”由于这种昆虫是新近发现的,现在还没有名字。据不完全鉴定标本,丹霞山已知昆虫有16目177科793属1046种。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