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10-14
疯狂的地膜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一个老人在地里用手除草。地膜已经同土地连成一体。
甘肃民勤县西渠镇东容村,村头路边的地上,废弃的白色地膜堆积成片,随处可见。
甘肃民勤县西渠镇东容村,废弃的地膜堆积在土地中,有的地方多达数十层。
宁夏固原县红庄乡宋洼村,铁丝上挂着地膜残片。它们经常随风吹得到处都是。
甘肃民勤县西渠镇东容村,一些收拢了的废弃地膜堆在地里,无人问津。
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镇平沟村,一名妇女从田地经过,这里的庄稼全部被白色的地膜包裹着。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小河村,一个农民正在往地里灌水。这里的水稻育秧田也是由地膜覆盖技术完成。
宁夏固原县红庄乡宋洼村,当地人在地里挖坑然后用地膜垫底,用这种方法收集雨水。
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镇平沟村,村民翟先生穿过地膜覆盖的农田去上工,他的家人目送他远去。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村,持续五年的干旱,让当地农民在无奈中选择了使用地膜。
增产的庄稼
甘肃民勤县西渠镇,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夹缝之间,是出了名的干旱沙漠地区。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和茴香。走进甘肃民勤县西渠镇东容村,随处可见废弃的白色地膜,一堆一堆在村头路边或者挂在灌木枝头随风飘扬。当地人魏光财说,现在这里种庄稼基本都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他算了一笔账,使用地膜种植玉米,每亩至少可以增产200公斤,最少能多卖300元,而地膜成本仅需50元。使用地膜后还能节约灌溉水,这也是当地人使用的原因。地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使用已经10多年,农民对其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依赖。
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镇平沟村,村民在今年五月开始引种中药材当归。为了让当归苗顺利发芽,农民在原本荒芜的坡地上开始大量使用地膜。如果当归苗发芽生长顺利,收入能比种植玉米高出三倍。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村,持续5年的干旱让许多人放弃了耕作。而仍在坚持的农民将目光转向了地膜覆盖技术。这种原本只在干旱地区推广的耕种方式,如今在多雨湿润的南方也开始大行其道。农民徐平峰回忆说,以前地膜也有使用,但只用在农作物育秧的阶段。连续五年的干旱,农民开始在庄稼生长的整个过程都使用地膜,不这么做庄稼就无法成活。
背后的隐忧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地膜覆盖技术是1979年从日本引进我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大面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短短的20多年里,地膜覆盖技术从北方开始向南发展,如今几乎中国全境都能看到地膜的使用。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据测算,未来10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有可能达到5亿亩,地膜用量也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正当人们兴奋于地膜覆盖技术到来的增产时,大量使用地膜带来的危害也凸显出来。地膜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化合物及其树脂制成的,具有不易腐烂,难以分解的性能。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这种性能,导致残膜对农业生产及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副作用,不仅影响到土壤特性,降低土壤肥力,严重的还可造成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不畅,在局部地区引起次生盐碱化等。同时,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也不轻,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根系生长可能受阻,降低作物获得水分养分的能力,导致产量降低。
未知的未来
如今的农村,地膜污染已是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这种污染还呈现着蔓延的势头。
很多农民对残膜带来的危害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简单清理一下,满地的残膜很快就被新铺的地膜覆盖了。大块残膜往往被就地焚烧,或干脆弃置田间地头;在不少地方,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一些残膜甚至混入秸秆、牧草,毒死误食的牛羊……
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高新节水等技术。但农田地膜残留在土地里的潜在后果还难以估量。这些残余下来的地膜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也暂时无法预判。
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新京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