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5-25
成都造“电心脏”打破国外半导体垄断
成果转化
1、2012年,致力于智能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的成都星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区,其科研团队来自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2、同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成立。依托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创新研发资源优势,和双流进行产学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面参与了中国第四代和第五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成都商报讯(记者 王冕)就在上个月,因为一张照片,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成了网络红人。照片上,这位院士蓄着胡须,穿着黑色外套,光脚蹬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其朴素的外表和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身份形成强烈反差,网友惊叹其“仙风道骨”,并冠以“布鞋院士”称号。
这位“布鞋院士”就出自成都一所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大两院院士数量现已达8位,他们的研究领域全部集中在电子信息,师资力量在全国电子信息领域高校中首屈一指。
电子科技学科 全国排第一
据校方介绍,除李小文院士外,其余7位院士分别是有“中国微波之父”之称的林为干,中国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电子学创始人刘盛纲,中国半导体器件以及微电子领域先行者陈星弼,通信技术领域英才李乐民,“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李朝义,机器证明、教育数学等领域的权威学者张景中以及高温超导薄膜与微波器件著名专家李言荣。
顶尖的师资让电子科大电子信息学科和专业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记者了解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该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分列全国1、2位。
产学结合 携手双流建研究院
这些宝贵的科研资源已转化为成都区域创新资源。
2012年,致力于智能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的成都星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入驻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区。这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兼“技术总监”正是陈星弼院士,背后科研团队则来自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主要生产处理电能的功率半导体,让这些成都造“电心脏”在市场上打破国外半导体的垄断。
同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由双流县政府和电子科大共同建立,主要依托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创新研发资源优势,和区县进行产学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学校也是成都电子信息人才的主要孵化地。根据该校对201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成都是首选就业地。学校能源学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回忆,当年,英特尔欲在中国建立封装测试中心,先后考察多个城市,最后选择落户成都,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看中电子科技大学提供的技术人才支撑。英特尔前CEO贝瑞特在电子科大演讲时曾表示,电子科大为英特尔落户成都减少了许多风险。
王牌科研成果
1、全固态锂电池 助力成都电动车制造
2006年,经科技部批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电子科技大学建立。记者了解到,经过8年的建设,目前,该实验室已形成包括两名两院院士,五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在内的雄厚研究力量。近5年来,实验室承担了23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不少科研成果都已被成果转化,取得4亿多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目前,实验室正在研发一种全固态的锂离子电池。“传统锂电池有电解液,如果电解液泄漏,可能导致燃烧或爆炸,也会污染环境。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就没有这些问题。”电子科大能源学院副院长向勇说,该项研究在国际国内现处于领先水平。未来,这种更安全更环保的新型电池既可运用于手机电池等电子产品,也可服务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将在成都电动车制造等领域大展拳脚。”
2、5G研发已开始 数据收发能力将倍增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现已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其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据介绍,实验室全面参与了中国第四代和第五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与国家核心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承担“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64个课题,是中国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研发团队。
目前,4G尚未普及,实验室已经开始对俗称“5G”的第五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记者从实验室了解到,他们已建立起了业界第一个LTE全双工演示验证系统,引领全国5G全双工技术。“所谓‘全双工’,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可以使数据收发能力提高一倍。”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称。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新浪网-成都商报]